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黑五月压力山大 专家教你赶走坏情绪

  从9月份到来年的6月份,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季,从媒体列举的大学生自杀时间看,这也是大学生自杀的高发时期,甚至被形容为大学生自杀的“旺季”。

  而5月是一般中国大学生毕业离校准备的最后时节,是大学生压力最大的关键时候:论文与毕业考试压力、就业压力、离校后与大学恋人分合难料的压力,面对社会前途未卜的压力,全集中在同一个时节,酿成大学生“黑色五月”的背景。

  面对到来的离别季,毕业生们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压力,在象牙塔以及社会大熔炉之间实现自然的过渡呢?39健康网特邀白云心理医院刘智勍医生就此类问题为大学生们支招。

刘医生

  指导专家:

  刘智勍:心理科主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会员、广州市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内多所高校的实习督导师。

  擅长咨询领域:伴侣情感以及亲子沟通等人际关系问题,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自我成长,性心理问题,成瘾行为问题。

  现实太骨感?教你见招拆招

  案例:

  2014年4月份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于宿舍内自缢身亡。警方初步排除他杀可能性。死者遗书中称,毕业论文、找工作困难重重,无颜面对家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大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上述案例中的硕士生一样,部分毕业生自杀的原因来自于无法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核心原因在于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遭遇挫折时,这部分同学不能及时排除挫败情绪,沉浸在这种落差感之中,对之后的求职以及毕业事项处理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此,刘智勍医生表示,骨感现实和丰满理想的鸿沟其实在于自我认知。成长在这个按部就班的社会里,我们总是被灌输条条框框式的理念,对于自己的能力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差,甚至过于完美的要求自己像一个圣人一样地生活,不时总会出现“我做不到就是失败!”,“我拿不到这个offer是我太差了!”,“为什么他们一点也不欣赏我?”“我不适合这个社会”……等想法。更有甚者,对社会的人情世故感到绝望。事实上,许多精英也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今日的成就,毕业生们需要正视这个社会的优胜劣汰,积极进取才是王道。

  当你面对这些苦恼的时候,不妨做一下这些调整,给自己的消极情绪刹一刹车。

  【停】停下来思考当前的状态,摆脱对过去的懊悔,承认自己过去的不足,着眼于当下。认识自己的不足,认识岗位与自身的匹配度以及自身发展的优势,投递合适的岗位,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用执行力去获得认可以及进步。

  【比】不少毕业生看到别人拿到牛逼的offer,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与别人作比较,这难免徒增失落情绪。幸福是比较出来的,这句话并不假,而通过与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一天一点的进步,获得成就感,这种幸福更加值得回味。

  在此,刘医生提醒,对于一些相对内向的同学来说,更应该打开这个情绪缺口,建立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将自己的苦闷与烦恼诉说出来。当中部分人担心,家人朋友不能够包容自己不完美的一面,从而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事实上,假如我们愿意敞开心扉,外界会回馈更多的爱与接纳,而这个主动权需要我们自己去掌握。

  优等生也需要“从良”的空间

  “我从小就是优,你怎么让我从良!!!”

  《后会无期》中的这句台词十分值得玩味。同样也道出了目前中国教育的情况,“优等生”成了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不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的辅导班,在培养孩子的同时,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孩子在努力地做着优等生,甚至吃力地完成力所不能及的各种任务。

  此时的家长已经模糊了“优等生”的概念,孩子们也失去了正确认知自己能力的机会。在此后的碰壁中难以正视自身的不足,感到挫败,无法面对现实的落差。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学会认识失败,正视自己的不足,因此,开展挫折教育十分重要,正确地权衡成功与失败,坦然接受并成长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那么家长又应该如何做好这项重要工作呢?

  对此,刘智勍医生表示,开展挫折教育需要家长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同时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并且陪伴他们去战胜这些不足,吸取这些教训,养成一个良好习惯。

  阻止情绪蔓延 我们来帮忙

  高校这样做:

  出现学生自杀是无法避免的,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出现毕业生自杀之后,如何阻止这类消极情绪的蔓延。校方应该做好哪些应急工作?

  对此,刘医生认为,先对死者周围的人进行专业的心理安抚十分重要,如何降低这类事件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十分重要,这时候,校方应该安排专业人士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疏导,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

  同时,对于日常的心理教育,学校更应该予以重视。不少同学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心理问题时.并不寻求心理中心的帮助,这个时候,高校需要发挥出其作用。通过团体式的心理教育发现个人的心理问题,再通过单独的心理辅导让这些同学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公开播放一些励志电影等,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和迷茫。

  而对于失去孩子的父母来说,专家建议由专业人士去做相关的辅导工作更加合适。

  朋友帮帮忙:

  首先该做的是更多的关心、陪伴他,与他交流,毕竟在过去的相处中你已经取得了他一定程度的信任,因而他更容易将内心的烦闷向你倾诉。而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应再过多谈及就业形势严峻等敏感话题,避免他再受刺激,而应积极的与他探寻解决的办法,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帮助他重建信心。

  另外,还可以他一起进行群体性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等,促使他与更多的人接触、交流。但当发现这些同学情绪异常已经达到一定的状态,应及时帮助他寻求学校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甚至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使他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或药物治疗。

2015-05-08 00:52:56浏览7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