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单亲家庭就是残缺吗?

  本报与共青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联合主办的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系列报道与讲座已进行了大半。上周六的讲座主题更沉重--关注单亲家庭的孩子。记者注意到,前来听讲的家长中有一些熟面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系列讲座开始以来,有的听众是每期都来。一些家长表示,讲座的主讲人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即便有些问题他们目前不存在,听一听总有收获。

  本期的主讲人是12355副主任、讲师团讲师赵悦玲。赵悦玲长期从事一线的心理咨询工作,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讲座中穿插了大量鲜活的案例,表述生动。整个讲座过程中,听众自始至终非常安静,结束后,有些听众还不肯走,将自己遇到的棘手问题向赵老师当面请教,赵老师一一进行了耐心解答。

单亲家庭就是残缺吗?


  单亲家庭就是残缺吗?

  单亲家庭指的是夫妻离异,或一方因意外事故死亡,或未婚先育的母亲和孩子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在社会家庭结构中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家庭个体。在郑州,20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天有20个家庭解体,这意味着每天不断有单亲家庭在产生。而在这些单亲家庭中,超过83%的孩子在父母离异后跟母亲生活。而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单亲家庭中,赵悦玲表示,单亲母亲大多呈现敏感、胆小、文化层次较低的状况。

  单亲家庭在家庭结构上缺失,使之在世俗眼光中被认为是有问题、残缺甚至悲情的家庭。赵悦玲认为,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通常来讲,误区集中在几个方面:离婚的父母都是有问题的;单亲家庭都是穷困的;单亲家庭都是需要帮助的;单亲孩子都是有问题的;单亲家庭小孩不容易相处等。

  单亲家庭中的成员自身对单亲家庭的认知、对自身目前状况的认知也存在着极大的误区,常见的错误认知有:之所以离婚,造成目前的状况,都是前世造的孽;一切都是我的错;一切都是他(她)的错;别人帮助我都是可怜我;男人(女人)都不是好东西;孩子没了爸爸(妈妈),好可怜;孩子是唯一,今后一切都为了孩子;孩子是累赘,没有孩子会过得更好。

  单亲父母的教育更重要

  孩子的问题往往来自父母。赵悦玲认为,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教育问题更重要。比例最大、问题更为突出的是单亲母亲。女性从怀孕起就不再工作,脱离社会的时间比较长,导致其人际交往圈极度狭窄,没有朋友,没有工作,社会支持系统崩溃。一旦离婚,失去经济来源,原有的生活轨迹改变,就陷入绝望、不知所措。这些单亲母亲往往自我评价极低,总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是失败的,非常不自信,不接纳自己,也不能接纳婚姻的变故。封闭自己的同时也封闭了孩子。

  单亲父母对婚姻、家庭、自身的认知必然影响到孩子。年龄小的孩子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离婚,常常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都是我不好,是我不够乖,所以爸爸(妈妈)才离开我们”。如果父母不将离婚的事给孩子一个正式、正确的交代,孩子常常会觉得爸爸妈妈离婚是件丢人的事。有的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抛弃,“再也没人爱我了”,孤独、自责,甚至自暴自弃。在外面受欺侮了,孩子会归结为是因为自己没有爸爸(妈妈),进而产生自我价值不足的感觉。有的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觉得这都是父母带给自己的伤害,这种怨恨通常针对抚养自己、共同生活的一方。由于父母一方外遇引起的婚姻破裂,孩子则会产生一种简单粗暴的结论:“男人(女人)都不是好东西。”孩子没有判断力,照单全收,在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成年后对婚姻的看法、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

  孩子身上呈现出来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潜在的问题在父母身上。单亲家庭的孩子要承受父母带来的问题,在离婚大战中,孩子被忽略或者成为双方争执的筹码。目前正被媒体热炒的香港影星贾静雯与婆家争夺女儿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双方口水大战步步升级,就是一个把孩子当做筹码的典型例子。在这样的争夺中,孩子处于矛盾中,会产生歉疚感、背叛感甚至仇恨的情绪,进而对其人格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接纳婚姻的变故

  赵悦玲在现场对听众提出了一个问题:离婚本身会不会对离婚者造成伤害?听众的回答是:会。赵老师没有直接对这个答案给出评判,而是讲述了一个故事--重生的雄鹰。

  鹰的寿命有70年,而它40岁时会面对一次抉择。40年的风雨磨砺,鹰的利爪与尖喙老化,渐渐失去捕食的能力;翅膀也钙化,飞翔变得艰难。鹰怎么办?它到悬崖边,对着岩石撞击自己的尖喙,直到将喙撞断。之后不久,它就长出新的喙。用新长出的喙,它再一个一个把趾甲拔掉,把翅羽一根一根地拔掉。整个过程持续150天。150天后,这只鹰重新拥有了利爪、尖喙和有力的翅膀,获得了重生。

  赵悦玲说,有人认为离婚是人生败笔,是失败,每个生命都有缺陷,缺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缺陷让我们与众不同。心理学上有个ABC理论,A是诱发事件,C是情绪、结果,中间还有个B,是对诱发事件的认知、评价、结论。A不能直接导致C,而是通过B得到。离婚本身并不会产生这些问题,问题产生于你对离婚的认知、评价、解释。当你背对太阳时,看到的永远是面前长长的阴影;而当你迎着太阳走,看到的就是无限的光明。

