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欠债生活导致7个健康隐患

  俗话说“无债一身轻”,但负债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普遍现象,还房贷、还信用卡、还人情……无论欠了金钱债还是人情债,都让人觉得活得很累。近日,美国“健康”网就刊文指出,欠债生活危害身心。

  负债生活很普遍

  于女士是石家庄人,大学毕业后托关系在北京找了份工作。为了买房,她和丈夫两家借钱凑齐首付,还背下巨额贷款,每月工资的一多半都还银行了。于女士说,平时应酬和花销全靠信用卡透支,一到月初就被催债。据她透露,同事多半都是“负债族”,看着收入稳定,其实都是房奴、卡奴、车奴、孩奴……

  2012年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家庭平均负债6.26万元,其中住房贷款总额远远大于家庭年收入,户主年龄在30岁~40岁之间的家庭负担最重,贷款总额平均为家庭年收入的11倍多。相比而言,国外负债情况更严重。一直信奉“先享受,再赚钱”的美国人,一般六七十岁才能还清债务。美联储发布数据表明,美国80后家庭中83.5%有债务负担。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90%英国人年满21岁时就已负债。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表示,造成国人负债增多主要有四点原因。一是消费观念发生改变,以前国人都是存够钱再买东西,如今开始敢花未来的钱;二是人们和银行的债务关系越来越多,和亲朋的越来越少,银行可以慢慢还贷,不牵扯人情;三是即使超出个人支付能力,买房买车仍是生活“标配”,增加借贷动力;最后是文化问题,国人认为父母有义务为子女出钱,还债压力同样落在老人身上。

  日益畸化的人情债也在慢慢压垮人们。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学新指出,中国是人情社会,孩子上学要托人,老人生病住院要托人,找份工作也要托人。求人的事多了,心里的“债”更重了。于海表示,人情债并不是一次性的,为了维护关系还要反过来为别人开绿灯,投入大量成本和精力,让自己陷入人情泥潭,活得很累。

  欠债损健康

  负债对身心健康不利,可导致以下7个健康隐患。

  升高血压。美国西北大学研究指出,年轻人如负债率较高,健康状况也会较差。身体很多指标,尤其是血压,会因此升高,增加患心脏病中风风险。

  导致焦虑。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研究发现,欠债较多的人承受的压力水平要比普通人高11.7%,容易焦虑不安。

  与抑郁症存在关联。美国罗格斯大学研究发现,51岁以上的人如欠下大量债务,比年轻人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容易悲观失望。

  降低免疫力。对债务的担忧往往让人彻夜难眠,从而降低身体的免疫力。

  不愿就医。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发现,欠债的人生病时不愿看医生,也不肯做体检,主要因为担心费用问题。

  容易产生疼痛感。美联社调查发现,44%承担较高债务压力的人患经常性偏头痛,而欠债水平较低的人中只有15%患头痛。此外,欠债的人还可能出现背痛、消化功能紊乱

  破坏婚姻关系。2012年发表在《家庭关系》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因债务问题发生争执的夫妇更容易离婚。

  负债要正视

  长期生活在欠债环境下,不少人用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方式减压,但并不科学。于海表示,在现代社会背负债务十分正常,应正视它,调节身心健康。

  面对负债要正视。张学新指出,贷款等方式可以看作对未来的预支,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在商业社会更是正常的运作方式。不要当作坏事,放下过重的心理负担。

  把负债作为动力。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调查发现,适度欠债反而让人觉得对人生掌控力更强,更有生活的动力。

