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虎妈”的焦虑从哪来

  热播剧《虎妈猫爸》再次掀起人们对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热情。正如剧中人物一样,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中的母亲也都是焦虑的,不得不变成大家口中的“虎妈”。

  “虎妈”们有一个共同目的: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海斯的关系框架理论,我们的大脑具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它能在两两有关系的三个事物之间自动产生新的关系,其中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虎妈”们的思维模式大多可能是这样的:如果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过不上好日子……于是,眼前的“上不了好学校”与“未来过不上好日子”联系起来了。这时候,虎妈的苦恼就来了,一些看似疯狂的育儿行为也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当我们仅“从自己的想法出发”,而不“审视自己的想法”,问题就来了,甚至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比如,“虎妈”可能很少察觉到孩子练钢琴时“拉手指”的那种痛苦,即便觉察到了,也会轻易地被自己对未来的焦虑给掩盖掉,因为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这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

  经验告诉我们,情绪会传染,焦虑也不例外。一项对876个家庭进行的研究表明,在控制了遗传因素的影响后,儿童能够从父母那里习得焦虑的行为模式,焦虑的父母会导致他们的孩子更焦虑。比如,一个孩子反复目睹父母焦虑的样子,他便有可能从这些线索中认识到这个社会是不安全的,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同时孩子在与父母的对话过程中也有可能习得父母对未来担忧的思维模式。更要命的是,孩子从父母那里习得的焦虑行为模式又会反过来影响父母,如此恶性循环。

  事实上,适合孩子、能让他快乐健康成长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而孩子的情绪最能反映出他对教育是否认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焦虑的父母无法养育出一个快乐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的个性,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并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能自由地培养自己的兴趣、个性和能力;父母要少下指令,多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解孩子最想做、最适合做什么。要知道,父母永远无法替代孩子成长。

2015-05-22 01:53:04浏览9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祁娜
精选
祁娜主治医师精神心理科
北部战区总医院
去咨询
焦虑症、抑郁症、社交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抽动障碍、厌食症,睡眠障碍,儿童青少年学习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包括学校适应障碍)等各类情绪行为问题等心理障碍与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擅长家庭心理治疗、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及心理保健及与家庭养育相关的心理行为干预。以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的诊断治疗为主要工作研究的方向。在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障碍的诊疗及心理咨询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儿童多动症行为管理及父母相关培训、儿童社交技能及执行功能训练,青少年家庭治疗,儿童早期教育与智力发育的咨询,对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行为进行初步诊断和干预方案制定。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年龄范围为0-18岁。
罗玮
精选
罗玮医师精神心理科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去咨询
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睡眠障碍,老年性精神疾病,更年期抑郁症,产后抑郁症,疑病症,神经衰弱,双向情感障碍。擅长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疗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
孙岩
精选
孙岩主治医师精神心理科
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
去咨询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睡眠障碍等心理咨询,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查看更多心理医生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