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为什么心情不好会想摔手机?

  今天上班,阿芙拉带着全新的iphone到公司,旁边同事看见,还问是不是男友送的生日礼物。上周阿芙拉的手机才爆屏修好,理论上不会那么快就换新机。

  阿芙拉微笑,没回应。实际上,她确实上周才修好手机,但昨天旧手机被她摔个稀巴烂,不得不换支手机。她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因为心情不爽,就如此冲动的把手机给砸了。

  不久前,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也在股东会,气愤下把手机给摔了。确实我发现拿手机泄愤的情况,在来谈者中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这是为什么呢?§从客体心理学谈起

  心理学发源于哲学,唯心主义哲学家柏克莱曾提出一个观点:「存在就是被知觉。」

  意思就是如何证明一个东西存在呢?只要能被我们知觉到,它就存在。譬如眼前的苹果被我们看见,那么它就存在。

  柏克莱的意思不仅如此,包括思想、情感、上帝这些抽象的概念,如果我们能在内心知觉到,同样可以证明他们存在。

  这里就连结到一个哲学的大哉问,「如何证明自我存在?」

  论证自我存在的工作,从笛卡儿一路走下来,哲学论辩延伸至心理学的假设,已经不再有那么多人去为这个事情伤神。

  既然不需要再去证明自我存在,那么该如何去认识「自我的性质」就成为弗罗伊德到克莱因、温尼柯特,客体理论的发展的任务,解释「自我是什么」。

  这也阐释了客体心理学经常被误会的一个观点,就是客体心理学不是在研究外在客体,其实是藉由把「自我」抽绎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去理解,所以才叫客体,就像我们照镜子不是因为镜子里头有另一个我,而是通过镜子看见自我,镜子中的影像只是我的外在投射。

  §内在客体与外在客体

  克莱因认为,成长过程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内在客体的早期建构通过母亲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有了健康的内在客体关系,人才能够在社会中建构健康的外在客体关系。

  这个内在客体,好比某些咨询师经常挂在口中的「内在小孩」和「内在大人」,或者「男性自我」和「女性自我」,其实都是把自我当成一个可以分析的对象,用以说明内在和谐的状态。

  到了温尼柯特,他更强调内在客体和外在世界(客体)的互动,如何反过来影响自我建构。

  最有名的理论就是「慰藉物」的概念,慰藉物就像孩子从小披着的小毛毯,卡通《史奴比》中有个角色叫莱纳斯,他老是吮吸手指,并且随身带着一条小毛毯。这个毛毯是他自我的一部分,安全感的来源。

  温尼柯特认为,这条毛毯是孩子与母亲分离的「过渡」,取代母亲的作用,最终一个成熟的人连这个过渡物也会舍弃,走向真正的独立,凭藉自我获得安全感。

  客体心理学可以用来解释摔手机这件事,因为手机在现代社会,是许多人通过外在世界认识自己,并且用以获取安全感的来源。

  §惩罚自己,以表愤怒

  手机是个载体,通过手机我们和他人联系,微信上有无数「好友」,即使不熟,被删除帐号或是发信息没回应,都会使人焦虑。各种广告告诉用户:用什么好、用什么新潮、用什么才对,种种指导语都在教人们「如何做自己」。

  渐渐地,手机变成一个和自我无法分离的客体,这个客体是自我的衍生物、安全感的来源、莱纳斯手中的毛毯。

  当我们很愤怒,我们需要表达愤怒,现代社会教育我们不能伤害他人,那是犯法的,要付出代价。

  这时,我们能够表达愤怒的方式,只好转移到自己身上(如安娜‧弗罗伊德所说,认为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的状态)。

  于是我们惩罚自己。失恋为什么会让某些人酗酒、喝到吐,或者和陌生人上床来报复前任。

  诸如此类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表达愤怒,能够让我们暂时获得内心平静。

  当人与手机之间的界线模糊,摔手机其实就是一种惩罚自己的方式。

  最严重面对愤怒的方式,就是自杀,这是最严重的一种自我转移。所以当我们看见一个人伤害自己,背后往往潜藏的不只愤怒、还可能是难过、悲伤或厌恶等强烈情绪。

  但惩罚自己的方式对于表达情许总是带有许多副作用,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后悔」。

  因为表达之后非但改变不了什么,还可能为自己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我看过女孩为了抱负男友(实则为了宣泄情绪),结果怀了陌生人的孩子,不得不去堕胎。这对前任毫无影响,但对自己的身心却留下无法弥补的印记。

  §结语:你成熟吗?