  建立家庭财务报表。张学新建议,养成记账的习惯,定期检查自己的收支情况。一般来说,个人负债应控制在个人总资产的30%~40%内。

  应急基金是定心丸。家里应准备至少可应付3个月生活开支的应急基金,以免特殊情况影响家庭正常生活。

  与家人“分享”压力。张学新建议,不要一个人承担债务压力,应学会向朋友、亲人倾诉,把不良情绪发泄出来,抛开还债的烦恼。

  降低欲望是根本。张学新认为,关键在于降低物质欲望,不要攀比。比如贷款买房,要考虑自己的还款能力,如条件不成熟,可理性选择租房。

2014-09-09 01:50:48浏览5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大学生抑郁怎么调节
大学生抑郁可通过饮食调理、调整作息、适当运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调节。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疲劳、失眠、食欲改变、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1、饮食调理 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饮食,可以适当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苹果、香蕉、猕猴桃等,能够为身体补充所需要的营养。 2、调整作息 大学生应合理安排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缓解抑郁情绪。 3、适当运动 适当进行体育运动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如跑步、游泳、羽毛球等。这些运动可以帮助人们在运动中释放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症状。 4、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心理教育干预、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等方法对学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行调节。 5、药物治疗 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盐酸舍曲林片、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如果经过上述治疗后,抑郁症状仍不能缓解,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还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能够有效促进病情的恢复。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大学生找工作焦虑怎么办
如果出现焦虑情绪,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运动锻炼、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缓解。 1、自我调节 如果焦虑的情绪比较轻微,并没有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同时也可以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能够有效改善焦虑的情况。 2、转移注意力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可以通过看电影、逛街、旅游等方式来分散注意力,从而减少对工作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有效缓解焦虑的心情。 3、放松心情 建议患者平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负担,也不要过度焦虑。可以通过看书、泡脚、冥想等方式来放松身心,有利于缓解焦虑的症状。 4、运动锻炼 患者还可以适当参加户外活动,比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排解压力,对于缓解焦虑也有一定的帮助。 5、心理咨询 如果患者的症状比较严重,通过上述方法无法得到改善,则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心理科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饮食方面也要注意清淡,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及高蛋白类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大学生抑郁的最佳治疗方法有哪些
不存在最佳治疗方法的这种说法。大学生抑郁可采取运动疗法、音乐疗法、冥想、认知行为疗法、抗抑郁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缓解。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运动疗法:运动能促使抑郁者分泌快乐激素,缓解抑郁情绪。患者可在校园操场每天慢跑30分钟左右,也可参加篮球、羽毛球等团体运动,每周进行3-4次。 2.音乐疗法:音乐可以舒缓抑郁情绪。患者可选择轻柔的古典音乐,在宿舍或图书馆的安静角落,戴上耳机,闭上双眼聆听,每次40-60分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放松身心。 3.冥想:冥想有助于抑郁者集中精神,减轻负面情绪。在安静的室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保持安静,闭眼专注于呼吸,感受气息进出鼻腔,当杂念出现时不要理会,将注意力拉回呼吸,每次冥想30分钟。 4.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改变对抑郁的不良认知。当产生消极想法时,如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分析这种想法的不合理性,并用积极的自我肯定来替代,比如回忆自己的成功经历,每天进行这样的思维转换练习。 5.抗抑郁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可有效调节抑郁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常见的药物有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等。严格定时定量服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一般以温水送服为佳。 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熬夜和过度劳累。同时,建议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医生保持沟通,寻求支持和理解。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女大学生嗜睡是什么原因
女大学生嗜睡可能是由于过度劳累、睡眠不足、贫血、内分泌失调、脑供血不足等原因引起的。1、过度劳累如果患者在平时学习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可能会导致身体过度劳累,从而出现嗜睡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以通过劳逸结合,适当休息来改善。2、睡眠不足如果患者学习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睡眠不足,从而出现嗜睡的情况,这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患者在平时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3、贫血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减少,并且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状态,可能与铁元素摄入不足、慢性失血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右旋糖酐铁分散片、琥珀酸亚铁片等药物进行治疗。饮食上可以适当进食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猪肝、猪血等。4、内分泌失调如果患者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会导致体内激素分泌紊乱,引起内分泌失调,从而出现嗜睡、乏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四物胶囊、当归养血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游泳、爬山等,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5、脑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主要是由于脑动脉循环障碍导致的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抗血栓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张保华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三甲
造成大学生焦虑心理的诱因
造成大学生焦虑心理的诱因主要包括社交焦虑症、考试焦虑症、就业焦虑症等。 1、社交焦虑症 通常比较内向的学生,在社交活动中接触陌生人之后容易造成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的心理。其原因通常是对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自信而导致的。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临时性的心跳加快,脸红发热,出虚汗,发抖等生理表现,甚至可能会出现临时性回避行为。 2、考试焦虑症 一般会表现在考场上经常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脑子会变得很乱,内心恐慌,通常熟记于心的知识无法应用到考试当中去。更有甚者可能会紧张出汗,敷衍交卷,从而造成考试失败。该种焦虑症可认为是以考试焦虑情绪为中心的一种心理障碍,通常还会伴有睡眠障碍,即短暂失眠,形成的原因通常是心理负担太重造成的。 3、就业焦虑症 近年来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因此各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通常会在首次就业过程中产生一些抑郁和焦虑的情绪,而轻微的焦虑情绪是有一些正面作用的,可使人激发自己的潜能,产生紧迫感。 如果焦虑情绪一路走高,已经出现焦虑症的症状之后,就应及时给予心理干预,防止病情加重。该种焦虑症诱因通常是因为过度的失望而带来的焦虑情绪,而患者如不能很好的自我认识到这一点就易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过激行为,因此应及时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原因,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