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后疫情时代,如何打开亲历者们的“心结”

  有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比疫情的医疗救治还要长,那就是人们心理的重建之路。早在国内战疫的“白热化”阶段,就有业内专家指出,疫情趋于沉寂之时,对不同人群,特别是湖北人民、医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有助于灾后社会秩序和公众生活的尽快恢复。

  3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卫生健康、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多部门根据重点人群特点和心理服务需求,提供关心关爱、社会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必要时请精神科医师会诊或转介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

  其中,身处疫情严重地区的湖北特别是武汉人民,应是心理干预的重点关注对象。

  身处重灾区的心绪起伏,未被感染也焦虑

  定居重灾区武汉的程欣,原计划大年初一回荆州老家过年。因疫情暴发,今年以来她还没见到自己的父母。而和丈夫窝在武汉的两个月,她时刻挂念着父母的身体状况,生怕他们被感染,只能通过视频和家人“云见面”。

  回想起来,武汉被封城的那天,是程欣最焦虑的时候,她没想到情况已经如此严峻,每天24小时开着电视关注疫情态势,看着激增的病例数字,越发焦虑。

  那段时间她总是做噩梦,梦醒后一片茫然。同事的姑妈因新冠肺炎去世,也让程欣的心情一度难以平复。在这个过程中,她所居住的小区内接连发现6例确诊者,每看到最新通报,程欣就觉得心里又被重击了一下,这又与疫情前期生活、防护物资紧缺形成了更大的压力,让她一直处于精神焦虑的状态。

  程欣心情变化的转折点在于全国各地医疗队的支援。慢慢的,她可以接受出门去取网购的物资,睡眠质量也开始有所好转。但她还是惦记父母, “已经在家憋了两个月,希望疫情赶快过去,我想见爸妈,想去家门口的汉江边走走。”

  疫情肆虐,也会让人不自觉患上“心理洁癖”。湖北荆州的张莹,整个疫情期间也会不时焦虑,虽然小区里未出现感染者,认识的亲友也未遭感染,但她还是自认为出现了社交恐惧,只是每天翻看手机疫情信息的更新,担心自己是个“无症状感染者”。而且不管触碰什么物品,她几乎都要先将其喷洒酒精消毒,触碰过后又“病态式”多次洗手。如今疫情好转,她偶尔会出门了。但“现在不少店开门,生意还特别好”,看着店里扎堆的人,张莹说心里慌得厉害。

  夫妻感染者的病愈“后遗症”

  何杰与妻子是湖北仙桃人,在一月底双双被感染新冠肺炎。

  妻子被收治入院三天后,医院多次下发病危通知书,何杰当时就崩溃了。反而是在自己照顾妻子时也被感染后,他没有了“退路” :“如果我彻底倒下了,谁来照顾她?这也是支撑我走到最后的信念。”

  何杰回忆,当时一些病友的去世也有自身心理无法承受的因素,“对病毒投降了”。

  与何杰相比,妻子的心态目前仍有一些问题。“之前住院的时候,她就极度焦虑,只要监测的仪器数值有点儿变化,她就立马找医生。虽然她原来身体不错,但毕竟是大病初愈,现在她还是会时不时胸口发闷。因为身体状态不好,她的睡眠也受影响,睡得晚起得早,半夜还经常会醒。这个病在身心上留给她的‘后劲’还是挺大的。”

  自出院至酒店14天隔离后,他们夫妻俩回家一直与父母同住,虽然已经“阳转阴”,但何杰仍然会抑制不住地担心,甚至不愿意他们同桌就餐,“万一又‘转阳’了呢?会不会传染给父母?”

  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表现,设置不同的干预要点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新冠肺炎治愈者或多或少都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候和迹象。一些相对敏感、脆弱,或日常就存有社交劣势的人,被病毒感染后的心理历程,不啻一次创伤性社会挫折事件,这也会导致他们出现PTSD症候。

  此外,即使是未被感染,长时间隔离在家的人精神压力也普遍增大,产生焦虑、对生活的失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问题,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下称《指导原则》)。其中明确,各类人群呈现出来的症状不一,应对方式的侧重点也不同。

  《指导原则》指出,对于隔离治疗的确诊患者来说,常见心态表现为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抱怨、失眠或攻击等。

