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6种类型愤怒的原因及破解之法

  生活并不尽如人意,总有让人挫败甚至想要爆发的瞬间。美国心理学家指出,愤怒只是情绪“冰山”的一角,是被其他情绪(如害怕、怨恨或不安)所引发的。因此,找出引发愤怒的情绪和心理原因,就能很好地管理愤怒。愤怒往往有6种类型,只要找到相应的原因与破解之法,你会发现,管理愤怒不是一个难题。

  炸药型

  一点就着劝不住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再把衣服扔地上,我就跟你离婚!”也许把你逼到“爆炸”边缘并不容易,但当这一刻来临时,便会地动山摇,让你恨不得把全世界掀个底朝天。

  为何会这样:你从小就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应对怒气,最常用的招数就是把它咽下去,直到再也咽不下更多。渐渐地,你的“怒点”便会很低,即使是小事也会一触即发。

  后果:暴怒的人很难换位思考,从而可能说出事后难以解释或弥补的话语,甚至做出让你悔恨一生的举动。

  如何改变:1.等待怒气消解。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说,研究表明,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控制好这12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此时不妨深呼吸,或者在心中默数10个数,然后你会发现,那团即将爆发的怒火渐渐熄灭了。李君建议,最好的默数不是从1数到10,而要有规律地跳着数,比如1-4-7-10-13……在数数时做点加减法运算,更容易让理性回归大脑。2.掌控自己的情绪。稍稍改变表达感受的措辞,比如轻轻说一句“你的做法让我生气了”,比满口脏话更有效。

  偷摸型

  背地里搞小动作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哼!不让我看球赛,我就把你的肥皂剧偷偷删掉!”你并不打算压抑内心的愤怒,只是表达方式没那么正大光明而已。

  为何会这样:有些人天生谨小慎微,不喜欢与他人正面交锋,但也不愿默默做个受气包,于是就会在背后做手脚。

  后果:惹到你的人确实很难受,但你的目的无非是让别人也过不好,而不是努力争取让自己过得舒服些,结果就是“双输”,甚至众叛亲离,因为没人爱跟一个背地里搞小动作的人交往。

  如何改变:1.允许自己适当表达愤怒。李建明表示,发脾气本无可厚非,适度表达愤怒有助传递内心诉求,预防不愉快事件再次发生。但要遵守一个信条:可以拿出魄力与人交锋,但要拒绝伤害性行为。2.为自己争取。与其采取故意不交工作报告的方式泄愤,倒不如鼓足勇气告诉老板,你的工作量已经长期超负荷了。这的确不容易,但总好过背上“小人”的坏名声。3.学会控制局面。觉得自己承担太多,不妨着手改变局面。比如独自收拾屋子很吃力,就赶紧动员室友参与进来,而不是一个人发愁。

  习惯型

  成天一副坏脸色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烦死了!不要总借我的剪刀,自己不能买一个吗?”总为小事发脾气,意味着发火已经是你表达情绪的默认“选项”了。

  为何会这样:习惯直截了当地表达不满,或者愤怒情绪会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那么在这些愤怒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你不敢正视或不曾留意的怨恨、遗憾、挫败。也许是因为嫉妒同事升职,也许是感情一直不温不火,也许是生存压力太大了。

  后果:总是习惯性地发脾气,家人、朋友、同事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快就会怕了你,甚至避免与你接触,让你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如何改变:1.找到问题的核心。你究竟在为什么事情而苦恼?不妨找个安静的地方,深入发掘内心,你会发现,同事借剪刀、老公乱丢垃圾、室友不收拾屋子之类的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怒。如果无法找到源头,需要咨询心理医生。2.察觉愤怒的迹象。这类人常常说话冲、脸色差却不自知,一不留神就伤害了他人。留意自己的行为和感觉,比如手在不知不觉中攥成了拳头,困兽般不停走来走去,嘴里念念有词。当你能够灵敏地觉察到自己快要生气时的种种迹象时,便可做些努力平息即将到来的怒气。3.想象平和的画面。在被怒火包围之前,试着想象一下:你的呼吸是一片云,你可以看到空气被吸进鼻子又呼出来。做得好的话,每次呼吸都会变得深而平静,愤怒也随之消退。

  自虐型

  一切错误都怪我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老公出轨完全是因为我做得不好,我是个糟糕的妻子。”你总把错误归咎于自己。

  为何会这样:从心理动力学角度看,他们的自尊心可能在心理发展关键期遭受过打击,进而觉得,责怪自己心中更好受些。

  后果:长期对自己宣泄愤怒,容易对自己产生失望、不满的感觉,甚至患上抑郁症

  如何改变:1.和自己对话。责怪自己前扪心自问:“谁说我需要为这事负责?”然后再问自己:“你相信这一点吗?”认清真正的责任所在,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挺身而出,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2.找回自信。在纸上写下自己所有的优点,培养自我价值感。如果难以做到,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

  嘲讽型

  阴阳怪气绕弯子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你迟到了。我整整看了40分钟菜单,全背下来了,很有趣吧。”你皮笑肉不笑,拐弯抹角地表达内心不满。

  为何会这样:你觉得直接表达愤怒不太好,所以选择绕弯子。即使对方生气了,那也是他的错,因为你不过是开了个玩笑而已。

  后果:嘲弄是被动的攻击性沟通,而非“机智”的幽默。刻薄的言辞和古怪的表情更容易伤人,尤其是亲近的人。

  如何改变:马健文说,与其绞尽脑汁地讽刺人,倒不如找到合适的词语,直接表达你的真实想法。比如说“我希望你下次能守时,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这样更能清楚传递信息,远比尖锐的讽刺要好。

