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半数“90后”新生有心理问题

  项传军告诉记者,今年的大学新生大多出生于1990年后,这些90后新生给大学带来新鲜空气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考验,因为比起“80后”,“90后”大学生思想上更加功利,他们对技能学习、社会求生方面的诉求更多,对生活的要求更高,面对的社会压力更大,因此他们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多。

  首先,大学新生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入学后,新生人生地疏,远离朝夕相处的父母、亲人和朋友,有些新生入校几天内频繁打电话回家倾诉思家之情,甚至想家伤心落泪,盼着“十一”长假早点到好回家团聚。这种感受在新生入校后一两周内特别强烈,女生比男生突出。项传军称,这种孤独感所带来的依恋心理如太强烈而一时难以调整或转移,就会容易引起失眠、食欲减退、注意力下降等心理反应。

  其次,大学新生容易感到失落。许多新生在中学时是学习的尖子、佼佼者,但在人才济济、强手如林的大学校园里变成了一名普通学生;有些新生未能实现自己的高考志愿,以及入学后发现大学生活并不是之前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等,使他们产生一种失落感。同时,许多新生在高中时代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上大学后除宿舍、食堂、课堂“三点一线”外,每日无所事事,生活无聊、乏味,显得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有些同学为此去寻找新的刺激如游戏机、网吧、ok厅、舞场及其它可以“happy”的方式来麻醉自己,甚至终日沉迷难以自拔。“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而造成的。”项传军说。

  “自卑感和困惑感也是许多大一新生存在的问题。”项传军介绍,有的学生因为身体残疾,或长相丑陋不靓丽,或体质虚弱多病,或者是家庭条件比较贫困、单亲家庭等,造成个性特点比较自卑。还有些新生学生干部急于求进步,大搞“新官上任三把火”,最后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此外,大学新生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随着性的进一步觉醒与成熟,一些新生缺乏对性科学的了解和认识,对此若不加以注意,则容易造成青春期的性压抑、性烦恼、性异常、性放纵乃至性罪错等诸多性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项传军说,大学新生存在心理上的矛盾或困惑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自己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迈好大学阶段健康成长的第一步。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适自己,形成新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新要求:

  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调节自我。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正确地分析与评价,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过高也不过低评价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要悦纳自己,即敢于坦然地正视、接受自己的弱点、不足,不自我欺骗,能自我负责,学会欣赏自己也欣赏别人。学会对情绪、意志、行为的自我控制,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随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平衡。

  二是接受现实,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在现实面前不怨天尤人,不自怨自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造环境,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条件,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力求使自己在现实条件下获得最佳的发展。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因此,大一新生应对自己的人生(生涯)作出合理的设计与规划,明确并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三是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让人积极进取,创造成功;消极的心态让人情绪低落,带来痛苦与失败。积极的心态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改善和学习的。大学生应当保持热情、自信、乐观、坚强、进取的心态,积极参加各项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校内校外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健康的情趣,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是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大学生要重视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这就要求: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注意在交往中保持人际关系的平衡;优化自己的性格,多一点理解、宽容、友善、关怀和赞美,少一点偏见、狭隘、傲慢、冷漠和嫉妒,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水平;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学会移情,避免自我中心。

  五是大胆寻求心理咨询。大学新生中有一种误区,他们认为心理咨询是就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而言的。这是一种误区与偏见。心理咨询不仅面向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面向大多数需要发展的正常的学生。它针对求询者的各种适应和发展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和探讨,妥善解决各种心理矛盾,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设计,从而达到自立自强,促进个人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大胆寻求心理咨询,更好地发展自己。

(实习编辑:邓碧琴)

