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来自心灵的疾病需要补营养

  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雨露,人体发育需要蛋白质、糖、脂肪、矿物质维生素五大营养素。我们的心灵也是如此,需要时时刻刻补充营养。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内心被愤怒、嫉妒、贪婪填满,很多人的心灵变得越来越空虚、寂寞、苍白,这些来自心灵的疾病告诉我们,它也需要补营养了。

  小习惯赶跑了“快乐因子”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经历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心灵才会出问题。其实,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一个日积月累直至最终爆发的过程。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心灵健康的大敌。尤其以下一些不经意的生活小习惯,会悄然夺走我们的“快乐因子”,让人陷入坏情绪的恶性循环。

  走路时无精打采。人没精神时走路会无精打采,反之亦然,走路时无精打采会让你情绪更糟。研究发现,当受试者被要求耷拉着肩膀、弓着身子、低垂手臂走路时,他们会比走路昂首挺胸的人经历更多坏情绪,更容易想到不愉快的事。

  缺少真正的交谈。我们每天都很忙,各种网络社交软件闪烁不停,却缺少和别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美国圣迭戈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社交软件丰富了我们的交流方式,但也常常让彼此无法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让我们的心里话更多地积压在心中。

  没有时间独处。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每天围着工作、婚姻和孩子团团转,根本没有独处的时间,也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久而久之,你内心的焦虑和抑郁就会升级。

  频繁拍照。智能手机的普及培养了不少“拍照族”,吃的要拍、旅行要拍,甚至碰破了腿也要拍,这种每时每刻都想“晒”的行为对专注力的影响很大。美国巴斯蒂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与不拍照的游客相比,总爱拍照的游客更难记住他们去过景点的具体情况,无法专注于旅行。

  拖延。重压之下,越来越多的人惹上了“拖延”的毛病,非要等到火烧眉毛才拼命赶工,质量还不高,最终陷入压力、焦虑、赶工的恶性循环,让人身心俱疲。

  太过认真。大城市生活压力也大,这就导致大家都要努力奋斗,谁都不服输,事事较劲。这种要强的态度,也让你的生活中缺少欢乐和笑容。研究显示,笑声是提升情绪、缓解压力最好的法宝。没有笑容的生活,必然会被焦虑、压力、烦躁等负面情绪包围。

  坏情绪消耗心灵的养分

  别小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就是它们在一点点地消耗掉我们心灵的养分,让我们深陷坏情绪的囚牢。如果不及时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将每况愈下,变得越来越易怒、焦躁,甚至出现强迫行为,进而影响正常生活。

  美国“博闻网”刊登一项调查发现,75%的颈椎疼痛、80%的头痛、99%的腹胀以及90%的疲劳都由坏情绪引起,人体的每个脏器都与对应的情绪息息相关。

  因此,心灵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都需要均衡营养。从现在起,我们不妨:审视自身,严防“心理营养不良”。很多人在工作初期都有目标,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周围人的影响,人们的追求早已偏离了最初的梦想。适当地审视自己、让自己沉淀下来,问问自己最需要什么,可以避免心理因为长期得不到呵护而营养不良。

  适度取舍,避免营养过剩。眼界的开阔和信息爆炸式的增长,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渺小,追求更多的知识和更好的生活是应该的,但也要有所取舍,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有限,不要让无限的生活压垮了有限的人生。适度放弃或者下调自己的追求和目标,让自己活得轻松快乐点儿,别让自己的内心和身体一样“营养过剩”了。

  心灵的五大营养素

  假如你达不到上述平衡,已经有坏情绪引火上身,那就从以下几点着手,为心灵补营养吧。

  保持专注力,给心灵补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而专注力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要想做好一件事,专注力必不可少,就像要完成生命活动,必须有蛋白质的参与。专注力可以保证做事时百分百投入,将外界干扰降至最低,感受不到外部的压力,内心的焦虑感也会降低,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此外,专注力也是记忆力的重要保证。

  多运动,摄入足量的心灵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生命能量的来源,而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仅能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还能缓解心理压力、排除抑郁情绪、提升抗压能力。抗压能力相当于内心的“免疫力”,免疫力提升了,内心自然不容易得病。

  寻找快乐,犹如心灵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有机物,也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而快乐就是维持心理平衡必需的物质。我们每天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绪就会进入低谷。要想平衡心理,维持情绪稳定,欢笑必不可少。它能将人的情绪调整到一个比较舒适的状态,不再去想那些不开心的事。同时,还能激发人的灵感,让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拥有更多的创意。

