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4大场合应面对面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一项调查发现,仅38.9%的年轻人每天都与家人交流,每周交流不到一次者达32.4%,其中超四成受访者认为“关爱大家心里都知道,不必刻意表达”,还有两成人羞于表达情感。殊不知,能用清晰的语言交换意见、思想和情感,是人类的重要能力之一,只是不少现代人“放弃”了这项能力,把自己封锁起来,与他人言语交流越来越少。

  现代人交流越来越少

  一个好友在结婚纪念日那天陪老婆吃了完美的一餐,随后互赠礼物,还说了很多甜蜜的话。当两人心满意足地回到家后,朋友坐在沙发上开始上网。妻子大发雷霆地喊:“这么重要的日子你都不陪我!”朋友问:“我陪你干什么?”妻子更生气了,说道:“我只想你陪我说说话!”这个例子只是千家万户的一个缩影,代表了现代人生活的常态:越来越不把交流当回事。

  夫妻俩坐在沙发两头,一个看电视,一个玩电脑,彼此无言;回家看老人,进屋先连无线网,低头刷微博、聊微信;接孩子回家,一头扎进厨房或书房,无视孩子渴望交流的眼神;同事朋友聚会,开始还热热闹闹,不到10分钟,大家就纷纷低下头玩手机;同住一栋楼,与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却从未打过招呼……《生命时报》调查发现,近1/4受访者每天与家人相处不足2小时,交流内容大多限于日常问候,情感和心灵交流极度匮乏。

  缺交流最伤老少

  说起国人交流渐少的原因,首先是社会流动加速,人际关系淡化;其次是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本身已经很累,没太多精力跟旁人交流;再次是社会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彼此渴望理解和关爱,却吝于主动付出。王安石有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更几人”,所谓“论心”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交心,开诚布公。但现代人少有“论心”,对人“只说三分话”,不愿“全抛一片心”。最后,网络、手机等沟通方式增多,大家足不出户就能与朋友聊天,自然没心思在茶余饭后坐在一起拉家常。

  中国人的心理支持系统主要来自家庭和亲情,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最受伤害的当属一老一小。在沉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受到打压,不敢表露需要,日久天长可能形成冷漠、麻木、孤僻、内向的性格,从而影响人际关系、事业发展等。上岁数后,老人社会圈子日渐缩小,更需儿女关爱,当老人身体不适或有心结打不开时,如儿女忽视日常交流,老人的病情可能被耽误,心事不解决还容易憋出病来。此外,与爱人交流少可能导致婚姻危机;与朋友交流少可能让友情渐行渐远;与同事交流少可能引发误会,影响事业发展。可见,交流变少,危害真是不少。

  四大场合更应面对面交流

  任何东西都是越分享越少,除了爱和智慧,交流对身心健康有很多神奇功效,比如以下五点。首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发现,面对面交流能治疗心理障碍,降低自杀风险;其次,交流还能改善心情,改善心脏健康;第三,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交谈能帮患者克服恐惧和焦虑,缓解慢性疼痛;第四,谈话能改善老人睡眠质量,让睡眠更舒适;第五,研究发现,与临终的亲人多说说话,聊聊他一生的成就,能让亲人安然离去。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建议大家脱离网络,面对面沟通,尤其遇到以下几个情况,不仅需要交流,还得掌握一些技巧。

  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应主动与孩子交流,让他相信,不管出现多大的问题,总有爸爸妈妈的支持和鼓励。与孩子沟通时,要用平静、充满安抚的声音分享想法和感受。

  夫妻闹矛盾时。夫妻吵架后,要么女方收拾行李回娘家,要么男方赌气睡办公室,均不利于解决问题。闹矛盾后,建议先冷静一会,不要离家,然后找个时间交谈,先表达尊重对方的看法,再心平气和地说出自己的思考。

  爸妈有心事时。儿女应重视帮老人宽心。与老人交流有几个技巧:蹲下身子,目光平视,不让老人抬头或远距离跟你说话;目光柔和,平视对方双眼与嘴之间的部位,保持眼神交流;和听力不好的老人交谈时,应凑在耳边,并辅以手势、点头、微笑等动作;语速要慢,给老人充分的反应时间。

  朋友哭泣时。安慰别人时不要过于理性地分析和评判,最好耐心倾听对方讲述伤心事,并尝试理解,还可分享自己的经历,鼓励对方不能被打倒。

  有些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不知如何与人交流,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建议这类人多看些描述心理活动细节的电影和书籍,学习沟通和相处之道;听情感丰富的音乐,培养情商。如还是难以打开心门,最好寻求心理援助。

