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年初工作倦怠咋办 找兴奋点

  工作倦怠小自测

  1.工作中,你是否变得愤世嫉俗或爱挑剔?

  2.你是否变得爱拖延?

  3.面对同事与客户,你是否变得暴躁或不耐烦?

  4.你是否越来越缺乏创意?

  5.你是否经常对自己的成绩感到不满?

  6.你是否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失望?

  7.你是否开始酗酒,甚至滥用药物?

  8.你的饮食或睡眠习惯是否发生了改变?

  9.你是否遭受不明原因的头痛、背痛或其他身体不适的困扰?

  只要有一个问题的答案为“是”,那你就可能处于工作倦怠状态。但上述表现也可能与某些身心疾病有关,如甲状腺疾病或抑郁症

  现状 感受就一个字“累”

  年初是职场变动最频繁的时候。有些人在重压下感到身心疲惫;有的人对工作提不起任何兴趣;还有人对以往得心应手的任务无所适从……上述“症状”都可能是工作倦怠在作怪。

  据“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人会出现工作倦怠。人们产生工作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8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日前,美国梅奥诊所的心理学团队综合大量研究,就工作倦怠做出了详细解读。

  工作倦怠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累”,感觉自己的心理能量、工作热情、创意想法正在被榨干,对工作和生活失去掌控感,不仅没有耐心、工作态度消极,而且难以承受任何挫折,经常怀疑自己的价值以及选错了职业,又缺乏改变的勇气。工作倦怠的负面感受还会蔓延到生活中,对许多事情丧失兴趣,对家人、朋友越发苛刻。

  工作倦怠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赫伯特·弗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随后,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克里斯蒂娜·马斯勒把工作中长期的负面情绪及人际冲突引起的心理综合征称为工作倦怠。她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压力状态,会让人身心俱疲,并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她把工作倦怠者称为“企业睡人”。

  原因 获得正面评价少

  工作倦怠的来源有迹可循,7个原因最容易让人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

  1.接受他人鼓励少。研究发现,如果领导或同事对自己的期望程度不明确,或者得到的正面评价少,心里就会不舒服,也就很难对工作得心应手。

  2.缺乏自我掌控感。有些人杂事太多,常被同事、领导打扰,工作进度不能由自己合理安排,就可能导致疲倦感。

  3.老被欺负或挨批评。此时压力更大,还会把愤恨转移到工作上。即使批评得有道理,这种负面感受也会让人心里不舒服,进而对工作产生厌倦。

  4.价值观有冲突。若价值观、做事方式与老板不同,心理冲突会让人身心俱疲。

  5.工作与兴趣不符。此时就会感到工作是负担、任务,而不是乐趣、事业。

  6.工作过于单调。比如会计一直在算账,程序员一直在编程,人需要持续保持专注,就会加深疲劳感。

  7.人际圈子狭窄。许多在大城市的“漂族”白领,工作压力无处排解,孤独感会增加压力,进而影响工作的心态。▲

  人群 性格也是倦怠源

  性格、职业等因素也与工作倦怠息息相关。

  四类性格易倦怠。自卑的人自我评价低,容易丧失信心,失去动力。完美主义者过分吹毛求疵,总对结果不满意,缺乏成就感。A型性格者是工作狂,表面冲劲十足,但身心早已超支。外控型人格者总是听天由命,遇事找外因,从不反省,心理能量不足。

  助人行业最高发。弗登伯格认为,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业中,如教师、医护人员等。梅奥诊所调查发现,超四成医生对工作感到疲惫。助人者将内心的资源耗尽而没有补充,就会引发倦怠。此外,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从业者也容易倦怠。

  初入职场的新人。毕业生常会漫无目的地四处撒网,没有思考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好像入错行。职业错位会导致工作倦怠。新人往往想做得更好,一旦遭受挫折,容易颓废。

  后果 身心像跌进黑洞

  身体方面,梅奥诊所研究发现,工作倦怠会导致深度疲劳、失眠、焦虑、抑郁、酗酒、过敏、躯体疼痛、反复感冒、消化道溃疡等,还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尤其是女性)的高危因素。

