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管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HR管理

员工心理怎样和谐

举报/反馈
2008-06-27 05:36:0039健康网社区

  员工心理和谐意义重大

  人心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均国民收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社会矛盾凸显期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突出。三农问题、公正问题、腐败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等等已经成为社会焦点。这些都需要人们以和谐的心态、用和谐的方式去对待和处理。《广韵》中把“和”解释为“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谥法》也说“不刚不柔曰和”,认为和谐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和为贵”、“求同存异”的观念和方法。孔子甚至把是否以“和”处理矛盾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复杂的矛盾,更需要继承中国优良传统的观念和方法,保持健康和谐的心理,善于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力求在矛盾中求得和顺或和谐,只有具有这样的心理,构建和谐社会才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

  人心和谐有利于社会稳定

  欲动天下者,先动天下之心;欲定天下者,先定天下之心;欲建和谐社会,必使社会之人心和谐。

  自古以来,统治者都希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而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稳定和谐。为此,历代统治者都费尽了心机。秦始皇设郡县制以求宁息;焚书坑儒以求思想统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旨在社会稳定。只是封建王朝所使用的手段并非以和谐促进和谐,而是以暴力强压矛盾,结果强权和武力虽能治其身却不能治其心。

  清末民初赵藩在成都武侯祠写有一副著名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管子《心术下》也说:“心安则国安,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要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实现长治久安,决不可像秦皇汉武那样“同而不和”地消灭异己、压制不同声音。心安是国安的反映和保证,要求国安,就必须和谐地处理各类矛盾,使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达到共生共荣的状态。只有人和才能心和。唐太宗以“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之明政,实现了内外上下共生共荣的“贞观之治”,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和“和为贵”。

  人心和谐有利于企业发展

  员工心理和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企业内部,员工心理和谐至少应当包含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对团队精神的强化两个方面。

  心平才能气和,如果员工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不一致而经常发生摩擦,员工的心是不可能“平”的。因此,员工的心理和谐必须包含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员工在实现自身利益和目标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利益对集体或他人利益的从属性和不可分割性,从而自觉地以集体的共同利益和目标为重,这种心态和行为方式表现在群体人际关系上,就是求同存异、积极合作的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团队精神。只有具有团队精神的员工才可能和谐地与同事及他的团队和谐相处,也才可能具有和谐的心态。因此,员工的和谐心理必然包含他对团队精神的认同和强化。而团队精神恰恰是激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和创新力、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因素。

  人心和谐有利于员工幸福和健康

  中西医学的研究都表明:乐观、平静等积极心理有利健康,悲观、愤怒、焦虑等消极心理有害健康。中医历来把“七情内伤”纳入“致病三因”中的一个大类,《内经素问·举痛论》指出:“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并且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西医也证明了情绪与疾病的关系。Cassel(1973)总结了20个研究成果,发现生活在简单安定的原始社会中的人们血压偏低,且不随增龄而升高。但同一种族的人迁居到工业化城市的环境中,其血压就会升高,并随增龄而增高。这说明快节奏强竞争社会中人们的紧张情绪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美国新奥尔良一家诊所和耶鲁大学医学院也分别用统计调查的方法证实了不良情绪与疾病的关系。20世纪60~70年代的动物实验也为情绪致病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前苏联一研究中心用狒狒做实验,证明了长期狂怒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的关系。无数研究表明,不良情绪可以导致疾病。员工心理不和谐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从而有害健康,心理和谐则容易产生积极情绪而有利健康。

  人的幸福也与心理和谐有着密切联系。幸福是人生重大的快乐,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的主观形式,而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从而达到生存发展的某种完满,乃是幸福的客观内容。没有客观内容的幸福是虚幻的假幸福。然而,如果欲壑难填则永远不可能得到幸福。心理和谐者正是根据客观实际确定自己的主观需求,并不断地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并不断获得满足,因而能够始终体验幸福。

  影响员工心理和谐主要因素

  如前所述,心理和谐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人们心理和谐的状况却不尽人意。据2006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深圳市公布了由深圳市卫生局等部门联合作出的最新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结果显示:18岁以上的深圳居民精神疾病总患病率为21.1%。2007年2月25日《 中国青年报》报道: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1.6%~32%;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16%~25.4%,而且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在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已成为青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每年约有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而产生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从而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负担。此外,因心理挫伤而自杀、自伤、或攻击他人、危害社会的报道屡见报端。那么,造成心理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与社会环境不适应

