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生活并不尽如人意,总有让人挫败甚至想要爆发的瞬间。美国心理学家指出,愤怒只是情绪“冰山”的一角,是被其他情绪(如害怕、怨恨或不安)所引发的。因此,找出引发愤怒的情绪和心理原因,就能很好地管理愤怒。愤怒往往有6种类型,只要找到相应的原因与破解之法,你会发现,管理愤怒不是一个难题。
炸药型
一点就着劝不住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再把衣服扔地上,我就跟你离婚!”也许把你逼到“爆炸”边缘并不容易,但当这一刻来临时,便会地动山摇,让你恨不得把全世界掀个底朝天。
为何会这样:你从小就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应对怒气,最常用的招数就是把它咽下去,直到再也咽不下更多。渐渐地,你的“怒点”便会很低,即使是小事也会一触即发。
后果:暴怒的人很难换位思考,从而可能说出事后难以解释或弥补的话语,甚至做出让你悔恨一生的举动。
如何改变:1.等待怒气消解。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说,研究表明,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控制好这12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此时不妨深呼吸,或者在心中默数10个数,然后你会发现,那团即将爆发的怒火渐渐熄灭了。李君建议,最好的默数不是从1数到10,而要有规律地跳着数,比如1-4-7-10-13……在数数时做点加减法运算,更容易让理性回归大脑。2.掌控自己的情绪。稍稍改变表达感受的措辞,比如轻轻说一句“你的做法让我生气了”,比满口脏话更有效。
偷摸型
背地里搞小动作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哼!不让我看球赛,我就把你的肥皂剧偷偷删掉!”你并不打算压抑内心的愤怒,只是表达方式没那么正大光明而已。
为何会这样:有些人天生谨小慎微,不喜欢与他人正面交锋,但也不愿默默做个受气包,于是就会在背后做手脚。
后果:惹到你的人确实很难受,但你的目的无非是让别人也过不好,而不是努力争取让自己过得舒服些,结果就是“双输”,甚至众叛亲离,因为没人爱跟一个背地里搞小动作的人交往。
如何改变:1.允许自己适当表达愤怒。李建明表示,发脾气本无可厚非,适度表达愤怒有助传递内心诉求,预防不愉快事件再次发生。但要遵守一个信条:可以拿出魄力与人交锋,但要拒绝伤害性行为。2.为自己争取。与其采取故意不交工作报告的方式泄愤,倒不如鼓足勇气告诉老板,你的工作量已经长期超负荷了。这的确不容易,但总好过背上“小人”的坏名声。3.学会控制局面。觉得自己承担太多,不妨着手改变局面。比如独自收拾屋子很吃力,就赶紧动员室友参与进来,而不是一个人发愁。
习惯型
成天一副坏脸色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烦死了!不要总借我的剪刀,自己不能买一个吗?”总为小事发脾气,意味着发火已经是你表达情绪的默认“选项”了。
为何会这样:习惯直截了当地表达不满,或者愤怒情绪会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那么在这些愤怒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你不敢正视或不曾留意的怨恨、遗憾、挫败。也许是因为嫉妒同事升职,也许是感情一直不温不火,也许是生存压力太大了。
后果:总是习惯性地发脾气,家人、朋友、同事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快就会怕了你,甚至避免与你接触,让你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如何改变:1.找到问题的核心。你究竟在为什么事情而苦恼?不妨找个安静的地方,深入发掘内心,你会发现,同事借剪刀、老公乱丢垃圾、室友不收拾屋子之类的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怒。如果无法找到源头,需要咨询心理医生。2.察觉愤怒的迹象。这类人常常说话冲、脸色差却不自知,一不留神就伤害了他人。留意自己的行为和感觉,比如手在不知不觉中攥成了拳头,困兽般不停走来走去,嘴里念念有词。当你能够灵敏地觉察到自己快要生气时的种种迹象时,便可做些努力平息即将到来的怒气。3.想象平和的画面。在被怒火包围之前,试着想象一下:你的呼吸是一片云,你可以看到空气被吸进鼻子又呼出来。做得好的话,每次呼吸都会变得深而平静,愤怒也随之消退。
自虐型
一切错误都怪我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老公出轨完全是因为我做得不好,我是个糟糕的妻子。”你总把错误归咎于自己。
为何会这样:从心理动力学角度看,他们的自尊心可能在心理发展关键期遭受过打击,进而觉得,责怪自己心中更好受些。
后果:长期对自己宣泄愤怒,容易对自己产生失望、不满的感觉,甚至患上抑郁症。
如何改变:1.和自己对话。责怪自己前扪心自问:“谁说我需要为这事负责?”然后再问自己:“你相信这一点吗?”认清真正的责任所在,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挺身而出,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2.找回自信。在纸上写下自己所有的优点,培养自我价值感。如果难以做到,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
嘲讽型
阴阳怪气绕弯子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你迟到了。我整整看了40分钟菜单,全背下来了,很有趣吧。”你皮笑肉不笑,拐弯抹角地表达内心不满。
为何会这样:你觉得直接表达愤怒不太好,所以选择绕弯子。即使对方生气了,那也是他的错,因为你不过是开了个玩笑而已。
后果:嘲弄是被动的攻击性沟通,而非“机智”的幽默。刻薄的言辞和古怪的表情更容易伤人,尤其是亲近的人。
如何改变:马健文说,与其绞尽脑汁地讽刺人,倒不如找到合适的词语,直接表达你的真实想法。比如说“我希望你下次能守时,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这样更能清楚传递信息,远比尖锐的讽刺要好。
隐忍型
满腔怒火锁心中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我很好,真的!”尽管一团怒火在胸中燃烧,但你依然笑脸迎人,不让怒气浮现在脸上。
为何会这样:罗纳德说,一些孩子从小就被教育,无论何时都要温文尔雅,生气会损害名誉、形象等。而幼时遭遇家暴的孩子,可能压根不相信怒气能被控制并理性释放。
后果:他们可能用“自毁”的方式泄愤,比如贪食、过度消费等。愤怒本是能推动问题解决的积极力量,但隐忍不发,做错事的人就一无所知,更谈不上道歉。
如何改变:1.自我质问。问自己:“同事出了错导致我挨批,我可以毫无表示吗?”你的内心或许会回答:“不行!这对我和他都不好!”2.换个角度想问题。张玉娟说,不妨试想,假如朋友受到伤害,他会怎么做?没错,他当然有权表达不满,那自己为何不可以?3.用建设性方式沟通。罗纳德说,压抑愤怒往往给家庭和朋友带来更多伤害,最好的方式是,心平气和地与对方谈谈,并且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副主任医师
成都军大医院 失眠症科
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心理科
副主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临床心理科(本部)
杭州天目山医院精神科 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