  情绪方面,工作倦怠的人难以放松,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忧虑的事,注意力难以集中。有些人易怒,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不满,常常拖延和犹豫不决,很难承担责任。他们总觉得,“无论我做什么都是不对的”。

  人际关系方面,工作倦怠者没心情与人聊天,只想一个人呆着。久而久之会缺乏同情心,为人冷漠,没有耐心,进而影响人际和家庭关系。一位倦怠的教师曾说过:“我感觉自己跌进了一个黑洞,很绝望,不得不在崩溃前逃离学校。”

  对策 找准一些兴奋点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工业组织心理学教授塞缪尔·庞德认为,工作是一种心理需要。但在很多时候,工作是谋生手段,有时体会不到乐趣,如果拥有一份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就不容易被倦怠缠上。假如你正处在职业倦怠中,不妨马上采取行动。

  首先,找准职业兴奋点。如果目前的工作是自己所爱的,就想想有哪些地方让自己很累。外因可以找领导谈谈,并试着在目前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兴奋点。如果不喜欢,那就与父母、老师、同学、好友沟通,找准方向,慎重地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工作。

  其次,改变态度。有时,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如果感觉自己变得愤世嫉俗或经常从旁人口中得到类似评价,就要赶紧调整对人对事的态度了。不妨短暂跳出工作,找个压力宣泄口,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

  再次,寻求支持。除了同事,人要有其他可以谈心的圈子,否则容易陷入同样的思维模式。倾听者不一定能帮你解套,却有助于排解情绪。

  最后,运动不仅助眠,还能改善心情。运动有“333”原则,就是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心率达每分钟130次。快走、游泳都是适合上班族的运动。

2015-02-26 01:08:27浏览8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金泽主治医师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三医院 三甲
长期脑鸣怎么办
长期脑鸣要明确是心因性脑鸣还是真实脑鸣,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1、 心因性脑鸣 心因性脑鸣是患者的自我感觉,这种声音在夜间或安静集中时会更明显,甚至影响睡眠。多数与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熬夜或休息不好等心理因素有关。临床上治疗心因性脑鸣,常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安非他酮等药物,改善患者症状。此外,还需调节自身情绪,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听歌或运动,如慢跑、打乒乓球等适当释放压力,同时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 2、 真实脑鸣 真实脑鸣多是由颈动脉海绵窦瘘引起,通常与脑动脉硬化和脑循环障碍有关。可以到医院做头颅及颅内血管相关检查,明确是否有脑损伤、脑动脉硬化等问题。如果有异常,需及时治疗。若是脑损伤引起的脑鸣,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营养脑神经药物,如安神补脑液,参芪五味子等,缓解脑鸣症状。若是脑动脉硬化导致,可以服用血管扩张类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盐酸倍他司汀等,改善患者症状。 脑鸣患者应当合理饮食,多喝牛奶,多食用含锌、含铁食物,如牛肉、鱼肉、鸡肝等,还可以适当食用活血类食物,如黑木耳、韭菜等,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管循环,减少脑鸣症状发生。同时减少脂肪摄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怎么办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以通过一般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长期精神紧张不能缓解会造成失眠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长期精神紧张不能放松,会使交感神经一直兴奋,大脑皮层活跃,精神长期都处于高唤醒状态,容易出现心烦、易怒、不安等情绪反应,也会出现心悸、胸痛、头晕、乏力、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躯体症状。 1、一般治疗 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最有效的办法是患者要休息,通过睡眠患者的大脑紧绷的状态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会使大脑处于放松,精力也将更加的旺盛。也可以做一些深呼吸,这样可以使血液中的氧气增多,改善紧张、焦虑情绪。 2、心理治疗 患者一定要注重自身心态的调整,一定要放松心态,闭目养神,听听舒缓的音乐。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心跳会减慢。血压会降低肌肉紧张和皮肤的电位会下降,皮肤电阻值会升高,血管的容积会增加等,这些生理变化,都是机体进入放松状态的表现。也可以通过心理医生的心理教育、倾听患者,支持、鼓励患者等方式向患者传导积极良好的情绪,缓解焦虑。 3、药物治疗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如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可以快速的缓解焦虑。但是,由于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抗焦虑药起效快,所以要避免长期的服用,以免产生依赖性。 建议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