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专家支招考前家长行为规范

  每当高考来临,不仅是学生如临大敌,家长们个个也都在“浴血奋战”,尤其是高考的前几天,更是有不少家长索性请假回家,24小时陪护在孩子身边,期望着能最后再帮孩子点什么。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家长不妨与孩子拉远距离,但也决不是袖手旁观。

  内心再火热,也要学做暖水瓶

  很多家长在高考前比孩子都紧张:当孩子在家时,连大气都不敢出,走路蹑手蹑脚;为了让孩子能补充营养,天天开小灶,四处找补脑秘方……

  这些做法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效果却很难说了。因为,在高考临近的最后几天,孩子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已经到了最大限度,父母的这些关爱有可能会变成额外增加的几颗砝码,让孩子喘不上气来,甚至崩溃。

  专家建议:家长要学做“暖水瓶”,不管内心多么着急,外表都要沉着、冷静,不妨对孩子“冷淡”点,距离拉远点。

  首先,对孩子的复习放手,让孩子自己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哪怕一天只学一两个小时。要知道高考的前几天,对于孩子来说,该复习的东西已经复习过了,不断地重复已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而此时,大脑需要通过休息和睡眠来调整脑神经细胞的张弛度,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这一点很重要,整合好了就利于学生在考试时将各种知识能有机地关联起来。反之,高考前还持续疲劳作战,就算看再多遍的书,脑海中记忆的知识也都是支离破碎不完整的。因此,应该给孩子多一点休闲的时间,让他在自发的状态下学习。

  其次,该做的后勤工作仍然要做,但不要有刻意的改变,例如孩子原先吃什么,现在就还是吃什么,并且也不要做独食,因为那传递给孩子的意思是“我比以前更加关注你了”,这会在无形中增加孩子的焦虑感。

  家长要多说

  中性话语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由于不了解说话的艺术,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例如在说起成绩时,父母们常会说一些含贬义的话,如“一模考得太差了”或者“状态不好”等等,中间含有的“差”和“不好”就属于贬义词,而这些贬义词往往也会伤害到孩子的自信。其实,要表达同样的意思,完全可以换一种说法,例如“一模考得不理想”或者“状态还要更放松一些”效果会更好。

  专家建议:考前和孩子说话时尽不说贬低性的词语,而要多用中性词语,更要及时选择鼓励性词语。例如“这次考得可以,不用担心”等等之类平静的中性语言,都不会让孩子的心情起伏过大。

  不随意暗示孩子

  当家长们把孩子送到考场外时,常会情不自禁地说一些嘱咐的话,如“加油!爸爸妈妈等你成功归来!”“记住,成败在此一举!”等等,这些话看似鼓舞人心,但在心理专家的眼里,这些话往往会起到加压的作用。

  例如前者,孩子们肯定是想考出好成绩的,可高考是一种能力考试,不可能由主观决定,而家长此时先给孩子定好目标,反倒让孩子心里更没有底气。而对于后者,有些家长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把高考看得过于重要,因而对孩子过分强调了高考在人生中的作用,这会使得孩子认为自己只有一个选择,如果考不上,或者考不到一个好的学校,自己的人生也就完了。不管哪种情绪,都不利于孩子考试。

  专家建议:当孩子离家赴考时,与其说“祝你考取好成绩”不如说“路上注意安全”,这样孩子感受到的信息会是“父母关心的是我这个人,而不是我的成绩”,带着暖暖亲情进考场无疑比带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压力进考场要更好一些。

  而“高考是一次检查,但不是惟一的,人生的检查机会很多,不必太在意”;或“只要你正常发挥就行,我们相信你会尽力去做,而且你做了充分的准备,会做好的。”这些话是适合家长们说的,不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家长们不适宜说的话

  “再坚持一下,考完试,咱们就都解放了。”

  ——不用说,孩子一听到这话,第一感觉会觉得自己是家长的负担,如果自己不考试,爸爸妈妈也不至于这么辛苦。如果碰到那些敏感、任性的孩子,可能会顶撞父母,不仅伤害双方的感情,还直接影响到孩子考试情绪的稳定。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导致孩子憎恨考试。

  “爸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一定要争气,要有出息。”

