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选择一个情绪成熟的伴侣有多重要?

  如果对伴侣只有一个标准,它一定是:情绪成熟。

  可能你不会用“情绪成熟”这个词来描述对另一半的想象,但当我们对关系不满时,我们会说:为什么总是我让着他?要好好说话就这么难?我更想找个开朗、相处舒服的人,其实就是在说,我想找一个情绪成熟的人。

  罗宾·贝曼医生在《如何发现一个情绪成熟的人》一书里描述了成熟的关系,总结一下,你就知道为什么和情绪成熟的人待在一起那么舒服了。

  01

  情绪成熟的人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不会调节情绪的人,情绪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非常开心,充满激情,要么在小事情上情绪崩溃,嚎啕大哭。小孩子在公众场合尖叫不足为奇,但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中年男性对一个插队的陌生人骂骂咧咧,我们就会推测他小时候一定发生了什么。

  情绪成熟的人在表达时,会谨慎地使用语言,每个人都会有对另一半感到失望的时候,但千万别说:“你怎么这么蠢?”不同的语言和口气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让双方剑拔弩张,有的则体现了愿意改变的意愿。

  02

  情绪成熟的人会为他人着想

  妥协是情绪成熟的重要一课,情绪成熟的人知道,想到达到某个目的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做错一步不意味着就会失败。对方的做法可能和我们的不一样,但是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认识到有很多方法可以达成目标,是取得互相尊重的重要一步。在关系中,保持个性的相对独立十分重要。

  03

  情绪成熟的人会照顾自己

  积极锻炼,健康饮食,保证充足睡眠,他们也会认识到自己情感上的需要。有人时刻关心自己是很好,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得靠自己。

  同样地,在一段关系中,我们需要停下来,关注自己的需求。有的人觉得自己是天生的奉献者,或者认为关注自己就是自私的表现,我们最好避免这种想法。如果在一段关系中,对方总是要求你无条件牺牲,那么这段关系是有问题。

  对自己负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人人都会犯错,但情绪成熟的人把事情搞砸以后,不会找借口,怪别人,怨声载道,他们会自己承担责任。

  (其实你也做不到对不对?想找个情绪成熟的伴侣,自己也得加把劲)

  真正的成熟,是学会共存而不是消灭情绪

  我们通常说的某人“受了刺激”,然后发奋图强,或垂头丧气,其实就是内在心理过渡导致行为改变的外在显现。比如,一个人在新环境里形单影只,或发现已不如人,或感到自惭形秽,或小声的不服气,他内心体验到了尴尬/焦灼/心虚/嫉恨/痛苦/泄气等等,但这种种感受都是次级情绪,其本质的初级情绪,是一个人对自己状态的不满足。

  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正视这样的初级情绪,更非每个人都能在正视之后,在行动上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改变始于我们对孤独的接纳:即本质上我们只能为自己负责,也只有自己能为自己负责。

  因为这个情绪反应与认知差异,“努力”便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效果:

  第一种是,一个人诚实面对自己,承认内心的痛苦情绪,并能合理健康的认知这些情绪,ta 往往因此可以做到正视自己,温和接纳现状,并在此之上勇敢的去追求那个梦想中更优秀的自己。这个时候,他努力的原因是追求积极体验(pursue positivity ), 是主观能动性的释放,是好奇心/好胜心的驱使,这样的努力,让一个人越努力,越自信。

  第二种是,当一个人停留在次级情绪的感受阶段时,ta 无法深入探索自己的无力和渴望,无法直面真实的自己,更难真心接纳这样的自己,ta 在不同程度的躲藏和压抑。这个时候,他努力的原因是摆脱消极体验(avoid negativity),是在恐惧之下做出的反抗,是为了应战,而非成长。

  可见面对和接纳自己的真实感受有多重要,无法做到这点的时候,努力的价值也会大大缩水。但是哪些挑战需要争取,哪些挑战又该被放弃呢?

  第一种情况是,一个人可以突破次级情绪,到达对初级情绪的认知与接纳,于是他在躲开某些挑战之后,获得更多平和与宽容;ta 不会妒忌别人的大起,也不愿奚落别人的大落,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 ta 经历过专心努力依然无法抵达的失落,明白一个人的境遇有太多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只能尽力,不可强求。

  第二种情况,往往是那些无法突破次级情绪,没有足够安全感去认知和接纳初级情绪,导致他在放弃任何挑战的时候,都无法做到温和坦然,心中拥有更多对自己/别人的不满。这种状态下的舍弃挑战,难免会让 ta 充满戾气的面对生活,并常常体验到激烈的消极情绪感受。(引用自壹心理文章《真正的成熟,是学会与自己的焦虑共存》,作者:任欣妮,有所修改)

