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每天不停地看电视新闻、微博和朋友圈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消息,越看越恐慌,然后更想看。”
“总觉得自己处于危险中,害怕身边的人传染到自己,自己努力回想过去几天内接触到的人,流点鼻涕,咳嗽两下就怕是已经感染了。”
“心情差吃不下东西,整天宅在家没事做,没生病但是焦虑的胸闷、气短。”
“心情很抑郁,每天很绝望,忍不住的哭。”
……
2020年春节过得真是与众不同,新冠肺炎疫情来势迅猛,每天电视和手机到处都是有关新冠病毒(2019-nCoV)的新闻和报道。有的报道让我们激情亢奋,为武汉加油;有的信息让我们“怒发冲冠”……我们的情绪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我们大多数人的身体虽然逃过了2019-nCoV的感染,但我们的心理、精神健康却被2019-nCoV的阴云所笼罩。
这次的疫情波及各行各业的人,大众的生活、工作、心理等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为了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加人们心理免疫,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发布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专家撰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这些都为我们的心理筑造防疫的堤坝。同时,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心理辅导网上课程和专线,时时刻刻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许多地方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设了“抗疫心理援助”热线,在抗疫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
在新型肺炎疫情之下,国家发布的原则指南、专业的书籍内容较多,下面梳理了五类常见的常见心理或精神问题,希望能给大家帮助。
-1-
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反应体现在各个不同的人群。
(1)确诊患者及接触人群:已经确诊的患者,在隔离治疗初期会有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眠甚至攻击等,在隔离治疗后期会出现孤独、对疾病的恐惧、不配合、放弃治疗或对治疗的期望值太高等;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家属、同事、朋友)会躲避、不安、无助、抑郁、悲观、紧张、被他人疏远、等待期的焦虑,拒绝防护或拒绝居家隔离等;
(2)疑似患者:怕被歧视、侥幸心理、躲避治疗或焦躁、多度求治等;
(3)医务及人员:过度的疲劳和紧张,失眠、抑郁,面对感染患者死亡的自责,害怕漏诊疑似患者。被感染的压力,担心家人、害怕家人担心自己。身处一线的抗疫一线人员,有一系列特殊心理应激:被感染风险、和家人分离、高难度的救助工作,临时调动工作地点、过劳和精神压力。
(4)不敢公开就医的人群:怕被误诊或隔离,缺乏认知、回避、焦躁、焦虑;
(5)易感人群:恐慌、不敢出门、盲目消毒、恐惧、易怒。
给大家介绍应对心理应激反应的方法
(1)调节情绪
接纳情绪:个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焦虑、抑郁、愤怒等),产生这些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也可以理解的。
给情绪一个宣泄渠道:宣泄不良情绪可缓解事件对人们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身心健康。尽管不能走亲访友,但我们可以通过微信、电话等交流彼此的想法和情绪,获得亲友的支持。此外,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哭泣等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自我关怀:每天记录下美好的事情,用对待亲朋好友的方式对待自己,想象好友在你面前寻求安慰时,对他们说的话安慰自己。
(2)积极行动
了解新冠状病毒:我们之所以畏惧2019-nCoV,是我们不了解它,当我们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选择性接受信息: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疫情前线的消息,我们接收的信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可靠越好,我们可以选择性接收正规官方发布的信息。减少刷朋友圈的时间,也不要在睡前看太多“负能量”新闻。
维持正常的的生活作息规律:这次的疫情刚好遇上春节假期,大家都准备很多高能量、高热量的食物,而且有了充足的休息,难免会有生活作息不规律,从而影响到我们的情绪。虽然现在春节已过,但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在家里,现在应该调节我们的生活作息,为马上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准备。
充实自己的生活,转移注意力,不要让自己太清闲:在不外出的情况下,可以在家做适度活动,参与做家务,阅读,和家人做小游戏等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2-
焦虑、疑心病
虽然对2019-nCoV的报道已经持续快两个多月了,我们已经认识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严重性,对疫情的关注只增不减。
由于无法分辨谁是携带者,担心自己和家人感染,安全感急剧下降。因此,人们出现了普遍的焦虑心理,特别关注身体的各种感觉,会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2019-nCoV联系起来,怀疑自己是否生病。很多人口罩漏了一条小缝或是偶有咳嗽,就开始怀疑自己感染了2019-nCoV,焦虑感越来越重。
