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对孩子说话必须注意的几大技巧

  在孩子面前“小心说话”

  很多人以为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因此在孩子面前讲话时非常不注意,就好像他根本不存在似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锐奇教授说:“孩子在出生一年内就能够体会和理解情感上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要比我们认为的时间要早得多,理解得也多得多。”

  你要充分利用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机会。不要等到你认为孩子能理解和接受时才对他表达你的情感。从孩子生出来的第一天起,你就要让他通过你对他说的话来了解这样的事实:他对爸爸妈妈来说是唯一的、最出色的。从这一刻开始,你就已经给孩子打下了健康心灵的基石。

  多说“要”少说“不”

  这里我们做个小试验:请你闭上眼睛,很响亮地对自己说:“我现在不去想有一只老鼠。”这时,在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景象?肯定就是一只老鼠!用“不要去做”来强迫你思维的尝试显然是失败的。同样,对孩子经常性地用“不要这样做”来规定他的行为举止,也是会失败的。

  “不要将你的玩具到处乱放!”“不要与小朋友吵架!”等等诸如此类的句子,每天都会从被孩子折腾得心烦的父母嘴里说出来,其实到最后几乎都是没有什么用的。“不”字正是这一类教育方法失败的真正原因所在。不仅是孩子,就连大人在潜意识里也根本不会把这个“不”字听进去。你对孩子不停地说“不”,而到了孩子的耳朵里却变成了:“将你的玩具到处乱放!”或是“与小朋友吵架!”

  夸张点说,大人的“不当语言”是促使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诱因。如果一个孩子整天听到大人对他说:“不要这么乱吵!”孩子就真的会变得整天乱吵乱闹。

  其实,只要父母、老师和其他与孩子有关的人能够尽可能地改变讲话的方式,就能看到令人惊喜的好结果。比如,对孩子说:“请你整理好自己的房间。”“要好好和小朋友一起玩。”这类比较正面积极的教导所带给孩子的信息,就要比前面所用的那些句子要好得多。最重要的是,你这样对孩子说话比较管用。

  当然,你不要期待一句话就会出现奇迹,但长期注意这个问题后,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举止正在慢慢地发生变化。

  赞扬多一点,批评少一点

  在游戏场,一个年轻妈妈正全神贯注地看着爬在攀登架最高一级上的儿子。很显然,那个孩子很想尝试着冒一下险,玩出一点花样。做妈妈的这时却大声叫道:“当心,别跌下来!”当然,这是一个正在担心的妈妈的正常反应,但反过来,这句话让孩子感受到的却不是担心,而是里面的潜台词:“你真是手脚不灵活,你肯定会跌下来的。我不相信你不会跌下来。”

  其实,这个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真是太好了,你自己会这样小心地往上爬,你抓得这么牢。”受到赞扬的孩子会觉得非常自豪,会更加集中注意力而不跌下来。妈妈很容易就达到了目的,即让孩子小心抓牢,同时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赞扬而不是批评的语言做到的。

  正确和积极有效的语言能使你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比较容易地达到目标,也能使孩子改变对自己的评价,建立起自信心。当孩子不再听到别人说他“乱七八糟”而是“有条理”,不再是“乱吵闹”而是“安静”时,他就慢慢向着你心目中“好孩子”的方向前进了。

  及时道歉

  人无完人,万一你对孩子说了一些“不入耳”的话,那么请你一定要及时给孩子道歉,要知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来自你内心的真诚的道歉,可以化解恶言恶语对孩子的伤害。

  著名心理学家、儿童研究专家和作家米勒说,一些不恰当的话,如“你怎么这么傻?”“我对你已经彻底失望了”等等都会产生可怕的后果。如果你觉得对孩子说这样的话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不对孩子进行道歉的话,会严重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有时甚至会让孩子情绪崩溃,即使通过好几年的心理治疗都无法纠正过来。

  小建议: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写写“语言日记”,把你平时对孩子经常说的话或心里想说还没有说出来的话记录下来。这些“日记”会让你明白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交流,并尝试在与孩子说话时更多地使用积极有效的句子,相信不出几天,你就会看到你的第一个成果。

  小贴士

  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倾听能力。

  只要有可能,语言表达上要尽可能正面积极。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你要对孩子表达出你否定的态度,但尽量不要带有指责的语气。