  没有人比你更会照顾你的情绪

  人活着,情绪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积极,有时候消极。每个情绪都有它的积极意义,并可以被我们所用。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它的积极意义,更难以用起它来。

  一个来自咨询师的真实故事:一个女孩,她喜欢的一个男生约她出来吃饭,竟然带了自己的女朋友,并且事先都没有通知。然后这个女同学就各种委屈啊,难受啊,生气啊……为了呈现自己其实无所谓的大度,她还是选择了隐忍,默默吃完了这顿饭。

  这是我们常用的两个应对情绪的机制:压抑,伴随着否认;发泄,伴随着报复。

  作为一个接受过儒家文化、彬彬有礼、和谐文明教育的人,发泄情绪是不怎么被允许的。不允许自己哭,不允许自己闹,甚至不允许自己有情绪。中国人在安慰自己不该有情绪的时候很有一套:爱你的人不会让你受委屈,让你受委屈的人根本就不值得你那样。

  这两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另外一个隐性的过程:我希望你来为我的情绪负责。因为是你没做好导致了我的情绪,我希望你能回到过去解决这件事以让现在的我没有情绪。其次我会期待你来做点什么改变照顾下我现在的情绪。

  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在对每一件事情上都能看到至少3个以上的选择才对。习惯会把我们推向单一的路,但是觉察可以让我们解放自由。

  有情绪之后,第一步永远是觉察,看见我的情绪。第二步则是决定,决定我要如何去照顾我的情绪。没人比你更懂得如何照顾你自己的情绪,因为这两个步骤,没有人比你做起来更简单。

  对于情绪,我们有很多种照顾它的方式:

  延迟性发泄。我承认的确有些情境不适合发泄情绪,比如被领导或客户骂,我们可以暂时压抑一小段时间,然后伺机发泄。就像你受了伤,送往医院需要点时间,但这个过程里你先照顾下自己,别再折磨和忽视自己吧。你可以去跑步、健身、大吼、找人倾诉等方式来清理。

  升华与竞争。升华就是让情绪成为积极的一个动力。我们有的任何情绪,包括伤心、委屈、绝望、无助等,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攻击。当情绪不能指向外界,就会反指向自己,攻击自己。既然是攻击,就应该让它到有价值的地方去,升华的方式就是把它规范到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比如说竞争、发奋。

  处理旧有的伤。我们所产生的每个情绪,都不是单纯的当下事件导致的情绪,都伴有着未处理的怨恨和委屈。每当有类似的情境出现,我们就会格外敏感,容易体验到被抛弃、被忽视、被否定等感觉而产生情绪。这就像我们的身体,用力一按是会痛的,但是过度的痛了,肯定是有个结在那里。因此每次的情绪也都在提醒你:对不起,你有旧伤没处理。

  每个情绪都有话要说的。你在怎么限制自己,潜意识在怎么反抗,情绪都在一一提醒你。比如那个女孩的限制就是“照顾情绪就是发泄情绪”,而她是不允许自己那么做的。事实上,每次对情绪的探索和修通,都是一次次的打破自己的限制的过程,这就是成熟的人格的基本特征——自由。(引用自壹心理文章《没人能比你更懂得如何照顾你的情绪》,作者:丛非从,有所修改)

  最后,我们容易对另一半有一种错觉:好像找到了成熟的人,我们自己就能脱离幼稚的状态。但事实是,愿意主动成长的人,才越有可能遇到成熟的人。上面已经描述了情绪成熟的人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照顾自己的情绪,把它当做一个标准,也作为自我成长的目标吧。