2015-04-01 00:26:13浏览9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艾亮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腰肌劳损吃什么中药
腰肌劳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杜仲、桑寄生、独活、牛膝等中药治疗。如果腰肌劳损症状严重,腰部疼痛剧烈、活动严重受限,或伴有下肢麻木、无力等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体格检查、腰部X线、CT或MRI检查等,以明确病情及排除其他疾病。1、杜仲:杜仲性温,味甘,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对于腰肌劳损,杜仲可通过滋补肝肾,使肝肾强健,则筋骨得以滋养,能有效缓解腰部因劳损所致的酸痛、乏力等症状,适用于因肝肾亏虚引发的腰肌劳损,有助于增强腰部肌肉力量,促进损伤修复。2、桑寄生:桑寄生性平,味苦、甘,同样归肝、肾经,既能补肝肾、强筋骨,又可祛风湿。在腰肌劳损治疗中,桑寄生能滋养肝肾,改善腰部气血运行,也可祛除外感的风湿之邪。当腰肌劳损伴有风湿侵袭,出现腰部疼痛且有沉重感、活动不利时,桑寄生可发挥作用,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紧张状态。3、独活:独活味辛、苦,性微温,归肾、膀胱经,善于祛风除湿、通痹止痛。对于因风寒湿邪侵袭腰部导致的腰肌劳损,独活可有效驱散寒湿之邪,疏通经络,减轻疼痛。在临床应用中,常用于改善腰部因寒湿阻滞经络引起的疼痛、拘挛等症状,促进腰部气血通畅,恢复肌肉正常功能。4、牛膝:牛膝性平,味苦、甘、酸,归肝、肾经,具有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等功效。在腰肌劳损治疗中,牛膝可通过补肝肾来强壮腰部筋骨,同时其逐瘀通经的作用能改善腰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瘀血消散,减轻疼痛。在进行治疗时,需在正规的医疗机构,根据专业的中医师医嘱进行用药,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配伍用药。用药期间,还可以在医生的操作下配合艾灸、推拿按摩等方法改善腰部不适。日常应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寒受潮,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弯腰、久坐或久站,定时起身活动,舒展腰部肌肉。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颈椎病疼痛怎么治疗
颈椎病疼痛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运动锻炼等措施进行治疗,建议根据自身颈椎病的类型和疼痛程度,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科学地选择和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和牵引。热敷时,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颈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传递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按摩可由专业人员操作,通过手法刺激颈部穴位和肌肉,调整颈椎关节位置,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减轻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牵引则是利用器械对颈椎进行牵引拉伸,拉开椎间隙,可减轻椎间盘对周围组织的压力,缓解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达到抗炎、止痛的效果,可减轻颈椎炎症引发的疼痛。肌肉松弛剂如乙哌立松,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脊髓反射,使紧张的肌肉松弛,缓解因颈部肌肉紧张导致的疼痛。3、运动锻炼:患者可进行颈部伸展运动,如缓慢地低头、抬头、左右转头、左右侧屈等,每个动作保持3-5秒,重复10-15次,可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游泳也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在游泳过程中,颈部和全身肌肉都得到锻炼,且水的浮力减轻了身体对颈椎的压力,有助于改善颈椎功能。需注意的是,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力度和温度避免造成损伤。药物治疗需严格按医嘱服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
黄阳亮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神经型颈椎病是怎么回事
神经型颈椎病,通常指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非疾病因素如不良生活习惯、颈部外伤、年龄因素等,也涉及多种疾病因素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质增生等。一、非疾病因素:1、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或坐姿、睡姿不当,均可能使颈椎长时间处于非生理状态,导致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进而压迫神经根,引发神经型颈椎病。2、颈部外伤:颈椎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如车祸、跌落等,可能导致颈椎骨折、脱位或软组织损伤,进而损伤神经根,诱发神经型颈椎病。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如水分减少、弹性下降等,使颈椎更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神经型颈椎病。二、疾病因素:1、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神经型颈椎病。治疗方法包括牵引、理疗、药物治疗(如布洛芬、甲钴胺)等,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上述治疗方法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骨边缘形成骨赘,压迫神经根,导致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颈复康颗粒)。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因,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颈部健康,对于预防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黄晓东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有哪些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主要包括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及其他症状等。若症状加剧,应及时就医。1、眩晕:这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多在头部转动时发作。机制是由于颈椎退变、增生等原因,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使其管腔狭窄,血流不畅。当头部转动时,椎动脉进一步受到牵拉或扭曲,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尤其是内耳的前庭系统对缺血较为敏感,从而引发眩晕。2、头痛:常与眩晕同时出现,多为单侧头痛,部位以枕部、顶部为主。其发生机制是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部血管痉挛,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刺激血管周围的神经末梢,从而产生头痛症状。此外,颈部肌肉紧张、劳损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头痛。3、视觉障碍:可表现为视力模糊、复视、眼前发黑等。这是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的血液供应,或因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眼部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导致视网膜供血不足,进而出现视觉障碍。4、猝倒:是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特殊的症状,常在站立或行走时突然发生。当头部突然转动或姿势改变时,椎动脉受到急剧牵拉或压迫,使脑部血液供应骤减,导致大脑短暂性缺血,引起肢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患者在倒地后,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椎动脉供血恢复,意识可很快清醒,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定时活动颈部,缓解颈部肌肉疲劳。选择合适的枕头和床垫,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减轻颈椎的压力。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受寒,防止颈部肌肉紧张和血管收缩,加重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