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性格不好 疾病容易找上门

孙宁玲 心脏中心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说到生病的原因,多数人会联想到传染性很强的病毒、繁殖速度快的细菌等,往往忽视了性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殊不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医学界就刮起了一股“身心医学”之风,开始探讨性格等心理因素和疾病的关系。如今,临床医学不断证明,很多疾病的确与性格密切相关,可以说,不同性格衍生出的负面情绪也是“致病原”。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沈政教授说,根据不同性格人群的行为特点,医学上一般会把普通人群分为A型、B型和C型三种性格类型。本期,《生命时报》记者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并采访多位权威专家,告诉您不同性格的人容易得哪些病,又该如何预防。

  A型 争强好胜,脾气急躁

  “用‘火急火燎’、‘有闯劲’来形容A型性格的人很恰当。”沈政介绍说,一般A型性格的人喜欢竞争,精力旺盛,有紧迫感,愿意为取得成就努力奋斗,工作上要求比较高。近日,美国《赫芬顿邮报》刊文指出,A型性格的人有遇到妨碍进程的事情容易动怒、做事往往尽善尽美、经常坐立不安、会不由自主地担心未来、遇挫折很难入睡等特点。沈政表示,A型性格的人往往受老板欢迎,容易成功,但也常常会产生悲观、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

  A型性格的人易患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针对3300名18~30岁的年轻人进行了一项长达15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A型性格的人步入中年后患高血压的几率更大。统计显示,85%的心脑血管疾病与A型性格有关;在心脏病患者中,A型性格占98%;A型性格患冠心病的风险比B型性格高5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教授也对《生命时报》记者表示,日常门诊中的高血压患者,至少有一半属于A型性格。究其原因,A型性格的人容易情绪激动,而愤怒、焦躁等情绪会让交感神经系统变得兴奋,促使升压物质“儿茶酚胺”分泌旺盛,再加上应激状态下血管“紧绷”,长期如此就容易引发高血压。

  要想避免不良情绪对健康的损害,沈政建议,A型性格的人首先应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要为一时得失焦躁、动怒,遇到挫折要冷静思考,找出缘由方能化逆境为顺境;其次,时常提醒自己过强的情绪反应不但会诱发健康问题,还可能把问题变得雪上加霜,从而说服自己控制情绪;第三,要在客观评估自身能力后制定恰当的目标,不盲目攀比,以免因完不成任务而过分懊恼;最后,要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培养业余爱好,多进行体育锻炼,尽量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B型 知足随和,适应力强

  如果说A型性格的人就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言谈犀利、精明能干、争强好胜,那么B型性格的人则像贾母,为人和善、宽容、乐观、随缘。沈政说,一般B型性格的人生活节奏较慢,喜欢从容不迫、悠闲自得、随遇而安的生活节奏,为人处事比较随和,少有侵犯性,能以平常心对待挫折和困难,社会适应能力好,易知足,容易感到幸福,是一种“长寿性格”。B型性格的行为特点和A型是相反的对应关系,如果A型性格的常见行为表现你大多都没有,那么你可能是B型性格。

  B型性格的贾母活到了80多岁,在当时可谓长寿。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上海一项调查显示,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中,B型性格占83%。北京一项针对1000多名“抗癌明星”的调查也显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心态好”是战胜病魔的重要原因,而乐观向上的心态就是B型性格最典型的行为特点。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委员会主任委员洪昭光教授指出,长寿因素中,60%取决于自己,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心态。B型性格的人心胸开阔、乐观开朗,有事不憋在心里,小事糊涂,内分泌功能不易发生紊乱,所以自然健康长寿,即使患病也容易痊愈。对于现代人来说,大多数时候恼是想出来的,气是比出来的,急是造出来的,要想健康,做人就得糊涂点、潇洒点、心胸宽一点。

  B型性格并非全是优点。沈政指出,时间观念不强、安于现状的B型性格人群最好勤做计划,不断设立适合自己的目标,以便增强进取心,不断进步。

  C型 容易焦虑,爱生闷气

  C型性格被称为“癌症性格”,最需要心理干预。沈政说,C型性格的人常被称为“老好人”,往往为了搞好人际关系,尽量回避各种冲突,从而习惯克制、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很少表现出负面情绪,但喜欢生闷气。另外,生活和工作中,C型性格的人一般没有主意和目标,容易随波逐流,常常伴有孤独感和无助感,活得很累。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表示,好情绪是癌症的克星,坏情绪则是癌症的向导。克己、压抑、焦虑、抑郁、无助、过分为别人着想的C型性格者,内分泌功能易紊乱,器官功能活动易失调。随着机体免疫能力的下降,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监视功能会大打折扣,因此容易患上癌症。研究表明,C型性格的人肿瘤发病率比一般人高3倍以上。

  不仅如此,中华医学会一项调查显示,当内心遭遇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波动且无法有效排解时,容易诱发红疹、瘙痒等皮肤过敏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性过敏”,长期如此容易患上湿疹、牛皮癣、银屑病等皮肤病。另外,国外研究指出,长时间精神压抑,还会导致胆囊炎、胆结石、消化道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如何逃脱“癌症性格”的阴影呢?沈政指出,对于C型性格者最重要的就是发泄、减压、提高自信心。生活中最好做到以下几点:1.找到健康的情绪宣泄途径,不要一味地压抑、克制,向他人倾诉、写日记、做感兴趣的事等,都有助于转移注意力,排解不良情绪;2.更多地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人,学会善待自己,追求率真、自然,做个有原则、敢于说“不”的人;3.人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多参加社交活动,试着去展示自己,可以增强自信心;4.客观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理性接受自己的缺点,但也不要责备自己,多关注正面评价,告诉自己“我很棒”;5.定期运动,不良情绪也会随着汗液排出体外。

