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在20世纪中期拓展了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心理学家中,有一些就是由于对象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而出名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梅拉涅·克莱因(Melanie Klein)、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马格丽特·马勒(Margaret Mahler)和海因兹·考特(Hdeinz Kohut)。他们对对象关系理论的解释有不同,但这些不同观点的大部分都贯穿着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像其它新弗洛伊德主义学者一样,对象关系理论家强调早期经历的作用。但他们并不关注弗洛伊德所描述的内部冲突和驱力,而对婴儿与他身边的重要人物的关系感兴趣。这只要指孩子与父母、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
第二,顾名思义,对象关系理论家假定:孩子对他的环境中重要的对象会产生无意识的表象。当父母不在,这种对父母发无意识表象不只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有关的对象。孩子内化父母形象的方式影响到孩子对要进一步在将来建立关系的其它人的考虑。换句话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状况影响到孩子与周边重要人物建立有价值的依恋关系的能力。
对象关系理论成了依恋理论的出发点。对这个理论贡献最大的应该是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1969,1973,1980,1988)和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1989,Ainsworth Blehar,Waters &Wall,1978)。这些心理学家开始是考查婴儿和养育者(通常是母亲)的情感依恋。鲍尔比称之为依恋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满足人依附于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他人的需要。鲍尔比尤其感兴趣的是婴儿与养育者分离时的行为表现。有的孩子很会应付分离,他们似乎明白,妈妈只是离开一会儿,马上就会回来,他们所需要的爱和照料不会失去。但是,另一些孩子以哭来反抗分离。还有另一些孩子在妈妈离开后陷入绝望,有些孩子在妈妈回来后甚至不理她。
爱因斯沃斯和她的同时在对婴儿和母亲的研究中做了类似的观察。她们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Ainsworth et al.,1978)。
第一种叫做安全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关心、负责。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第二种叫做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第三种叫做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的妈妈对孩子也不很负责。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
依恋理论家就不同的依恋类型做了进一步的观察。和对象关系理论家一样,他们指出,这种不同的亲子关系从长远看影响到孩子以后人际关系的建立。鲍尔比认为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鲍尔比(1973)是这样解释的,“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这样,人际关系的早期经验就成为我们处理以后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父母从小对我们关心、注意和敏感,我们就会把同他人的关系视为爱和支持的源泉。如果我们的依恋和被关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和精神分析理论一样,对象关系理论家认为,这些依恋关系的心理模式主要是无意识的。
如果依恋理论学者是对的,那幺在婴儿身上发现的不同依恋类型也会适用于成人。即,爱因斯沃斯及其同事将孩子分成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并建立人际关系时,这些特点仍会显露出来。我们能鉴别出安全型的成人,他们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另外,我们也能发现回避型的成人,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最后,我们也能发现焦虑—矛盾型的成人,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以致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于吓跑了潜在的浪漫同伴。
有趣的是,首先尝试查明和测量这三种成人依恋类型的是刊登在《落基山新闻》上的一项调查(Hazan & Shaver,1987)。有一千多个读者从科罗拉多州这份报纸的生活版上看到了这个小测验并寄来了他们的答案。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要求答题的人标明下面三种描述中哪一种与他们最接近。
——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件开心的事。我不怎幺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与他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并且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
——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我想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
主任医师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精神科 精神康复科
主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主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心理科
主治医师
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 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