2016-10-27 01:08:15浏览8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女生下面有湿是怎么回事
女性出现下体湿润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包括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两大类。非疾病因素包括排卵期分泌物增多、性兴奋等;疾病因素包括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一、非疾病因素:1、排卵期分泌物增多:排卵期由于雌激素水平升高,宫颈黏液分泌增多,质地变得稀薄透明,类似蛋清状。这种分泌物有助于精子通过宫颈,增加受孕几率,属于正常生理变化,无需干预。2、性兴奋:在性兴奋状态下,阴道壁血管充血,腺体分泌增多,导致阴道湿润。这种现象是性反应的自然表现,有助于减少性交时的摩擦,属于正常生理反应,无需治疗。二、疾病因素:1、细菌性阴道炎:由阴道内菌群失调引起,常见致病菌为加德纳菌。患者常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伴有鱼腥味,可能伴有外阴瘙痒或灼热感。治疗通常采用甲硝唑或克林霉素等抗生素,局部或口服用药均可。2、霉菌性阴道炎: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常见于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典型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伴有剧烈瘙痒和灼痛。治疗常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或克霉唑,局部用药效果较好。3、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患者常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绿色泡沫状,伴有恶臭和外阴瘙痒。治疗通常采用甲硝唑或替硝唑口服,性伴侣需同时治疗以避免重复感染。针对女性阴道湿润现象,建议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若为生理性原因,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注意个人卫生即可。若伴有异常分泌物、异味、瘙痒或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选择透气性好的内衣,并注意性行为卫生,以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女生例假规律如何计算
女生例假的规律性是评估其生殖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通过月经周期、经期长度以及经量的稳定性来进行判断。如果出现月经周期、经期长度或经量的明显变化,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治疗方案。月经周期的计算是从一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开始,到下一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结束,这段时间被称为一个月经周期。正常的月经周期通常为21至35天,平均值为28天。月经周期的长度因人而异,但重要的是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如果月经周期频繁地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这可能表明月经不规律。月经周期的规律性不仅体现在天数上,还包括周期的稳定性,即连续几个月的月经周期长度应相对一致,变化不应过大。经期长度是指从月经来潮的第一天到月经完全结束的天数。正常的经期长度为2至8天,平均为4至6天。经期过长(超过8天)或过短(少于2天)都可能是月经不规律的表现。经期的规律性同样重要,如果经期长度频繁地超出正常范围,或者在不同月经周期中波动较大,这也可能提示月经不规律。此外,经量也是评估月经健康的重要方面。正常的经量通常为20至60毫升,过多(超过80毫升)或过少(少于5毫升)的经量都可能表明存在问题。经量的评估通常依赖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使用的卫生用品数量,但如果明显偏离正常范围,应及时就医咨询。女生们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和减压等。同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也是及时发现和解决月经问题的重要途径。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女生第一次性生活是不是都会流血
女生第一次性生活是否都会流血是一个常见但存在误解的问题。并非所有女性在第一次性生活时都会流血,流血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处女膜结构、性行为方式及个体差异等。处女膜破裂可能导致少量出血,但并非所有女性处女膜在初次性生活中都会破裂,且出血量因人而异。处女膜是位于阴道口的一层薄膜,其形状和厚度因个体差异而不同。部分女性处女膜弹性较好,可能在性生活中不发生破裂或仅轻微拉伸,因此不会出血。另一些女性处女膜较薄或开口较小,可能在初次性生活中破裂并伴有少量出血。此外,处女膜可能因运动、使用卫生棉条等原因在初次性生活前已部分或完全破裂,因此不会在性生活中出血。性行为方式也可能影响是否出血。充分的性前准备,如情感交流、身体放松及使用润滑剂,可减少阴道口及处女膜的损伤风险,从而降低出血可能性。若性行为过于粗暴或缺乏润滑,可能导致阴道黏膜或处女膜损伤,增加出血风险。个体差异在是否出血中起重要作用。部分女性可能因生理结构或激素水平影响,阴道黏膜较薄或较脆弱,容易在性生活中出现轻微出血。另一些女性可能因处女膜结构特殊或已自然退化,初次性生活时无明显出血。此外,心理紧张或恐惧可能导致阴道肌肉紧张,增加不适及出血风险。建议女性了解相关知识,消除不必要的紧张与误解。若出现轻微出血,通常无需过度担心,保持局部清洁即可。若出血量较多或伴有持续疼痛,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其他潜在问题。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女生失眠了正常吗
女生失眠是否正常需依据失眠的持续时间、诱发因素来判断。如果是短期、由特定临时性因素导致的失眠,通常属于正常情况;而长期反复、缺乏明显临时性诱因的失眠,则很可能是身体或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属于不正常情况。正常的失眠通常是由短期的、临时性的因素引起。比如,女生在面临重大考试、重要面试、工作上的紧急任务等生活事件时,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大脑持续兴奋,难以放松,从而出现失眠。这种因压力和焦虑导致的失眠,一般在压力源消失后,睡眠状况会逐渐恢复正常。还有在生理期,女生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波动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导致情绪不稳定,进而引发失眠。但生理期结束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失眠症状往往也会随之缓解。若是长期、反复的失眠,且没有明显的临时性诱因,那就属于不正常情况。从心理层面看,女生若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失眠是常见的伴随症状。焦虑症患者常常过度担忧,大脑时刻处于警觉状态,难以入睡;抑郁症患者则由于情绪低落、心境恶劣,睡眠质量严重下降,早醒、多梦等问题频繁出现。从生理角度来说,一些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加快、神经兴奋性增高,引发失眠。此外,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长期大量饮用咖啡或浓茶等,破坏了睡眠节律,也会导致长期失眠,这种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如果是偶尔的正常失眠,可尝试睡前放松身心,如泡热水澡、听舒缓音乐、进行简单的冥想等,帮助入睡。若是长期失眠,务必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明确病因。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