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独处是一种心理需求 好处超出你的想象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是否时常会有一种找不到自己的感觉?忙碌的现代生活赋予了人们很多高难度的技能———社交、决策、应变……却偷走了最简单的一个:独自安静思考的能力。美国《赫芬顿邮报》近日刊登文章,把独处比喻成濒临灭绝的物种,呼吁人们每天再忙也要抽出一些时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现代人缺少独处时间

  环顾我们周围,你会发现有不少人大多时间虽是一个人,但他们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处,不是电话不断,就是玩手机、打游戏……“搜狐网”曾针对“时间都去哪了”的话题做过一项调查,在受访的1万多人中,近七成人总感觉“不知干了什么,时间就过去了”;42%的人虽然对工作生活有安排,但总不能照章执行,几乎没有人专门留出时间独处;即使有,34%的人也会把它留给手机、电视、网络。

  与社交一样,独处也是一种能力,遗憾的是,现代人的这种能力在不断下降。究其原因,首先,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处于群居状态,这意味着你是“集体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完全生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也就失去了独处的可能性。第二,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习惯了抱团取暖的感觉。第三,很多人觉得独处是浪费时间。第四,现代人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和欣赏力都在变弱,这直接影响独处的效果和思考的结果。第五,人们的普遍理解是,独处就是离开人群、脱离社会。其实,孤独与独处在本质上存在不同。孤独是因为内心感受不到来自他人的关爱,缺乏温暖的一种痛苦,是被动接受的情绪;独处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让自己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独处的好处超出想象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独处是一种心理需求,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人每天都会花一定比例的时间来独处,而它带来的好处也会超出你的想象。

  赶走疲惫,提高效率。马不停蹄式的办事和思考方法不但不能提高效率,还可能让自己陷入更加疲惫的状态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妨让自己独处一会儿,什么都不做,反而能帮助你摆脱困扰。

  激发灵感,解决问题。100位科学家通过实践发现,如果能给自己一些独处时间,沉静下来做做深呼吸和冥想,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同时,工作瓶颈期带来的压力和不良情绪也会缓解。

  强健大脑,预防老痴。独处时,如果你喜欢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散步,好处可能加倍。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发现,每周进行3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散步,可以增加大脑记忆中心“海马体”的大小,而“海马体”是老年痴呆症最先摧毁的大脑区域。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也发现,定期留出时间让大脑得到释放,会提高其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解烦恼,缓解焦虑。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克戈尼格尔说,独处时的沉默会让大脑处于一种强化记忆的模式,利于我们内心的反思。当一个人平静下来时,更容易受积极情绪的影响,可以有效分解烦恼,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改善人际关系。很多人与亲人、朋友争吵或打骂完孩子就会后悔。这是我们缺少理性思考,完全被行为控制的结果。而独处可以增加自我意识的控制力,遇到事情能选择性地回应,从而避免不愉快的发生。

  提高创造力。做“白日梦”是不少人独处时喜欢干的事,其实它也是一种有益的自我交流,能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脑。面对压力、挫败或者沉闷单调时,不妨让你的思维天马行空,产生更多的创造力。

  独处是一门学问

  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因此,我们要像学习社交一样学习独处。

  学习专注。学习古人孤星赏月式的独处方式并不现实,反而会加重焦虑感,我们可以用忙碌的方式来替代,但前提是专注地做一件事,比如专心地看本书,或者跳舞、画画,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等。但千万不要用游戏、电视来消耗独处的时间。

  练习独处。如果你已经习惯了和别人在一起,那刚开始练习一个人独处时可能会觉得不舒服。此时你就要探测自己的感觉,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你为什么一直盼望电话铃响,你是否担心自己和某人的关系……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以找点事做,比如整理衣柜、书柜,喝杯茶,以克服独处时的恐惧。

  学会说不。如果你的社交生活正在消耗精力,那么你就有必要进行一些调整,并学会说“不”。

  找到快乐之所。对有的人来说,酒吧、游乐场能获得愉悦,但并非适合独处。你应该找到让自己最放松的地方,比如家里、咖啡厅、公园一角,甚至是厕所内,只要能让你的内心得到平静,都可以将其当成独处的地方。

  每天想三件好事。国外很多理论认为,每天至少应该给自己30分钟的独处时间,但我认为,时间上不必刻意要求,哪怕几分钟就行。另外,每天睡觉前想3件你值得感恩的事,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审视和积极暗示。