  与社会环境不适应是导致心理不和谐的第一原因。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的时期。在社会转型期间,生产力欠发达,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成为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物质根源。在新旧体制交接过程中,历史上本来就存在的城乡、行业和地区间的矛盾,随着发展的不平衡而更加突出。传统体制下就已存在的矛盾,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充分暴露并进一步加剧,不公平现象更加明显。有数据表明,198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8,到 2003年扩大为0.45。同时,体制不完善形成新矛盾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滞后所带来的矛盾等等也都在此时集中表现出来。

  思想文化嬗变引起思想混乱和社会失范也是导致心理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任何一种社会建制,为了实现其社会目标,完成建制所赋予的任务,都有一套相应的行为规范,以制约其成员的行为,更好地实现建制目标。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并存,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并存,许多人在各种文化的冲突中不知所措或者迷失方向,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失范现象。失范也叫违规、越轨,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失范表现为各种类型。一是个人行为层次的失范。二是法人层次的失范。三是规则之间的冲突。这些规范冲突导致不少人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或者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泥潭。

  与组织小环境不适应

  与组织小环境不适应是员工心理不和谐的重要原因。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在目标和价值取向上,员工与组织及其领导者不一致。如一些公共或准公共组织本应以社会价值为主要价值取向,但却有一方把经济价值放在第一位,二者就会发生冲突。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的胡为民医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誉为“为民医生”,因看不惯医院的“绩效”方式,无法忍受医院的所作所为,多次发出与医院“不和谐”的声音而备受医院的排挤和冷落,愤然辞职而引发人们关注的“胡为民现象”就属于这种类型。第二,员工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文化不一致,导致二者关系不协调。例如:李开复离开微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微软文化的不认同。第三,员工对领导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不认同。虽然国家正在提倡“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然而,个别组织的领导仍然坚持以经济为本、任务为本、或他们的政绩为本。为了完成政绩,他们强调刚性手段,忽视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只知集权,忽视民主;只知对上逢迎,不注重对员工的关心。员工在这样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下体会不到“主人翁”的地位,享受不到“主人翁”的权利,从而不认同这样的理念和方式,与领导者和管理者形同陌路人或互相对立。第四,管理者急功近利的考核方式和奖惩手段使员工的“幸福感”渐行渐远,员工感到有压力而无动力,有福利而无幸福;他们为自己变成一架工作机器而感到不满。第五,管理者短期雇佣的思路使员工缺乏安全感。第六,员工对组织的薪酬不认同。薪酬对员工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保障、激励和信号功能三个方面。但实际中这三大功能联系不紧,内容缺项,功能减弱,没有真正起到应有作用,由此必然加剧员工与组织小环境的不和谐。第七,员工对组织人际关系不满意。由于义利关系、竞争与竞合的关系等没有理顺,组织的奖惩对象主要是个人而不是群体或团队,因此,组织中的人际关系较多的表现为利益之争和竞争关系,合作协调相对削弱,从而导致人们追求与归属的需求难以满足,导致人们对组织人际关系的不满。

  自我不适应

  自我认识历来就被中外学者所重视。老子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认识你自己。”笛卡儿还认为:“我思故我在。”为什么人们如此重视自我认识呢?因为自我认识是指综合过去和现在对自己的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自觉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欲望、情感、态度、品质、能力等方面的认识,也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他可以划分为主我、客我和镜我,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还包括对自己社会角色、身份、身心状态和人际关系的认知。他对我们自己的行为、人格和处世方式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社会转型时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物欲横流和社会浮躁必然导致一些人迷失自我,或在自我认识中陷入迷茫状态,从而出现心理不和谐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1)不能认识自己对家庭、社会、组织和他人的依存关系,自私自利和自我中心主义极度膨胀,从而使自己与家庭、社会、组织和他人的关系陷入危机。(2)不能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欲,为了一时的享乐而伤害社会、家庭和他人,以致失去一生的幸福。(3)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以致出现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或在角色冲突中无所适从。(4)不能正确认识角色、身份和“人”的关系,角色一变,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得意便忘乎所以,目空一切,以为老子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天下第一的全才;失意便失魂落魄、垂头丧气、甚至自杀自伤。(5)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或不敢有所作为,或妄自尊大、盲目瞎干。(6)不能正确看待真我、实我和理想自我的关系,或丧失理想,或抱不切实际的妄想,或因此患上心理疾病。(7)不能正确认识规范在维持社会和组织稳定以及维持生产和流通环节正常运转中的重要作用,自由散漫,破坏纪律。

