39健康

如何调节考后心理?

  高考结束了,考完试对家长和考生来说就意味着“解放”了吗?事实上,等待分数的日子最难熬。福建省职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泉州市分会秘书、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何成勇提醒,切莫忽视考生考后心理调节。

  “今年文综、理综的试题较难,很多考生反映考得不理想,很容易焦急和懊恼。”何成勇说,根据以往经验,高考结束到发榜期间,考生出现心理问题比高考前往往有增无减。

  考生急诊室:考后易出现的心理症状

  过分放纵型:这是高考后最常见的考生心理状态。高考结束后,有人喜欢上网,就到网吧里彻夜不归或在家里不分昼夜玩游戏;有人和同学喝酒、唱歌,日日狂欢;有人喜欢体育运动,就一天8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地进行体育运动。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不能过分地放纵。

  何成勇说,高考前都是起得较早、睡得较晚,身体和心理都处于紧张的状态,高考后终于有了较多的休息时间,考生要努力建立起新的作息规律,既要通过补充睡眠让身体得到休息,也要通过放松情绪来让心理得到调节。此时家长千万不可过度纵容孩子。

  坐立不安型:由于今年文综、理综的试题比较难,许多考生没来得及做完试卷就交卷了,于是对于自己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心里没有把握,所以吃不好、睡不好,每天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中。例如去年有一位考生数学考完后感觉很不好,就大哭了一场,还一直闷闷不乐,结果成绩出来后数学竟然得了120多分。

  何成勇建议,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调节,想想“虽然有付出就有收获,但收获的不一定就是你想要的”“一题没做好不等于一科没考好,一科没考好不等于高考考不好”之类的道理。

  心理课堂

  考后生活要有规律

  高考前考生的休息时间都比较少,高考后不要因为终于有休息的时间了,就要把一年没有睡的觉都补回来,其实睡眠时间太长,也会影响身体。

  何老师建议,旧的规律被打破了,就要及时建立新的规律,包括饮食和休息的规律,调节自己的情绪,多跟父母或者同学交流,这样容易形成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对于考生来说,无形中就是一种发泄和疏导。

  自我进行放松训练

  何老师建议,这段时间考生可以进行一些自我放松训练,比较简单的有肌肉放松法、呼吸放松法等。

  考生可以采取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想象自己的身体部位逐个放松下来,一直达到心灵的宁静。例如先从手臂开始,手掌紧握5秒—完全放松—感受放松的过程。

  如果考生的情绪持续不好,那家长要及时为孩子找心理老师。

  往届生经验

  庄少阳(2007年被清华大学录取):经过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压抑,高考后的我们或许有一种完全释放自己、放纵自己的欲望,所以好多同学通宵上网,不分昼夜地疯玩、聚会甚至喝酒,还有的人就是睡觉,想把高考缺的觉都补回来。

  而我的经验是平时多听听歌、打打球,在家里帮忙做做家务,甚至是和同学一起出去走走,多聊聊天。这样可以使身心得到更好的休息,也对健康有利。

  还有人觉得自己考砸了,整天活在压抑中,其实成绩还没出来,没必要这么早判自己“死刑”。有些人可能因此觉得辜负了家人的期待,我想说的是:你要相信父母都是很理解自己的,就算真的考砸了,他们也会理解咱的。

(实习编辑:张一鸣)

 

