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古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形容的就是邻里间关系亲厚,能够相互及时帮助。可近几十年,随着住房商品化、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方式逐步增多,邻里间日渐疏离。串门聊天、一起吃饭、嘘寒问暖……这些以往的场景已难见,取而代之的是“相邻而居不相识”的冷漠,为小事争吵不休。美国《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上最新发表的研究指出,和睦的邻里关系有益心脏,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一群“最熟悉的陌生人”
《孟子·滕文公(上)》说:“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描绘了一幅邻里相亲的美好图景。如今,高楼越建越多,邻居之间物理距离越来越近,而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当防盗门和猫眼隔离了邻居的隐私,也阻断了彼此的问候。
李先生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几次搬家。他告诉记者,小时候住在大杂院,邻里间家庭氛围非常浓厚,亲密无间;七八十年代,住的是单位宿舍,邻里关系是同事和邻居的叠加,家长是同事,孩子是同学和玩伴,经常串门,哪家做了好菜,全楼道的人都会伸筷子尝几口;到了90年代,住进了商品房小区,和邻居见面顶多就是打个招呼,即使你想聊天,也说不到一起。多说两句人家还嫌烦,李先生感慨,“邻居间彼此不认识了”。
对于这种“一道门隔断了邻里情”的现状,很多人都感同身受。《生命时报》曾联合搜狐网健康频道、新浪网健康频道调查发现,超五成的人不知道邻居名字、职业等基本信息;虽有52.32%的人和邻居见面会主动打招呼,但多数仅限于微笑示意,只有三成人遇到事情会互相帮助,与邻居成为朋友的仅占3.31%。
邻里关系好,幸福感强
当邻里疏远成为普遍现象,更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邻里间正面的因素,比如关系和睦,对健康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心脏病风险降一半。从2006年起,美国一项针对5000多名成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的研究表明,好邻居可使心脏病发病几率降低50%。研究者要求参与者给他们所感受到的邻里关系打分。考虑的因素包括:遇到困难,觉得会不会有邻居愿意来帮助他们;是否信任这一地区的大部分人;是否觉得他们亲切友善等。结果表明,邻里和睦得分每增加一分,相关的心脏病发的风险就降低17%。即便是在对社会经济、行为、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加以修正之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
中风几率少。美国密歇根大学一项针对6740名50岁以上人群的研究发现,如果老年人生活在邻里关系好的社区中,他们患中风的风险能降低48%。研究人员分析,邻里间的信任和感情联系远远超过了消极的心理因素对血管的影响,如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影响运动效果。美国“每日健康”网站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街坊四邻会从多个方面影响一个人的运动量和运动效果。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运动习惯与居住地区、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有一定关系,但其中邻里关系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影响因素。邻里和睦相处,能让人爱上运动。此外,与男性相比,女性在锻炼时更容易受到街坊四邻的影响。这是因为女性与邻居的交往更多,对事物的判断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幸福感更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共同研究发现,稳定平和的生活环境,比如社区氛围和谐、与邻居关系相处融洽等,能显著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研究者表示,个人经济收入、就业状况等仅能解释不到10%的生活满意度差异,人际关系,特别是邻里关系等外部因素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而且还会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一个微笑就能拉近关系
“邻里关系淡漠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在心理咨询师宋玉梅看来,由于人们每天都会与无数陌生人擦肩而过,便开始重视个人隐私。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使人足不出户,就能开始交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的建筑格局变了,院子少了,高楼大厦多了,人们逐渐被禁锢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精力也更多地转向了追求物质利益。值得警惕的是,邻里关系的淡漠加重了社会的冷漠,对中老年人的伤害更大,容易加重他们的孤独感,由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在本报此前的调查中发现,62.25%的人渴望改善邻里关系,但超过3成人不知道要和对方说什么,还有3成受访者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沟通平台和机会。对此,夏学銮建议,一是选择年龄相仿的邻里交流,彼此共同话题较多;二是多聊些日常话题,如天气、商场促销活动等;三是谨慎登门拜访,现代人防范心理较强,不太熟悉的情况下,最好别选择送饺子、衣服等方式。宋玉梅则表示,有孩子的家庭可先从孩子身上打破僵局,比如带领和鼓励邻里的孩子们一起玩耍;与邻家主妇一起“团购”、“拼菜”,交流生活经验等,增加相互之间的联系。
主治医师
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 心理科
主治医师
西安脑康心理康复医院 精神心理科
主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精神科 精神康复科
杭州天目山医院精神科 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