  实现心理和谐的基本途径

  既然心理和谐意义重大,而影响心理和谐的因素众多且长期存在,我们怎样实现心理和谐呢?

  心理和谐既是社会和谐的条件,又是对社会和谐的反映。要构建心理和谐,就必须构建社会和谐。怎么构建社会和谐呢?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第三,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第四,要加强社会治安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简而言之,今天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有生机活力、有社会公平、有和睦人际关系、有团结稳定秩序的社会。只要我们按照胡锦涛同志的指示认真去做,社会和谐就一定能建成,心理和谐的基础条件就一定能具备。

  既然员工与组织小环境不适应是心理不和谐的重要原因,那么作为在组织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各级领导就要注重组织的和谐环境建设,化解或减少组织中不和谐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1)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积极推进民主。既要信任和依靠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具有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能够带头致富的精英人物,又要救济和帮助困难的群众。要把“访贤问能”与“访贫问苦”很好地统一起来,最广泛最充分地听取民众意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组织。(2)既要把解决公平的问题提上重要的地位,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分配的公平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的发展及其效率,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能够达到的公平只是有限的相对的公平。要通过宣传教育和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广大员工充分认识这个问题,大家共同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实现公平公正。(3)要认真解决干部作风问题,永远坚持群众路线,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要认真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关注民生问题,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4)要坚决反腐败,从根本上杜绝腐败。

  作为员工个人,则要正确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与社会、家庭、组织和他人的关系,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义利关系、理欲关系、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自由与社会法律、社会道德及组织纪律的关系。学会以和谐的方式处理各种矛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长生秘诀》说:“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呻吟语》也说:“乃知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为什么修身可以养生,而且是养生的第一要素呢?因为修身养性正是人们调控情绪实现心理和谐的最佳途径。情绪是人们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需要是被人们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与发展条件的必要性,是有机体内部环境与外部条件的稳定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情绪的产生或波动,它的极向和强度,都取决于人们的认知,都受制于人的欲望、动机、价值观、义利观、善恶观、荣辱观,尤其是世界观和人生观。修身养性,可以理顺自己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及自身的各种心理矛盾;通过道德自律,协调人际关系、心身关系及生理机能,从而实现心理和谐,达到健康长寿和幸福愉快的目标。修身养性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产生或保持乐观积极、平静和谐的情绪。阿诺德概括了詹姆士以来的情绪理论和有关情绪生理学的成果,认为情绪只能通过皮层的认知评价才得以产生。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必须有正确恰当的认知,尤其要对人生的目的、价值及理欲、义利、生死等重大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人不可能没有需求,但是人的需求只能在自然环境中、在自然规律的约束下获得满足;只能在社会关系中、在社会规律及各种社会规范的约束下获得满足。人的价值只能在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人的能力只能在集体中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发挥。因此,凡是有真知灼见的人,无不反对肆情纵欲和一切自私自利的思想,无不主张修身正心以静心平气而求得健康和幸福。《大藏经》说得好:“有德者,虽处幽暗,不敢为非;虽居荣禄,不敢为恶。量体裁衣,随分而食,虽富且贵,不敢恣欲,虽贫而贱,不敢为非。是以外无残暴,内无疾病也。”修身养性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既能得道多助,事业成功而且广交朋友;又能遵纪守法,远害避祸。张岱年教授说得好:“人生需要有一种生活之艺术。而所谓生活之艺术,主要是统御情绪的艺术。”这种生活艺术、和谐艺术何处去求?亦从修身养性之中求!

(实习编辑:贺凤丽)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