过分关注疫情的进展消息,如上面的截图所示的新闻“未戴口罩买菜15秒被感染?”,一部分人反复查看相关内容,加重了紧张、恐慌的情绪。从而出现“看谁都是携带者”、“不敢出门,更不敢去医院”、“感到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等想法。
这些焦虑疑病的想法和行为可能会推动焦虑发展为恐慌,导致产生一系列盲目从众的行为,比如部分群体中已经发生的盲目从众的行为:过量使用消毒剂、过量吸烟饮酒,抢购囤积口罩、方便食品等。
给大家介绍应对焦虑、疑病的方法
和前面介绍的,应对应激反应的方法类似:
积极学习,筛选信息。正确了解新冠肺炎,面对五花八门的信息要学会甄别。
科学防护,听从指挥。本着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态度,掌握消毒和自我防护技能,保持心情放松,学会和焦虑、疑病等不良情绪相处。
关注自身特征。如有潜在接触史,就自我隔离或尽快就诊,或到网络上就诊。
合理调节,学会放松。当我们感到焦虑、疑病时,学会闭目养神,深呼吸等方式来放松身体、舒缓心情。
充实生活,制定每日计划。给自己列一份清单,安排好每天做的事情,做一些平时想做但没有做的事情,如学习烹饪、读书等。
-3-
愤怒情绪
浏览社交媒体时,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充满“愤青”、“戾气”的文字,有些是针对那些喜欢吃“野味(如蝙蝠)”的人,有些是针对不同层面的管理者,有些甚至针对全体疫区人员,而且在评论里也不乏赞同者、响应者、散播者。
随2019-nCoV而来的,除了广泛的传播,也有网络中也有类似“2019-nCoV传播”的愤怒。面对疫情的危险和人人自危的压力情境下,愤怒情绪其实是增强控制感、进行自我防卫的自然反应。群体愤怒情绪,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被有心煽动者利用。
我们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冷静的行为反应、克制自己,理性关注疫情现况。“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我们不要图一时之快,用怒火滔天的形式,发泄自己的不安。不冲动参与对当事群体的攻击。“不信谣、不传谣”,不让自己成为一部分“煽动者”的帮凶。
-4-
低落情绪
在自我隔离、居家不出门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人情绪低落,甚至悲伤、绝望,对一些曾经感兴趣的事物都似乎失去了兴趣,难以感到愉悦。对比疫情前和现在的疫情和生活时,忍不住心痛、失望,尤其是当疫情影响到自己工作、家庭的重要事项时,感到都是“疫情惹的祸”,为数不多多愁善感的人甚至会觉得一切都完了。在当前的紧张疫情防控形势下,不断跳动的确诊人数、网络上传播的悲观消息,以及身边其他人传递的沮丧情绪,都可能摧垮我们心理防线。
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增加自己自信心,降低自己可能感染情况。多与他人沟通交流,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发现生活的意义,积极行动。如果还不能改善,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卫生人员帮助。
-5-
盲目乐观
最近一周,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都在减少,治愈出院人数也在增加,疫情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时,我们此次抗击疫情似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部分人群觉得危机已过,放松预防措施,开始旅行、聚餐等。其实适度的乐观是必要的,但不可产生盲目的乐观情绪,抱有“做了很多预防措施就不可能感染”的错误想法不可取。即使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也不可能保证 100% 不被感染。盲目的乐观会放松人们的警惕,增加自己和别人感染的风险。一定不要过度乐观、麻痹大意,防止新冠肺炎的反扑。
除了上面提到的五类常见的常见心理、精神问题,还有强迫行为、睡眠障碍、空虚、暴饮暴食、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问题。需要我们学会调节和应对。此次疫情波及人群众多,我们先学会自我调节,当我下面给大家列举了各个地方的心理援助热线信息。
资料来源:
[1]、《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游旭群著。
[3]、《协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
上海新科脑康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精神科 精神康复科
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主任医师
云南中西医结合医院 心理科
副主任医师
成都军大医院 失眠症科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白银市白银区人民路346号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武胜县山北路3号
二级甲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立
交道口南大街136
二级 专科医院 公立
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华旺路68号、华繁路73号
三级 门诊部 公立
上海市宝山区普陀区交界处新沪路950号,即新沪路和大华二路口。
二级 综合医院 特色医院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碧云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