  不管孩子的年龄多大,都要经常性地表扬他。表扬时要真诚、适度,不要让孩子对你的表扬“免疫”。

  对孩子讲话,尽可能多用“我”的感受。如用“我很伤心,你总是不能和小朋友好好相处。”来代替“你总是与小朋友吵架。”

  不要把语言当作一种武器来使用,而是要把它当作一种可以表达你对孩子的爱和信任的有效方式。

  多使用中性的语言。如果你过多地将自己个人的判断传达给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失去形成自己人生观的机会。

  一些早已“习惯成自然”的事还是需要对孩子多说说。比如尽管孩子已经知道你是爱他的,但你还是要经常要对他说:“妈妈(爸爸)爱你”。

  不要总是谈论自己的孩子,而是要与他对话。

  说话时要注意你的语调。

  不管孩子有多大,如果你讲错了话,都要向他道歉。

(责任编辑:蒋辉)

2008-11-17 09:48:00浏览7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孩子走路晚说话晚是智商低吗
孩子走路晚说话晚可能不是智商低,可能是正常现象,但也可能是智力低下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如听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等。1、正常现象孩子的语言发育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走路晚说话晚的情况,如果孩子各项指标都正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建议家长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有助于改善症状。2、智力低下如果孩子的智力较低,可能会导致孩子无法正常理解语言,从而出现上述情况,还可能会伴有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脑电图检查、智力检查等,可以通过加强训练的方式进行治疗。3、听力障碍如果孩子存在听力障碍,可能会导致孩子无法正常接受外界的声音,也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听力检测,必要时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改善症状。4、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孩子的语言发育落后于同龄人,可能与听力障碍、脑部疾病等因素有关,孩子可能会出现说话晚、语音不清、词汇量少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可以通过发音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方式进行改善。5、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等,也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心理治疗,如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多注意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如果出现异常不适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陈剑锋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孩子说话慢而且拉长音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孩子说话慢而且拉长音,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由于心理因素、舌系带过短、听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等原因引起的。1、正常现象如果孩子的年龄比较小,大脑的语言中枢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就可能会出现说话比较慢的情况,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拉长音的现象。一般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语言中枢会逐渐发育成熟,症状也会逐渐得到改善。2、心理因素如果孩子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等状态下,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这种症状。建议家长多和孩子沟通交流,避免给孩子太大的心理压力,必要时,也可以咨询心理医生。3、舌系带过短舌系带过短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于舌系带短缩,可能会导致舌头的活动受到限制,孩子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家长尽早带孩子前往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必要时可以通过舌系带延长术进行治疗。4、听力障碍如果孩子存在听力障碍的情况,就可能会影响正常发音,导致出现上述情况。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可以通过佩戴助听器的方式进行改善。必要时,孩子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5、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孩子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人的正常发育水平,可能与听力障碍、孤独症等原因有关。孩子主要表现为发音异常、不能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等,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孩子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情况,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陈剑锋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2岁半的孩子说话不清楚怎么办
两岁半孩子说话说不清楚怎么办,需要根据引起的病因综合评估。可能是正常情况,也不排除是异常情况,如听力障碍、舌系带过短等原因导致的语言功能异常。 1、正常情况 由于孩子的语言发育存在个体差异,如果两岁半的孩子平时说话较少,练习较少,就可能会出现说话说不清楚的情况,如果孩子的智力及听力是正常的,通常是正常情况,随着年龄增长,一般能够逐渐正常说话。日常建议家长多与孩子沟通,还要诱导孩子多说话。 2、听力障碍 如果这么大的孩子存在听力障碍,不能够听见外界的声音,会影响到正常发音,从而可能导致出现说话说不清楚,通常是不正常的。家长应带孩子去正规医院进行听力测试,明确病因,之后可以通过给孩子佩戴助听器等方法进行治疗。 3、舌系带过短 舌系带附着异常,引起舌系带过短,影响舌头正常活动,也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说话说不清楚的情况,通常是不正常的。可以在专业医生的建议下选择舌系带切开术或舌系带延长术等手术进行治疗。 上述情况,还可能有其他原因导致的,如自闭症等,如果症状持续不能缓解,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后,给予针对性处理或规范治疗,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