2014-11-27 01:48:49浏览2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延清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口腔溃疡吃什么维生素好得快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补充某些维生素有助于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常见的有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等。1、维生素B:包括维生素B1、B2、B6、B12等。维生素B族在维持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身体缺乏维生素B族时,口腔黏膜的修复能力会下降,容易引发口腔溃疡。补充维生素B族可以通过食用富含该类维生素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瘦肉、蛋类、奶制品、豆类等,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复合维生素B片。2、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辅助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有助于加速口腔溃疡的愈合。其可以促进伤口周围的血管生成,为组织修复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橙子、柠檬、草莓、猕猴桃、西兰花等,必要时也可遵医嘱口服维生素C片。3、维生素E:维生素E同样是一种抗氧化剂,能维持细胞完整性,为口腔溃疡组织修复带来更多营养物质和氧气。食物是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如橄榄油、玉米油、榛子、核桃等。若因特殊情况需额外补充维生素E制剂,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剂量,避免过量风险。对于口腔溃疡患者,除了适当补充维生素外,还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淡盐水或漱口水漱口,减少口腔细菌滋生,防止溃疡感染。其次,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溃疡创面,加重疼痛。如果口腔溃疡症状严重、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愈合,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周林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口腔溃疡怎样能治好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通常可以通过保持口腔清洁、饮食调节、局部用药等方法来综合治疗。1、保持口腔清洁:早晚使用软毛牙刷按照巴氏刷牙法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饭后使用清水或漱口水漱口,及时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减少细菌滋生,为口腔溃疡的愈合创造良好的口腔环境。2、饮食调节: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橙子、柠檬、菠菜、西兰花等,为身体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助于促进口腔黏膜的修复,加快口腔溃疡的愈合。减少食用辛辣、过烫、过硬的食物,如辣椒、火锅、坚果等,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口腔溃疡创面,导致疼痛加剧,延缓愈合过程。3、局部用药:可以遵医嘱使用口腔溃疡散、冰硼散等散剂,将药物撒在溃疡表面,能够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促进溃疡愈合。也可使用西瓜霜喷雾剂,喷于患处,能减轻炎症和疼痛,加快恢复。4、全身用药:对于症状较严重、发作频繁的口腔溃疡,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维生素类药物,如复合维生素B片、维生素C片等,有助于维持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为了更好地治疗口腔溃疡,患者要注意保持轻松的心态,避免因溃疡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因为精神压力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口腔溃疡。同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不要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如果口腔溃疡持续时间较长、疼痛剧烈或反复发作,应及时就医,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张延清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口腔溃疡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口腔溃疡的病因多样,既可能是非疾病因素如饮食因素、口腔卫生不良等引起,也可能是疾病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或感染等导致。一、非疾病因素:1、饮食因素:长期偏食、挑食或饮食不均衡,可能导致体内缺乏维生素B族、维生素C、锌、铁等营养物质,从而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能力,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病风险。此外,某些食物(如辛辣、酸性食物)可能直接刺激口腔黏膜,诱发或加重溃疡。2、口腔卫生不良:不正确的刷牙方式或口腔清洁不足,可能导致食物残渣堆积,引发细菌或病毒感染,破坏口腔黏膜的完整性,从而导致溃疡。二、疾病因素:1、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塞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同时可能伴有生殖器溃疡、眼部炎症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2、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由于胃酸反流等原因,可能刺激口腔黏膜,引发溃疡。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减少胃酸分泌。3、感染:某些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直接损伤口腔黏膜,导致溃疡。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能引发疱疹性口炎,表现为口腔内多发小溃疡;链球菌感染也可能导致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治疗感染相关的口腔溃疡需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片或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若溃疡反复发作或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遵医嘱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延误病情。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均衡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和复发。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气血不足贫血是什么引起的
气血不足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可分为非疾病原因和疾病原因。非疾病原因包括饮食因素、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疾病原因包括营养吸收障碍、造血功能障碍以及慢性疾病等。一、非疾病原因:1、饮食因素:长期饮食不均衡,缺乏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的食物,可能导致造血原料不足,进而引发贫血。例如,素食者若不注意补充铁和维生素B12,容易出现贫血。2、生活习惯: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影响身体的代谢和造血功能,导致气血不足。3、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的情绪状态,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造血功能,导致气血不足。二、疾病原因:1、营养吸收障碍: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切除术后、克罗恩病等,可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影响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的吸收。2、 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攻击自身造血干细胞,导致贫血。3、慢性疾病:如结核病、疟疾等,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铁代谢异常,影响红细胞生成。气血不足贫血的原因复杂多样,建议根据具体症状和病史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血常规、血清铁、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检测等,明确病因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补充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的食物。若存在慢性失血或营养吸收障碍,应及时治疗原发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