  最后,西英俊提醒,人的性格相对固定,不会轻易改变,但随着年龄增长、处境变化,A型性格的人可能出现C型性格的行为特点,偶尔沉闷;C型性格的人也可能有A型性格的行为,情绪一下子爆发。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状态,人们的调节方法也要及时调整。此外,有些顽固的不良情绪也许与性格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创伤事件有关,长时间无法排解时,应向专业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2015-05-07 01:54:09浏览9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波波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颈椎小针刀一般几次能好
颈椎小针刀治疗次数通常在1-5次,但具体次数因人而异,受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治疗时机等因素影响。若颈椎不适考虑接受小针刀治疗,应及时就医,建议进行颈椎X线、CT或MRI检查,以明确颈椎病变情况。小针刀治疗主要是通过对颈椎周围粘连、挛缩的组织进行松解,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对神经、血管的压迫,缓解疼痛、麻木等症状。病情较轻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度颈椎肌肉紧张、局部疼痛,如果发现和治疗及时,1-2次小针刀治疗可能就会取得明显效果,症状得到较大程度缓解。这是因为病变组织范围较小,小针刀能精准地对病变部位进行松解,促进局部组织修复。而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如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血管严重受压,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甚至伴有头晕、恶心等症状,可能需要3-5次,甚至更多次治疗。由于病变复杂,一次治疗难以完全解决问题,需要多次治疗逐步对病变组织进行调整和修复。除病情严重程度外,个体差异也会影响治疗次数。身体修复能力强的患者在小针刀治疗后,组织修复速度较快,可能经过较少次数治疗就能康复;而修复能力较弱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多次治疗。此外,治疗后如果能严格按照医生要求休息,避免颈部过度劳累,能加快恢复进程,减少治疗次数。如果不注意护理和锻炼,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治疗次数。若在治疗过程中疼痛明显,可遵医嘱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缓解疼痛。建议在接受颈椎小针刀治疗前,充分与医生沟通,了解自身病情和治疗方案。治疗后严格遵循医生的康复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定时活动颈部,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以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治疗后定期复诊,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颈椎病疼痛怎么治疗
颈椎病疼痛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运动锻炼等措施进行治疗,建议根据自身颈椎病的类型和疼痛程度,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科学地选择和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和牵引。热敷时,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颈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传递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按摩可由专业人员操作,通过手法刺激颈部穴位和肌肉,调整颈椎关节位置,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减轻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牵引则是利用器械对颈椎进行牵引拉伸,拉开椎间隙,可减轻椎间盘对周围组织的压力,缓解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达到抗炎、止痛的效果,可减轻颈椎炎症引发的疼痛。肌肉松弛剂如乙哌立松,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脊髓反射,使紧张的肌肉松弛,缓解因颈部肌肉紧张导致的疼痛。3、运动锻炼:患者可进行颈部伸展运动,如缓慢地低头、抬头、左右转头、左右侧屈等,每个动作保持3-5秒,重复10-15次,可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游泳也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在游泳过程中,颈部和全身肌肉都得到锻炼,且水的浮力减轻了身体对颈椎的压力,有助于改善颈椎功能。需注意的是,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力度和温度避免造成损伤。药物治疗需严格按医嘱服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
黄阳亮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神经型颈椎病是怎么回事
神经型颈椎病,通常指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非疾病因素如不良生活习惯、颈部外伤、年龄因素等,也涉及多种疾病因素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质增生等。一、非疾病因素:1、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或坐姿、睡姿不当,均可能使颈椎长时间处于非生理状态,导致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进而压迫神经根,引发神经型颈椎病。2、颈部外伤:颈椎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如车祸、跌落等,可能导致颈椎骨折、脱位或软组织损伤,进而损伤神经根,诱发神经型颈椎病。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如水分减少、弹性下降等,使颈椎更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神经型颈椎病。二、疾病因素:1、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神经型颈椎病。治疗方法包括牵引、理疗、药物治疗(如布洛芬、甲钴胺)等,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上述治疗方法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骨边缘形成骨赘,压迫神经根,导致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颈复康颗粒)。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因,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颈部健康,对于预防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黄晓东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有哪些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主要包括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及其他症状等。若症状加剧,应及时就医。1、眩晕:这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多在头部转动时发作。机制是由于颈椎退变、增生等原因,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使其管腔狭窄,血流不畅。当头部转动时,椎动脉进一步受到牵拉或扭曲,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尤其是内耳的前庭系统对缺血较为敏感,从而引发眩晕。2、头痛:常与眩晕同时出现,多为单侧头痛,部位以枕部、顶部为主。其发生机制是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部血管痉挛,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刺激血管周围的神经末梢,从而产生头痛症状。此外,颈部肌肉紧张、劳损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头痛。3、视觉障碍:可表现为视力模糊、复视、眼前发黑等。这是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的血液供应,或因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眼部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导致视网膜供血不足,进而出现视觉障碍。4、猝倒:是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特殊的症状,常在站立或行走时突然发生。当头部突然转动或姿势改变时,椎动脉受到急剧牵拉或压迫,使脑部血液供应骤减,导致大脑短暂性缺血,引起肢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患者在倒地后,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椎动脉供血恢复,意识可很快清醒,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定时活动颈部,缓解颈部肌肉疲劳。选择合适的枕头和床垫,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减轻颈椎的压力。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受寒,防止颈部肌肉紧张和血管收缩,加重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