2008-10-01 01:04:00浏览3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假想敌是什么心理问题
假想敌一般是指对别人产生不友好的心理问题,可能是因为性格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精神疾病等原因所引起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1、性格因素如果患者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可能会出现不爱说话、不爱与人沟通、对别人产生不友好的心理问题,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患者可以通过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多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改善症状。2、环境因素如果患者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心理压力过大,从而引起对别人产生不友好的心理问题。患者可以通过多听舒缓的音乐、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等方式进行缓解,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疏导治疗。3、家庭因素如果患者的父母长期生活在比较紧张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患者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下,从而引起对别人产生不友好的心理问题。建议患者可以多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交流,可以适当地到户外进行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4、社会因素如果患者的生活环境不佳,出现了重大变故,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心理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对别人产生不友好的心理问题。建议患者可以多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交流,可以适当地到户外进行运动,如爬山、游泳等,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疏导治疗。5、精神疾病如果患者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疾病,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心理出现异常,从而出现对别人产生不友好的心理问题。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氯丙嗪片、氟哌啶醇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同时要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医治疗。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一般有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等。 1、焦虑症 焦虑是指在日常情况下,出现强烈、过度和持续的担忧和恐惧,可在几分钟之内达到顶峰。这种症状会干扰日常活动,难以控制,同时可能伴有心悸、手抖、出汗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盐酸丁螺环酮片、艾司唑仑片等药物来治疗。 2、抑郁症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盐酸舍曲林片、盐酸氟西汀胶囊等药物来治疗。 3、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种以过分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认为自己患了严重的躯体疾病为特点的神经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过分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认为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行为异常,如焦虑、抑郁、恐惧等。患者可以配合心理治疗,比如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进行治疗。 4、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是由于年龄增大而引起的认知功能降低的一种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脑神经会发生退行性病变,从而诱发老年性痴呆,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盐酸美金刚片、盐酸多奈哌齐片等药物来治疗。 5、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奥氮平片、利培酮片等药物来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身体健康。如果老年人出现上述心理问题,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李则挚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三甲
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是什么心理问题
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可能是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 1、焦虑症 焦虑症的患者会出现强烈、过度和持续的担忧和恐惧,同时还会伴有心慌、心悸、手抖等不良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睡眠障碍、食欲不振、自我否定等症状。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2、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症状,患者可能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抑郁症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如盐酸氟西汀胶囊、盐酸帕罗西汀片等。同时,还可配合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 3、恐惧症 恐惧症的患者会对外界的刺激敏感,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心慌、心悸、手抖、自我否有等不良症状。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行为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等。 4、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会出现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自言自语、自笑、自我否定等症状。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社会支持治疗等。 5、强迫症 强迫症的患者会出现强迫观念、强迫行为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自我否定的情况。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张保华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三甲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通常老年人常见心理疾病有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疑病症等。老年性精神病是指老年期产生精神障碍,很多是因为老年人发生了脑器质性变化,如脑梗死、脑出血或由于脑动脉硬化、脑缺血、缺氧及代谢障碍,引起脑组织萎缩,发生智能减退、性格改变的发生的一类精神障碍。 1、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可能是由于老化、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共同导致,可能会出现记忆力衰退、计算能力衰退和理解能力衰退。患者还会无法正常控制自己的身体,很难做一些简单的抓握动作。早期可遵医嘱给予多奈哌齐片、盐酸美金刚等,伴有焦虑、紧张者,可给予舍曲林、好帕罗斯汀等缓解症状。也可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如地中海饮食等,以及更多的心理陪伴和护理。 2、抑郁症 抑郁症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饮食、睡眠差,记忆力减退,出现自杀念头及行为。可遵医嘱使用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改善症状。也可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有自伤自杀倾向者,可在医生的建议下给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3、疑病症 疑病症一般以怀疑自己患病为主要特征,从怀疑自己有病发展为对疾病的恐惧、甚至是对死亡的恐惧,即所谓的老年恐惧症,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会产生更严重的不利后果。通常采用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以缓解患者伴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另外,森田疗法对消除疑病可有一定作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可提供新的信息,帮助患者改变对症状的看法,从而使患者能认识到引起躯体反应的真实原因。 除了以上常见疾病外,也可能会有妄想症、睡眠障碍等心理疾病。建议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不要擅自用药,以免延误病情或出现不良反应。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从小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可能会有什么心理问题
从小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孤僻、自卑、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问题。1、孤僻由于孩子从小没有父母的陪伴,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发生改变,出现孤僻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不愿意与他人接触的现象。建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也可以多带孩子到户外运动,如跑步、打羽毛球等,能够有效改善上述症状。2、自卑如果孩子从小没有父母的陪伴,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自卑的心理,对自我评价极低,严重时还会出现自残的行为。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也可以多带孩子到户外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等,能够有效改善自卑的情况。必要时,孩子也可以及时到正规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理疏导治疗。3、焦虑症焦虑症是指在日常情况下,出现强烈、过度和持续的担忧和恐惧,可在几分钟之内达到顶峰。如果孩子从小就缺乏父母的陪伴,可能会导致孩子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下,从而诱发焦虑症。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舍曲林片、盐酸丁螺环酮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疏导。4、抑郁症抑郁症主要是由于精神压力大、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的抑郁症,属于常见的精神障碍。临床上一般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盐酸文拉法辛胶囊等药物进行抗抑郁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5、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的精神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原因有关。孩子在患病后可能会出现幻觉、错觉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明确具体病因后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阿立哌唑片、奥氮平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以通过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的方式改善病情。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注意保持居住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带孩子去人多聚集的公共场所。若孩子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李则挚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三甲
饮食障碍是心理问题吗
饮食障碍是指饮食行为异常。饮食行为异常是一种心理问题,可能是由于压力过大、内分泌紊乱、焦虑症、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等原因所引起的。1、压力过大如果患者平时生活中工作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精神过度紧张,从而引起饮食行为异常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慢跑、游泳等体育锻炼,排解压力。必要时,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疏导治疗。2、内分泌紊乱如果患者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引起食欲不振、暴饮暴食、失眠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游泳、爬山等,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必要时,患者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谷维素片、维生素B1片等药物进行治疗。3、焦虑症焦虑症主要是由于遗传、心理等因素引起的精神疾病。由于患者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下,可能会导致出现食欲减退、失眠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表现为饮食行为异常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舍曲林、盐酸丁螺环酮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4、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厌食症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原因引起的心理疾病。由于患者长期节食,可能会导致体内营养摄入不足,从而引起神经性厌食症的情况。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表现为饮食行为异常的情况。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营养重建、心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盐酸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5、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贪食症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原因引起的心理疾病。由于患者长期节食,可能会导致体内营养摄入不足,从而引起神经性贪食症的情况。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暴食,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方式进行心理治疗。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患者还可以适当进行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