  上述提及的何杰及其妻子,得知自己确诊时的恐惧和拿到病危通知书时的崩溃等情绪都是当时正常的应激反应。

  最主要的是,医护人员要及时对他们予以支持、安慰为主的情绪安抚,鼓励树立信心。除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应当给予心理危机干预,如及时评估自杀、自伤、攻击风险、正面心理支持、不与患者正面冲突等,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

  此外,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精神心理专委会秘书长宋崇升还提示,像何杰夫妇一样,即使出了隔离期,仍然害怕自己传染他人的担心,大多是正常的。病愈患者可以保持必要的警觉,但要注意度的把持。宋崇升建议,病愈患者只要严格遵守医嘱,定期复查,接受回访,保持必要的防护,就不要给自己额外的压力,这类人群可以通过生活的逐渐恢复,而逐渐恢复安全感。

  对于程欣这类处于重灾区内的易感人群及普通群众,《指导原则》表明,他们普遍会出现恐慌、不敢出门、盲目消毒、失望、恐惧、易怒、出现攻击行为和过于乐观或放弃等情况,对这类人群建议主要以宣教、安慰、鼓励借助网络交流为主。

  武汉江汉方舱医院的孙晖院长此前接受健康界采访时也表示,对疾病的恐惧,最主要源于对它本身的不了解。所以,对待重灾区的易感人群及普通群众,要注重让他们了解关于新冠肺炎最权威和科学的信息,正确进行自我识别和个人防护,避免过度消毒,才能及时有效释放紧张情绪。

  对于看到人群扎堆等现象就容易心理不适的情况,宋崇升告诉健康界,一方面民众出门做好防护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的宣泄,主动和别人交流,多与人沟通,把恐慌“说”出来;另一方面,虽然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但各方如果有序做好管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众焦虑民众心里踏实。例如,社区商业在复工时,务必有序、逐步恢复,保持一定的筛查措施,减少大量聚集,这有助于建立人群对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

  解决睡眠问题是自我调整的重要一环

  宋崇升还向健康界强调,一线医护、病愈患者、普通民众……各类人群出现的种种心理及精神问题中,多会呈现睡眠质量不佳的共同特征。例如何杰妻子的短睡即醒、程欣的噩梦惊醒及失眠、多梦等都属于睡眠问题的预警“信号”。其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生活方式不合理、工作量的减少、日常活动的减少或换季人的情绪波动等,但经历强烈的情感打击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此次疫情给各类人群都会带来情感上的波动乃至创伤,这对一些原本睡眠或情绪就不够好的人群,影响更为明显。

  所以,调整好睡眠质量,是调整整个人状态的关键一环。

  宋崇升建议,人们可以先用“三步法”自行调节状态。第一,睡眠先睡心,若要睡得好,先让心情处于一个安稳放松的状态。有心事牵绊,有烦恼困扰,睡眠难免会受到波及。白天尽量把该处理的事情处理得当,要么尽量完成,要么做好计划安排,这样睡眠基本会处于心无挂碍的状态;第二,白天尽量多动,因地制宜让自己做些身体活动及脑力活动,会加深睡眠深度;第三,尽量不熬夜不晚睡,按时起床,保持生物钟稳定,午休以半小时以内为宜,助于睡眠节律的保持。而且目前昼长夜短,睡眠时注意房间越暗越好,最好采用遮光窗帘或使用宽松的眼罩。

  做到以上方面,对很多人来说,都会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心情也会随之舒缓。如果失眠严重,或者伴有明显的焦虑等情绪,宋崇升还介绍了一种“腹式呼吸法”来帮助调节缓解。

  他补充道,不同人群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心理素质不同,出现的心理危机也症状不一、程度不同。所以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持续自感无法缓解者,要及时就近咨询当地的心理工作者。现在国家已经安排了相关人员,专家会更具体更确切地帮助他们解决创伤问题。

  (注:文中“程欣”“张莹”“何杰”均为化名)

