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四分之三的人都在嫉妒

  受访专家: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教授 张 侃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汤永隆

  诗人艾青说,嫉妒是心灵上的肿瘤;现代心理学家却认为,嫉妒只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心理状态。最近发表于《基础与应用社会心理学》期刊上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3/4的人在过去一年中出现过嫉妒情绪,30岁以下年轻人比例相对更高。

  嫉妒心与年龄有关

  该研究选取了约1700名18岁~80岁的调查对象,结果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约69%表示过去一年内出现过嫉妒情绪;30岁以下人群中,约80%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且年龄越轻,嫉妒心越强。

  该论文作者、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心理学教授克里斯丁•哈里斯指出,年龄差在5岁以内的人之间最易产生嫉妒,而且嫉妒的内容也显示出年龄差异。数据显示,30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嫉妒同龄人的外表、学业、社会成绩,以及幸福的情感关系;30岁后,这种心理情绪有所减退,嫉妒他人爱情关系的受调查者比例从40%降低至24%,到50岁后,这一数字进一步下降至15%。随着年龄增长,虽然情感嫉妒变淡,但人们对金钱和职业成功的重视程度却逐渐增强。在年轻调查对象中,仅28%嫉妒他人的财富;而50多岁的人中,该数据增加至近40%。

  嫉妒不分男女,但略有差别。研究发现,男性容易因事业发展差异触发嫉妒;女性则更在意外表差异。克里斯丁•哈里斯还说,嫉妒更容易产生于同性之间,比如女性嫉妒男性较高社会地位和收入的情况就很少发生。

  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嫉妒并无国别人种之分。在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后母因嫉妒白雪公主将其毒害;在名著《三国演义》中,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早已广泛流传。

  在生活中,因嫉妒激发的极端行为也不时见诸报端:身在金融圈的邹幂(化名),因羡慕嫉妒“别人有、自己无”的奢华生活,冒险做起了违法的私募交易,锒铛入狱;杭州一女子因嫉妒老公太宠女儿,竟用枕头捂死了6岁的继女……

  嫉妒害人伤己

  网络中有句流行语叫“羡慕嫉妒恨”,其产生并非毫无道理。张侃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羡慕与嫉妒确有相通之处,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比如,两者都源于比较,都是发现了与别人的落差,只是由于程度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相对来说,嫉妒更强调负面体验。“如果要给它下一个定义,通俗点说,应该是人们对优于自己的他人心怀怨恨,是一种强烈的负面体验。”张侃说。

  汤永隆则认为,是否存在第三者的评判,才是羡慕与嫉妒的差别所在。嫉妒的产生通常需要第三者的评判标准作中介,比如,在别人眼中,你的容貌是否较好;在社会评价体系中,你的财富是否够多等。但羡慕的产生可以不依托于其他人的眼光,常常是在主动和自发的比较中,发现对方的优势。

  多数心理状态的产生都源于先天和后天的综合作用。单就嫉妒来说,张侃认为,先天因素较少,更多是后天所致,属于一种“习得性”心理。其中,对嫉妒影响较大的后天因素包括父母教育、家庭环境、学校培养、社会导向等。比如,生长在富裕家庭的孩子,通常不会因物质差异产生嫉妒;家庭教育良好的孩子,可能具有更好的个人修养,有助于对抗不良情绪。社会导向在嫉妒的形成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激烈的社会竞争。社会资源匮乏,导致生活和工作中充满竞争,想获得第三者肯定的心理很容易催生一个人的嫉妒情绪。

  标准化的社会评价系统。社会规范普遍认为,女性重容貌、男人重地位,这种评价标准的强化,容易导致人们产生脱离实际的目标,并由此促发嫉妒心。

  “相对剥夺感”心理的促发。张侃说,卷入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件,并因此产生的心理变化被称为“相对剥夺感”,这也是嫉妒心产生的原因之一。比如,某女明星和男友相爱结婚,这件事本来与我们无关,但有人就会受此影响产生嫉妒心理,觉得气愤难平。

  嫉妒心可能引发的多种负面影响可归为两大类:对内伤己、对外害人。

  引发焦虑抑郁。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却又无可奈何时就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久而久之,可导致多种疾病。

  影响工作生活。时常生活在嫉妒中,做任何事都不会觉得快乐,低落的情绪作用于日常工作,难免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激起破坏行为。嫉妒心里潜藏着对别人幸福的破坏倾向,情绪不稳或极端的人可能会将不满转化为对他人的憎恨,进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嫉妒可转化为前进动力

  张侃强调,尽管嫉妒心可能引发各种负面影响,但其本身并非“十恶不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嫉妒心也是好事,因为只有追求积极向上,才能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有了嫉妒心后,最关键是学会归因,找到自己的不足,寻求正确的解决之道,使嫉妒心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就像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人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会渐渐累积起更多的“资产”,如金钱、房产、社会地位等,所得越多,促发嫉妒心的因素就越少。此外,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更加理性,更明白哪些需要享受,哪些求而无用,嫉妒心也就会随之减弱。由此不难发现,对自己越了解,越容易化解嫉妒情绪的负面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改善:

  转移注意力。大脑就像一间容量有限的房子,在生出嫉妒心时,尽量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不相关的事情上,比如因工作产生严重的嫉妒心后,可以选择休假旅行,远离工作环境。通常转移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淡化嫉妒心。

  家人引导,正确归因。所谓旁观者清,在分析落差时,家人更容易做出客观评价和归因,引导一个人走向正面的解决之道。   找到优势,树立自信。首先要正视嫉妒的产生,这是有进取心的一种正常反应;其次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发现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每个人都是多面的,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或许在某一方面有所不足,却在其他方面更加成功,所以有些嫉妒根本是不必要的。

2015-12-12 01:35:55浏览5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孟恬宇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心脏不好的人能吃南瓜吗
心脏不好的人能吃南瓜。南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其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对于心脏不好的人来说,高胆固醇是一个危险因素,因为胆固醇过高可能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变窄,增加心脏的负担。南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心血管系统起到保护作用。此外,南瓜还含有丰富的钾元素。钾在维持心脏正常的电生理活动和心肌收缩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当的钾摄入有助于调节心脏节律,预防心律失常。心脏不好的人可能存在心脏节律异常的风险,而南瓜中的钾元素能够辅助维持心脏正常的跳动。另外,南瓜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也有助于减轻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些抗氧化剂能够中和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心脏不好的人是能吃南瓜的。虽然心脏不好的人可以吃南瓜,但也要注意适量食用。过量食用南瓜可能会导致摄入过多的糖分,因为南瓜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心脏病人来说,更要注意控制南瓜的食用量,避免血糖升高。同时,在烹饪南瓜时,应尽量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如蒸、煮等,避免油炸,减少油脂的摄入。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