  ——很多家长都认为,只有孩子学习优秀、自觉、求上进才是对父母悉心栽培最好的回报。但是,这会无端地给孩子增加压力,产生负疚感,认为自己不出人头地就对不起父母。

  “考不上爸妈不会怪你,明年再重新复习。”

  ——很多家长希望用这样的话来给孩子减压,帮他们宽心。对一部分孩子来说的确有用,但是,有些孩子却可能认为这是家长对他们能力的否定。

  焦虑就到户外去发泄

  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心理科张倩主任的心理门诊中,每年高考前学生来做心理咨询的都不少,但是张主任认为,家长倒是更该来做做心理咨询。

  现在高考的压力越来越重,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也缺乏应考经验,于是在一个家庭里常会出现一家子人都紧张焦虑的现象,甚至高考后,孩子已经高兴地去游山玩水了,而父母还没有摆脱焦虑的心理。因此,调整父母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

  要知道,学生的压力多数和家长有关,他们常担心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从这一点说,父母更需要为自己减压,自己轻松了才会让孩子感到轻松。如果父母和孩子的压力都无法排解、叠加在一起,让孩子一方感受到双重压力,那么,孩子的高考状态很难理想。

  另外,由于家长的压力也非常大,家庭内部常会有矛盾发生,而父母如果调整不好自己的情绪,在这段时间内爆发争吵,则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当家长焦虑不安时,也最容易在无意中表现出对孩子的不满,这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很敏感的。

  有的家长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我外表平静不被看出来就行了。但是,平静的心态是不能硬装出来的。因为人对面容、举止等肢体语言的感受比对口中说出的语言更敏感。即使你什么也不说,但你潜意识里的不良情绪会不受控制地冒出来,是无法掩饰的。

  专家建议:家长的这种焦虑一定要在户外宣泄,可以找朋友、同事诉说,或者去心理门诊咨询,而不要透过语气、行为以及语言投射到孩子身上。

  当然,家长也可以适当把这种焦虑的情绪和孩子交流,询问孩子希望父母怎么做,而不是一味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这样对解除双方的紧张感都有益处。

(实习编辑:杨玉龙)