2020-04-02 04:34:09浏览5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多汗症能自愈吗
多汗症通常难以自愈。这是一种以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其成因复杂,多数情况下身体自身难以有效纠正出汗异常状态。原发性多汗症主要源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常由遗传因素导致。遗传基因使得神经对汗腺的调节出现偏差,汗腺过度活跃。这种神经功能的内在缺陷,无法依靠身体自身的常规调节机制修复。从发病机制来看,自儿童或青少年起,汗腺就开始异常分泌,且病程漫长,贯穿患者一生。即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调整情绪等,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神经功能失调的状况,所以原发性多汗症很难自愈。此外,当多汗症是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疾病引发时,在原发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前,多汗症状不会自行缓解。以甲亢为例,甲状腺激素大量分泌,加速机体代谢,产热急剧增加,为维持体温平衡,身体通过大量出汗散热。只要甲状腺功能未恢复正常,激素水平持续异常,多汗就会持续。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出现低血糖反应或神经病变时,也会多汗,只有严格控制血糖、改善神经功能,多汗症状才可能减轻。这些因疾病导致的多汗症,病根在于疾病本身,不针对疾病治疗,多汗通常无法自愈。一旦确诊多汗症,应及时就医。对于原发性多汗症,外用止汗剂,可在睡前涂抹于多汗部位,减少汗液分泌。病情严重者,可考虑肉毒素局部注射,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减少出汗;还可选择交感神经切断术,但手术有风险,需谨慎评估。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多汗症的原因与治疗
多汗症的原因包括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结核病等,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离子电渗疗法等。若多汗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并接受相应治疗。一、原因:1、神经功能失调: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情绪因素,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汗液分泌增多。交感神经负责调节汗腺分泌,当其功能失调时,就无法正常控制出汗量,引发多汗症。2、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为维持体温恒定,身体会通过出汗散热,导致多汗。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波动时,尤其是低血糖发作时,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刺激汗腺分泌,引起多汗症状。3、结核病:患者所携带的结核杆菌及其毒素会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多汗。二、治疗:1、药物治疗: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通常可以选择外用乌洛托品溶液,接触皮肤后能缓慢分解释放甲醛,甲醛具有收敛作用,可减少汗腺分泌,常用于治疗局部多汗。口服药物方面,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等,能阻断乙酰胆碱对汗腺的刺激,从而减少出汗,但可能会有口干、视力模糊等副作用。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原发性多汗症,可考虑手术治疗。可以在医生的操作下进行交感神经切断术,通过切断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减少汗腺分泌,可有效治疗腋窝多汗症等,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出现代偿性多汗等并发症。此外,也可以进行汗腺切除术,直接切除过度活跃的汗腺,改善多汗症状,适用于局限性多汗症。3、离子电渗疗法:通过将低电压电流通过皮肤,使汗腺导管内蛋白质凝固,阻塞汗腺开口,减少汗液排出。日常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勤换衣物,尤其是多汗部位,减少细菌滋生,预防异味产生。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含咖啡因的饮品,这些可能刺激汗腺分泌,加重多汗症状。学会调节情绪,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波动易诱发多汗。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多汗症是什么
多汗症是指在正常的环境温度和条件下,局部或全身皮肤出现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科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手掌、脚掌、腋下、腹股沟及面部等特定区域的汗液分泌量远超常人。这种现象不仅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交困扰和心理压力。多汗症主要分为原发性多汗症和继发性多汗症两大类。原发性多汗症较为常见,其发生多与遗传性因素相关,且不受其他疾病或药物的影响。这类患者通常在某些特定区域,如手掌、脚掌等,出现持续的、明显的汗液分泌增多。而继发性多汗症则相对较少见,通常由其他疾病,如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或某些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引起,也可以由妊娠、停经等生理性变化引起。这类多汗症的症状通常会随着原发疾病的改善或药物的停用而得到缓解。多汗症的形成机制复杂,除汗腺功能发达外,还可能与免疫、内分泌等系统的异常有关。因此,对于多汗症的治疗,除了针对症状进行外用止汗剂、口服药物等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对垂体功能、甲状腺功能、血糖等生化指标进行检查,以排除相关内分泌疾患。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还可以考虑采用微创手术切除、刮除或吸除分泌活跃的汗腺,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多汗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一些细节。首先,应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物和鞋袜,以减少细菌滋生和异味产生。其次,应避免出入过分拥挤的场所,防止情绪过分激动、焦虑等,以免诱发或加重多汗症状。最后,在饮食上应选择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等食物的摄入,同时戒烟限酒,以维护身体健康。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宝宝风热感冒的症状