  赵悦玲借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希望所有的单亲母亲接受现实、接纳自己,重建人生,对于过去的婚姻,不要总是算减法,觉得自己在这场婚姻中失去了什么,而要算加法,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心中有怨恨,伤害最大的是自己。建立一种积极的自我对话模式,凡事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只有让自己走出来,才能让孩子走出来。

(实习编辑:林翠坤)

2009-04-22 00:02:00浏览4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周彬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受惊吓心脏不舒服怎么办
受惊吓后出现心脏不舒服,通常见于精神过度紧张、心脏神经症、心房颤动等,对患者自身状态产生影响,可以通过一般治疗、物理疗法、药物治疗等方法改善,但需要根据引起原因进行。1、精神过度紧张如果患者突然受到惊吓,造成颅脑神经递质传递紊乱,会出现精神过度紧张,发生心脏不舒服、面色苍白等症状。可以通过沟通交流调节自身情绪,也可以适当慢跑,辅助改善症状。2、心脏神经症可能是自身性格特质、家族遗传病变、工作压力过大等因素影响,造成颅脑神经组织活动紊乱,影响心肌细胞正常活动引起的一类疾病,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建议患者配合医生使用普萘洛尔片、酒石酸美托洛尔胶囊等药物改善。用药治疗阶段,建议患者保持平稳情绪状态。3、心房颤动可能是患者经常吸烟喝酒、剧烈运动、激素分泌紊乱等因素影响,造成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类疾病,出现胸口部位发闷、心慌等症状,可以按医嘱使用替格瑞洛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治疗。用药治疗阶段,不可出现吸烟酗酒等行为。除此之外,还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发作导致。若病情无法缓解,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为什么受惊吓后会发冷
受惊吓后会发冷多与患者情绪因素、交感神经紊乱等有关,但也可能是由于低血糖等引起的。 1、情绪因素 患者在受惊吓后出现发冷的情况,考虑是日常心理压力过大所致。一般属于心理反应的正常现象,通常休息片刻即可缓解,无需特殊治疗。 2、交感神经紊乱 交感神经紊乱属于神经官能症,是长时间焦虑、压力过大、睡眠缺乏等因素引起的。当患者受惊吓后,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跳加快、汗腺分泌增加等症状,待汗液蒸发后,患者自觉皮肤较冷。此时应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出现感冒症状。同时,尽早远离受惊吓的环境,在安全环境允许情绪宣泄,也可以通过跑步、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若受惊吓严重,甚至出现精神恍惚、行为异常的情况,建议进行专业的临床心理干预,也可遵医嘱使用地西泮、艾司唑仑等药物,帮助患者改善焦虑状态。 3、低血糖 由于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对低血糖的反应,引起多量肾上腺素的释放,出现心悸、饥饿、手足颤抖、出冷汗、皮肤苍白和轻度血压升高。一旦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应及时给予糖水或含糖食物,如果症状不见好转或明显加重,出现了意识障碍、昏迷等,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医嘱规范治疗。 除以上常见因素外,胃溃疡等疾病也可能会引起这种情况,建议患者身体出现不舒服的症状,需立刻去医院就医。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受惊吓之后不受控制的哭和笑
受惊吓之后不受控制地哭和笑,一般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精神压力大、神经衰弱、双相情感障碍、狂躁症等原因所引起的,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1、正常现象如果患者受到惊吓,可能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哭泣、笑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谷维素、甲钴胺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2、精神压力大如果患者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的状态下,可能会导致大脑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的状态,从而引起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户外散步,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3、神经衰弱神经衰弱主要是由于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等因素引起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兴奋、脑力疲劳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表现为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舍曲林、盐酸帕罗西汀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方式进行治疗。4、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主要是由于遗传、心理社会因素等因素引起的。患者一般会表现为情绪高涨、易激惹等症状,也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拉莫三嗪、利培酮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家属应加强陪伴,理解患者。5、狂躁症狂躁症主要是遗传、心理社会因素等因素引起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碳酸锂、卡马西平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改良电抽搐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引起不适症状。如果患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甲
婴儿容易受惊吓怎么办
婴儿容易受惊吓,可以通过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适当安抚、减少刺激、增加安全感、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 1、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如果婴儿在睡觉时,环境过于嘈杂,可能会影响婴儿的睡眠质量,容易出现受惊吓的情况。建议家长给婴儿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并且家长要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影响婴儿的睡眠质量。 2、适当安抚 由于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如果在睡觉时,出现了做噩梦的情况,可能会使婴儿受到惊吓。建议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安抚,可以轻拍婴儿的背部,也可以适当进行肢体接触,能够增加婴儿的安全感,缓解受惊吓的情况。 3、转移注意力 如果婴儿出现受惊吓的情况,可以通过玩具、声音等方式转移婴儿的注意力,从而缓解不适症状。 4、多进行户外活动 可以让婴儿多到户外晒太阳,能够促进钙吸收,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也可以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5、药物治疗 如果婴儿受到惊吓后,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哭闹、食欲不振等,可能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建议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婴儿使用维生素D滴剂、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家长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婴儿适当补充钙元素,如碳酸钙D3颗粒、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 如果婴儿的不适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家长及时带婴儿去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