2009-07-31 22:39:00浏览9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孕妇心包积液有生命危险吗
若孕妇心包积液量少,且增长缓慢,未对心脏功能造成明显影响,一般情况下不会危及生命;然而,当积液量大、增长迅速,严重影响心脏正常功能时,则极有可能对孕妇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正常人心包腔内会有少量液体,起到润滑作用。当孕妇的心包积液量较少,比如仅为轻度增多,且积液长时间保持稳定,未持续增长时,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通常能够代偿。孕妇可能仅出现轻微不适,如偶尔的胸闷等症状,一般不会引发严重后果。此时,身体自身的调节机制可维持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血液循环得以平稳运行,不会对孕妇的生命安全造成实质性危害。多数情况下,这类少量心包积液可能是孕期体内激素变化、血容量增加等生理性因素导致,随着孕期进展或产后身体恢复,积液有可能自行吸收消散。若孕妇心包积液量较大,会使心包腔内压力急剧升高。这会阻碍心脏正常的舒张,导致心脏无法充分充盈血液,进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孕妇可能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这是因为肺部血液回流受阻,气体交换受限。还可能伴有头晕、心慌、血压下降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休克,直接危及生命。尤其是当积液迅速增多时,心脏来不及适应这种快速变化,心脏压塞症状会更加明显且凶险。同时,在孕期,孕妇本身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大量心包积液会进一步恶化心脏功能,增加生命危险的可能性。孕妇一旦发现心包积液,应立即就医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准确评估积液量、性质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若积液量少,可定期复查,密切监测积液变化及心脏功能。若积液量大或增长迅速,可能需采取心包腔穿刺术等措施,缓解心脏压塞症状。
胡志伟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心脏搭桥手术大概费用
心脏搭桥手术是一种治疗冠心病的外科手术,通过搭建新的血管通道,让血液绕过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到达心肌以改善供血。该手术的费用一般在8万元至20万元之间,主要受手术方式、耗材使用、医院级别等因素影响。一、手术方式:传统心脏搭桥手术:需要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对患者身体的影响较大,费用通常在10万元至20万元。这是因为体外循环设备的使用、相关耗材以及术后监护成本较高。微创心脏搭桥手术:采用小切口或胸腔镜等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技术难度高,费用大致在8万元至15万元。虽然减少了部分手术创伤,但由于需要特殊的设备和器械,以及对医生技术要求高,所以费用也不低。二、耗材使用:搭桥所用的血管材料:如果使用自身血管(如胸廓内动脉、大隐静脉等),费用相对稳定。但如果需要使用人工血管或其他生物材料,费用会有所增加,可能使总费用上升1万元至3万元。因为人工血管或生物材料的成本较高,且需要特殊的保存和使用方法。其他手术耗材:如心脏停搏液、各种缝线、止血材料等,不同品牌和质量的耗材价格有差异,也会对整体费用产生一定影响。三、医院级别:三甲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完善的术后护理设施,能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费用一般在 10 万元至 20 万元之间。二级医院:费用相对较低,大概在8万元至15万元之间。不过在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上可能稍逊一筹,在处理复杂病情时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需要进行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建议选择正规的、有丰富心血管手术经验的医院。术前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风险和费用明细,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术前检查和评估,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的康复。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爱钻牛角尖是什么心理疾病
爱钻牛角尖并不一定是某种特定的心理疾病,可能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或人格特质导致的行为表现,但也可能与一些心理疾病或心理状态相关,包括强迫症、偏执型人格障碍、焦虑症等。1、强迫症:这类患者往往会出现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在思维方面,可能会对某些问题或想法进行反复、过度的思考,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强迫症患者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和焦虑,通过这种反复思考来缓解。2、偏执型人格障碍: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性格固执,对自己的观点坚信不疑,很难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其在看待问题时,容易片面、主观,一旦认定某种想法,就会坚持到底,哪怕有大量证据证明其错误,仍会钻牛角尖,不愿改变。这是因为其内心存在过度的敏感和不信任,认为自己的判断才是正确的,别人都是在误导或欺骗自己。3、焦虑症:当处于焦虑状态时,可能会对某些事情过度担忧,进而陷入钻牛角尖的状态。这是因为焦虑症患者的情绪调节能力下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通过反复思考来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缓解内心的焦虑。对于爱钻牛角尖的情况,建议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思维模式,当发现自己陷入其中时,尝试提醒自己停止过度思考。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进行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让自己从牛角尖中走出来。同时,要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如果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来调整思维方式和情绪状态。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青少年心理障碍怎么治疗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多样,主要涵盖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面,注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是常用手段。通过帮助青少年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不良行为习惯,缓解心理障碍症状。如针对焦虑障碍青少年,引导其认识到过度担忧的不合理性,改变焦虑引发的逃避行为。人际治疗专注于改善青少年人际关系,解决人际冲突。当青少年因与同伴关系紧张产生心理问题时,治疗师协助其提升沟通技巧,处理人际矛盾,改善心理状态。家庭治疗则强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调整家庭成员互动模式,增强家庭支持系统。2、药物治疗:对于部分心理障碍严重的青少年,需遵医嘱使用药物辅助治疗。抗抑郁药物氟西汀、舍曲林等,可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抑郁、焦虑等症状。抗焦虑药物丁螺环酮,能缓解青少年过度的紧张、不安情绪。对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理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样症状,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利培酮等,控制幻觉、妄想等症状。3、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新兴物理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磁场刺激大脑特定区域,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心理障碍症状,如对难治性抑郁症有一定效果。而电休克治疗则适用于病情严重、药物和心理治疗效果不佳的青少年,如重度抑郁者,能快速缓解症状,但需严格评估适应证和风险。对于青少年心理障碍治疗,早期识别和干预极为关键。家长、教师要留意青少年情绪、行为、学习状态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治疗过程中,尊重青少年意愿和感受,建立信任关系。治疗方案应个体化,根据青少年心理障碍类型、严重程度、个体差异制定。定期评估治疗效果,适时调整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