一名1岁半的男童因发热、流黄涕就诊,体温38.7℃,伴有咳嗽、咽部红肿,眼睑轻微发红。家长反映孩子近两天饮水增加,夜间易醒,大便干结。医生检查发现扁桃体Ⅱ度肿大,舌苔薄黄,诊断为风热感冒。这就是婴幼儿风热感冒的典型症状组合。根据《中国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数据显示,风热感冒在儿童感冒中约占35%-40%,尤其在春夏季节高发。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风热感冒发病率显著高于成人,了解其典型症状及科学应对方法对家长至关重要。【风热感冒的典型症状】1、发热特点:起病急,体温多在38℃以上,伴有颜面潮红、手心发热。2、鼻部症状:鼻涕黄稠或黏浊,鼻塞程度较轻,可能伴有鼻腔灼热感。3、咽喉表现: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红肿,婴幼儿可能出现拒食表现。4、咳嗽特征:咳嗽声粗重,痰液黏稠难咳,夜间可能加重。5、其他体征:舌质偏红、苔薄黄,可能出现眼睑发红、口唇干燥。【风热感冒与风寒感冒的区别】1、鼻涕特征:宝宝患上风热感冒时,鼻腔分泌物会出现显著变化,其鼻涕呈现出黄色且质地黏稠的状态。这是因为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后,体内津液受邪热煎熬,致使鼻涕的性状发生改变。相比之下,风寒感冒时,宝宝的鼻涕多为清稀水样,这反映了寒邪侵袭,人体津液未被邪热熏蒸,仍保持较为清稀的状态。2、发热特点:风热感冒患儿发热通常较为明显,体温可迅速升高,甚至可能达到38℃以上,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而风寒感冒初期,发热症状可能不太突出,多以低热为主,随着病情发展,体温才会逐渐上升。3、舌苔表现:当宝宝为风热感冒时,舌苔多呈现薄黄苔。这是由于风热邪气在体内积聚,使胃气挟热上蒸于舌面,从而导致舌苔颜色变黄。而风寒感冒时,宝宝的舌苔表现为薄白苔,这是寒邪尚未化热,体内阳气未被邪热过度扰动的体现。【宝宝风热感冒的药物治疗】「退热药物」1、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适用于3个月以上宝宝,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退热作用。常见剂型为混悬液,可以用配套的量杯取药,便于宝宝服用。一般在用药后30分钟到1小时起效,药效可维持4-6小时。对乙酰氨基酚相对安全,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对其过敏者禁用。2、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6个月以上宝宝,能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来退热。起效时间和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基本一致,但维持时间相对较长,在6-8小时之间。但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过敏、严重脱水或肾功能不全患儿禁用。且两种不同的退热药物不建议混合使用,如需更换退热药物,应间隔一定时间。「抗病毒药物」1、奥司他韦颗粒:主要用于1岁及以上宝宝流感病毒感染的治疗,通过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病毒释放。剂型为颗粒剂,可冲服。一般在发病48小时内用药效果最佳,起效时间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通常1-2天可见症状改善,疗程一般为5天。对奥司他韦过敏者禁用。2、利巴韦林颗粒:可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感冒,适用于小儿,但因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反应,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通过抑制病毒RNA合成发挥作用。起效时间不定,需按疗程服用。「中成药治疗」1、双黄连口服液: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功效,适用于各年龄段宝宝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一般按疗程服用,起效时间相对较慢,可能需2-3天。对双黄连口服液过敏者禁用,风寒感冒者不适用。2、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有疏风解表、清热导滞作用,既能帮助退烧、缓解鼻塞喉咙痛,又能改善积食、便秘等胃肠不适。开水冲服,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3、小儿感冒颗粒:能够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主要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可缓解发热、头胀痛、咳嗽痰黏、咽喉肿痛等症状。服用期间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同时不可服用滋补性中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风热感冒的家庭护理方法】1、补充水分:给宝宝多喂温水,补充因发热流失的水分,同时可适当饮用鲜榨橙汁等富含维生素C的饮品,增强免疫力。2、注意鼻腔清洁:对于鼻塞症状,可使用医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鼻腔,缓解鼻塞不适,还可以使用吸鼻器清理宝宝鼻腔分泌物。3、避免过度捂热:家长要避免给宝宝穿盖过多衣物,以免影响散热,加重发热症状。可根据室温适当增减衣物,以宝宝舒适为宜。4、预防交叉感染:在宝宝患病期间,要尽量减少与其他儿童的接触,避免交叉感染。家长在照顾宝宝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将病原体传染给宝宝。【就医预警信号】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立即就诊:①持续高热超过72小时不退②出现呼吸急促:婴儿(<1岁)>50次/分,幼儿(1-3岁)>40次/分③精神萎靡或异常烦躁④拒绝进食超过12小时⑤出现皮疹或抽搐表现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