63
2009-07-12 01:21:00浏览108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崔界峰
精选
崔界峰副主任医师临床心理科
北京回龙观医院
去咨询
基于各种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或来访者的需要,根据症状或个人成长的轻重缓急,分阶段地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和温尼科特式心理动力学治疗,并将各种心理治疗流派有机结合,针对焦虑恐惧、各类人格障碍、愤怒烦躁、情感困扰、婚姻家庭关系、夫妻治疗、性心理障碍、亲子关系、网络成瘾、双相情感障碍、有一定程度自知力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帮助患者理解症状,了解自己,增强自我功能,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个人实现和自我掌控的目标。可通过面对面心理治疗、网络视频及电话咨询等方式,与患者和来访者建立长期稳定的治疗关系,保证其获得后疗效的巩固和维持,及社会功能的远期改善。
张东子
精选
张东子主治医师心理咨询科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去咨询
擅长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症(如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等)、躁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有一定的心得和经验,如家庭婚姻问题、学生成长心理健康问题(如厌学、网瘾、考试焦虑等)、工作职场压力问题、人际压力问题等。
张腾
精选
张腾主治医师心理咨询科
单县中心医院
去咨询
脑梗死,抑郁,焦虑,头晕,头疼,脑出血,高血压,失眠等
查看更多心理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慧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间质性肺炎活动就气喘还能变好吗
间质性肺炎患者活动后气喘的症状一般是可以改善的。尽管间质性肺炎会对肺部结构和功能造成破坏,但通过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患者的气喘症状能得到有效缓解,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提升。间质性肺炎由特定病因引起,如结缔组织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炎,通过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可抑制肺部的炎症反应,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轻肺部纤维化程度。肺部纤维化减轻后,气体交换功能得到改善,患者活动时肺部能够更有效地摄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气喘症状随之减轻。即便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这类病因不明的间质性肺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纤维化药物,如吡非尼酮,也能延缓肺功能下降,显著改善患者的活动耐力,减少气喘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康复训练同样对改善气喘症状有一定好处。呼吸训练可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提高呼吸效率。比如缩唇呼吸训练,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内压力,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利于肺内气体排出。长期坚持,能够改善肺部通气功能。此外,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也能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强身体耐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患者的身体机能可得到提升,同等活动强度下,肺部的负担减轻,气喘症状也就逐渐好转。间质性肺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肺功能,便于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另外,居住环境要保持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减少粉尘、烟雾等刺激。若气喘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肺康复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
李慧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肺炎什么程度就不用输液了
肺炎患者是否需要输液治疗,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一般而言,当肺炎症状较轻,病情处于稳定可控状态时,就可考虑不通过输液来治疗,改为口服药物等其他方式,这既能减轻患者负担,又利于身体恢复。从症状表现判断,若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发热持续时间较短,比如体温在38℃以下,且持续稳定24小时以上,同时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减轻,不再频繁剧烈咳嗽,痰液量也显著减少,质地由浓稠转为稀薄,呼吸较为顺畅,没有明显的气促、呼吸困难等表现,说明肺炎对机体的影响在减小,此时口服药物通常就能满足后续治疗需求。从身体的整体状况来看,患者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正常,体力逐渐恢复,能够进行日常的轻度活动,如短时间散步等,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相关实验室指标也趋于正常,提示炎症反应得到有效控制。影像学检查,像胸部X光或CT复查发现肺部炎症病灶有所吸收、缩小,这些都表明肺炎病情好转,此时则遵医嘱口服抗感染药物,如阿奇霉素、莫西沙星等,足以巩固治疗效果。但需注意,即便病情看似好转不需要输液,患者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保证充足休息,居住环境保持通风良好,饮食上注重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以促进疾病恢复。按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肺炎彻底治愈。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重度肺炎恢复期一般是多久正常
重度肺炎的恢复期因人而异,一般体质好、治疗及时有效的患者,可能一个月左右有明显恢复;而体质弱、治疗不佳或有其他不利因素的患者,恢复时间可能延长至三个月甚至更久。此外,年龄、基础疾病、肺炎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等都会影响恢复时间。一般而言,如果患者个人体质较强,免疫力较高,且能在发病初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那么恢复期可能会相对较短,可能在一个月左右就能有明显的恢复。这是因为体质较强的患者能够更好地抵抗病原体,同时及时的治疗也能有效遏制病情的发展,从而加速恢复进程。然而,对于体质较弱、免疫力较低的患者,或者治疗不及时、治疗方案不当的情况,恢复时间可能会相对延长,可能需要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是因为体质较弱的患者在抵抗病原体方面可能存在困难,而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则可能导致病情恶化,从而延长恢复时间。除了个人体质和治疗情况外,重度肺炎的恢复期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基础疾病都可能对恢复期产生影响。年龄较大、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慢性肺病等)的患者,其恢复时间可能更长。此外,肺炎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也是影响恢复期的重要因素。病情越严重,恢复时间可能越长;如果出现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也会进一步延长恢复时间。针对重度肺炎的恢复,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做好日常护理和康复工作。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注意休息和营养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此外,定期去医院复查和咨询医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肺炎支原体阳性是什么
肺炎支原体阳性是在对人体进行相关检测时得到的一种结果,其往往提示人体与肺炎支原体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可能涉及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肺炎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当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应答,产生相应抗体。实验室检测中,若发现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如IgM、IgG)呈阳性,或通过核酸检测技术,在样本中检测到肺炎支原体的核酸,结果即为肺炎支原体阳性。抗体检测中,IgM抗体通常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3-4周达到高峰,其阳性往往意味着近期感染;IgG抗体出现较晚,但其若由阴转阳或滴度有4倍及以上升高,同样可提示近期感染。感染肺炎支原体后,患者可能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多数患者会有发热表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可持续2-3周,常伴有畏寒、头痛、咽痛以及肌肉酸痛等症状。咳嗽也是常见症状,多为刺激性干咳,随着病程进展,后期可能出现少量白痰,且咳嗽持续时间较长。若发展为支原体肺炎,严重时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情况。针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上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等,也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在治疗过程中,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十分关键。对于肺炎支原体阳性的患者,在治疗期间要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身体得到充分恢复。日常注意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此外,由于肺炎支原体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在疾病未痊愈期间,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促进身体尽快康复。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