  多交流,是净化心灵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增强消化功能,有助于排出体内的胆固醇和有毒物质。经常和朋友、家人面对面地交流,也能将心中的不快和郁闷一吐而出,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放空自己,心灵不可缺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体内极少,却对部分新陈代谢有决定性作用。放空自己不需要太多时间,不仅仅是坐着发呆,还可以是做某件事时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思绪,比如洗澡时好好享受放松的状态,不再思考其他问题。这种放空更像是生活中的一些留白,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甚至暂时停滞。放空之后再去思考一些问题时,也许就能换一个更好的角度去理解,或者突然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2014-11-24 01:58:14浏览6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鹏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睡觉不枕枕头对颈椎有好处吗
对于部分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弓的人而言,在一定阶段内不枕枕头,或使用特殊的颈椎枕辅助,可能有助于恢复颈椎的自然曲度,有一定好处。然而,对于颈椎生理结构正常的人,长期不枕枕头睡觉,打破颈椎原有的平衡状态,反而会对颈椎造成不良影响。颈椎生理曲度是指颈椎呈现的向前凸的自然弧度,对维持颈椎正常功能和缓冲头部活动带来的压力至关重要。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时,不枕枕头睡觉能使颈椎在睡眠过程中借助头部自身重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伸展,缓解因曲度异常导致的肌肉紧张和关节压力。部分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人,尝试一段时间不枕枕头睡觉后,颈部酸痛感有所减轻。不过,这通常需要专业的医生指导,配合定期的康复评估,若自行长时间操作不当,也可能引发其他问题。然而,对于颈椎生理结构正常的人,不枕枕头睡觉会使颈椎处于不自然的过伸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颈部后方的肌肉和韧带会持续处于紧张拉伸状态,久而久之更易引发肌肉劳损,出现颈部疼痛、僵硬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加速颈椎的退变,出现颈椎间盘突出等病变。一旦发展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可能需要进行保守治疗,遵医嘱使用甲钴胺营养神经、布洛芬缓解疼痛。若病情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还可能需遵医嘱进行手术,如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在考虑是否不枕枕头睡觉前,先通过颈椎X线等检查,明确自身颈椎生理曲度情况。若颈椎生理曲度正常,应选择高度和软硬度合适的枕头,一般枕头高度以自己的一拳高为宜,以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若颈椎生理曲度已出现异常,应在专业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睡眠和康复方案,包括如何进行颈部康复锻炼,避免盲目自行尝试。
黄阳亮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神经型颈椎病是怎么回事
神经型颈椎病,通常指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非疾病因素如不良生活习惯、颈部外伤、年龄因素等,也涉及多种疾病因素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质增生等。一、非疾病因素:1、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或坐姿、睡姿不当,均可能使颈椎长时间处于非生理状态,导致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进而压迫神经根,引发神经型颈椎病。2、颈部外伤:颈椎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如车祸、跌落等,可能导致颈椎骨折、脱位或软组织损伤,进而损伤神经根,诱发神经型颈椎病。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如水分减少、弹性下降等,使颈椎更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神经型颈椎病。二、疾病因素:1、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神经型颈椎病。治疗方法包括牵引、理疗、药物治疗(如布洛芬、甲钴胺)等,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上述治疗方法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骨边缘形成骨赘,压迫神经根,导致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颈复康颗粒)。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因,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颈部健康,对于预防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颈椎病疼痛怎么治疗
颈椎病疼痛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运动锻炼等措施进行治疗,建议根据自身颈椎病的类型和疼痛程度,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科学地选择和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和牵引。热敷时,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颈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传递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按摩可由专业人员操作,通过手法刺激颈部穴位和肌肉,调整颈椎关节位置,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减轻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牵引则是利用器械对颈椎进行牵引拉伸,拉开椎间隙,可减轻椎间盘对周围组织的压力,缓解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达到抗炎、止痛的效果,可减轻颈椎炎症引发的疼痛。肌肉松弛剂如乙哌立松,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脊髓反射,使紧张的肌肉松弛,缓解因颈部肌肉紧张导致的疼痛。3、运动锻炼:患者可进行颈部伸展运动,如缓慢地低头、抬头、左右转头、左右侧屈等,每个动作保持3-5秒,重复10-15次,可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游泳也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在游泳过程中,颈部和全身肌肉都得到锻炼,且水的浮力减轻了身体对颈椎的压力,有助于改善颈椎功能。需注意的是,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力度和温度避免造成损伤。药物治疗需严格按医嘱服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
黄晓东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有哪些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主要包括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及其他症状等。若症状加剧,应及时就医。1、眩晕:这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多在头部转动时发作。机制是由于颈椎退变、增生等原因,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使其管腔狭窄,血流不畅。当头部转动时,椎动脉进一步受到牵拉或扭曲,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尤其是内耳的前庭系统对缺血较为敏感,从而引发眩晕。2、头痛:常与眩晕同时出现,多为单侧头痛,部位以枕部、顶部为主。其发生机制是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部血管痉挛,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刺激血管周围的神经末梢,从而产生头痛症状。此外,颈部肌肉紧张、劳损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头痛。3、视觉障碍:可表现为视力模糊、复视、眼前发黑等。这是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的血液供应,或因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眼部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导致视网膜供血不足,进而出现视觉障碍。4、猝倒:是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特殊的症状,常在站立或行走时突然发生。当头部突然转动或姿势改变时,椎动脉受到急剧牵拉或压迫,使脑部血液供应骤减,导致大脑短暂性缺血,引起肢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患者在倒地后,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椎动脉供血恢复,意识可很快清醒,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定时活动颈部,缓解颈部肌肉疲劳。选择合适的枕头和床垫,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减轻颈椎的压力。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受寒,防止颈部肌肉紧张和血管收缩,加重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