  从客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比起很会赚钱、社交能力很强或才华洋溢,具备正确表达与宣泄情绪的能力,才是成熟的象征。因为这意味着你的自我意识足够清晰,你知道情绪要往谁去,又该往哪里去。

  其实,每次强烈情绪来袭,都是认知自我的好机会,强烈情绪就像聚光灯,把自我作为客体的轮廓照得一清二楚。能让我们看见自己最在乎的部份,亦可能是最脆弱,渴望隐藏的部份;或是长期渴望,但不敢去追求的部分。

  这些部分被我们割裂,好像不属于我们,但没有人能够割裂自我,自我总是一体的。好比无论你如何咒骂镜中的自己「无能」、「废物」,都无法让自己自认无能、废物的一面消失,顶多视而不见。

  假使你哪天因为情绪摔手机,先别心疼手机,先心疼你自己。通过这个机会好好检视自己内心的困顿,那里可能有个内在小孩之类的客体,等待我们去安慰。

2016-11-05 01:44:10浏览6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陈礼全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心情不好大姨妈量少怎么办
大姨妈指月经,心情不好、月经量少可以通过避免长时间熬夜、调整情绪、调整饮食、适当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等方式来调理改善。 1、避免长时间熬夜 女性长时间熬夜会引起内分泌紊乱,会影响情绪,还会影响月经。女性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时间熬夜。 2、调整情绪 如果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较大的状态,容易影响体内激素水平,从而出现上述情况。患者应及时调整自身的情绪,可以多听一些舒缓心情的音乐,或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必要时可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有利于缓解症状。 3、调整饮食 患者还要合理调整饮食习惯,适当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比如鸡蛋、瘦肉等,同时也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香蕉、黄瓜等,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改善月经量少的情况。 4、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能够使月经血更加通畅地排出体外,减少因月经血排出不畅而引起的月经量少、痛经症状。建议患者在月经期间可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游泳、散步等。 5、药物治疗 如果以上症状比较严重,并伴随着乏力,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益气养血口服液、乌鸡白凤丸等药物进行治疗。此外,患者也可以遵医嘱服用戊酸雌二醇片、黄体酮胶囊等药物进行改善。 除此之外,患者在月经期间还需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勤换内裤,以免引起感染的情况。若上述方式无法得到有效改善,患者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后对症治疗。
施慧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心情不好胃就难受是怎么回事
心情不好胃就难受多考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也可能是饮食不规律、慢性胃炎等原因导致的,需要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 1、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当心情不好时可能会使自主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出现紊乱的情况,从而导致胃里面不舒服。需要通过调整心情的方法进行改善,建议听几首舒缓的音乐,尽量保持心情平和,也可以通过与朋友谈心的方法进行缓解。 2、饮食不规律 长期饮食不规律容易给胃肠增加负担,可能会出现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通过及时调整饮食结构的方法进行改善,要按时间进食,进食的时候速度不要过快,而且也不要吃很多,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3、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比较常见原因,胃黏膜长期在炎症的刺激下可能会出现中上腹部不适、饱胀、钝痛、灼烧感、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四联疗法进行治疗,具体相关药物有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克拉霉素胶囊。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度焦虑。 除以上几种原因以外,不排除与胃溃疡等有关,可以通过胃镜检查、胃组织病理学活检等方法进行判断,根据检查结果对症治疗。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心情不好手臂就感觉发麻
心情不好手臂就感觉发麻,多考虑是精神压力大引起的,也可能是植物神经紊乱、心脏神经症、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原因导致的,需要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改善。1、精神压力大长期精神压力大,可能会导致大脑过度疲劳,出现心慌、胸闷、手臂发麻等症状。建议患者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谷维素片、维生素B12片等药物治疗。2、植物神经紊乱该疾病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可能会出现胸闷、心慌、肢体发麻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口服甲钴胺胶囊、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同时,可以通过按摩、推拿等方式改善。3、心脏神经症心脏神经症的发病原因包括精神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发病后会导致心血管功能紊乱,使患者出现心悸、心前区疼痛、手臂发麻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盐酸普萘洛尔片等药物治疗。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4、脑供血不足如果长期精神压力大,可能会导致大脑动脉循环障碍,脑部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出现头晕、心慌、手臂发麻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口服阿司匹林肠溶胶囊、尼莫地平片等药物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5、脑梗死如果长期大量吸烟、大量饮酒,可能会导致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狭窄,从而引起脑梗死,出现肢体麻木、头晕、心慌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口服阿司匹林肠溶胶囊、氯吡格雷片等药物治疗。必要情况下,可以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改善。如果通过上述方法,个人病情无法改善,则需要及时到医院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