  隐忍型

  满腔怒火锁心中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我很好,真的!”尽管一团怒火在胸中燃烧,但你依然笑脸迎人,不让怒气浮现在脸上。

  为何会这样:罗纳德说,一些孩子从小就被教育,无论何时都要温文尔雅,生气会损害名誉、形象等。而幼时遭遇家暴的孩子,可能压根不相信怒气能被控制并理性释放。

  后果:他们可能用“自毁”的方式泄愤,比如贪食、过度消费等。愤怒本是能推动问题解决的积极力量,但隐忍不发,做错事的人就一无所知,更谈不上道歉。

  如何改变:1.自我质问。问自己:“同事出了错导致我挨批,我可以毫无表示吗?”你的内心或许会回答:“不行!这对我和他都不好!”2.换个角度想问题。张玉娟说,不妨试想,假如朋友受到伤害,他会怎么做?没错,他当然有权表达不满,那自己为何不可以?3.用建设性方式沟通。罗纳德说,压抑愤怒往往给家庭和朋友带来更多伤害,最好的方式是,心平气和地与对方谈谈,并且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2014-08-18 01:18:08浏览4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谢春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经常性口臭难闻是怎么回事
经常性口臭难闻可能由非疾病因素如不良饮食习惯,以及疾病因素如龋齿、牙周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如果存在经常性口臭难闻的情况,不要忽视,应先从改善生活习惯和口腔卫生做起。一、非疾病因素:经常食用大蒜、洋葱等气味强烈的食物,这些食物中的刺激性成分会残留在口腔和消化道内,通过呼吸散发出来,导致口臭。此外,长期饮酒、吸烟也会使口腔内环境改变,产生异味。应尽量减少食用此类食物,戒烟限酒,进食后可通过刷牙、漱口或嚼口香糖等方式减轻异味。二、疾病因素:1、龋齿:牙齿表面的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中的糖分,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形成龋洞,食物残渣易嵌塞在龋洞内,被细菌分解发酵,产生难闻气味,导致口臭。治疗时需去除龋坏组织,用补牙材料进行填充,恢复牙齿的外形和功能,以消除口臭根源。2、牙周炎:牙菌斑中的细菌侵犯牙周组织,引发炎症,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牙槽骨吸收,形成牙周袋,袋内会有炎性分泌物和食物残渣,产生硫化氢等臭味物质,造成口臭。需要进行系统的牙周治疗,包括洁治、刮治等,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控制炎症,必要时可能需进行牙周手术。3、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在胃内大量繁殖,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氨具有特殊的臭味,可通过口腔散发出来,引起口臭。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的四联疗法进行治疗,如服用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等药物,按疗程服用以根除幽门螺杆菌,缓解口臭。若口臭问题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进行口腔检查、胃肠功能检查等,以明确病因,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李慧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经常感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经常感冒可能是由于免疫力低下、环境因素等非疾病因素造成的,也可能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因素有关。如果经常感冒且症状持续不减,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一、非疾病因素:1、免疫力低下:免疫力低下是经常感冒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可能是由先天免疫缺陷、长期劳累、营养不良或缺乏锻炼导致的。当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抵抗病毒和细菌的侵袭时,个体就更容易频繁感染。2、环境因素:天气变化和环境污染也是导致经常感冒的非疾病因素。天气突变,如突然降温或湿度变化,容易使身体受凉,从而引发感冒。此外,长期暴露在污染严重、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也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二、疾病因素:1、贫血: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能导致身体内的缺血缺氧,使蛋白质含量降低,从而容易形成感冒。特别是缺铁性贫血,会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增加感冒的风险。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这种炎症可能导致体质较差,呼吸道较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从而引发感冒。针对经常感冒的问题,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并注重锻炼的持续性。另外,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牛肉、鱼肉、蔬菜和水果等;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不良饮食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注重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以及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刘尚勤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慢粒性白血病是什么病,能治愈吗
慢粒性白血病指的是慢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疾病早期及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存在治愈可能,反之,则不能治愈。慢性髓系白血病属于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涉及髓系。该病病程发展缓慢,脾脏多肿大。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低热、体重减轻等症状。其发病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电离辐射、化学物质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在治疗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靶向治疗等。其中,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是慢性髓系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如伊马替尼、尼罗替尼、达沙替尼等药物,可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和繁殖,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造血干细胞移植则是目前唯一有希望治愈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方法,但需要找到合适的供体,并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且,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治愈率并非百分之百,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体质、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治疗时机等。如果病情发现比较早,正处于慢性期,及时进行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治疗或分子靶向治疗,可能会获得痊愈。但如果发现较晚,病情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则治愈难度会大大增加。针对慢性髓系白血病,建议患者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精神压力过大,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郑永江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白细胞高会得白血病吗
白细胞高不一定会得白血病,多数白细胞升高由非白血病因素导致,比如感染、应激反应、非血液系统疾病等。而白血病患者白细胞升高的同时,还常伴有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及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比例增加等情况。白细胞升高在多数情况下是由非白血病因素引起的。例如,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当人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时,免疫系统会作出反应,调集更多的白细胞到感染部位进行防御,从而导致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暂时升高。这种升高是机体对抗感染的正常反应,与白血病无关。此外,剧烈运动、情绪波动等应激反应以及某些非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失血、外伤、手术等也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这些情况下,白细胞升高通常是暂时的,且不会伴随白血病的其他特征性表现。而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异常增生,并可能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数量通常会升高,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释放到外周血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升高往往伴随着其他异常,如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减少,以及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因此,在白细胞升高的病例中,白血病只是众多可能原因中的一个,且需通过进一步的医学检查才能确诊。针对白细胞高的情况,建议不要过度恐慌,白细胞升高在多数情况下是由非白血病因素引起的。其次,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医学检查,以确定白细胞升高的原因。还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随访,以确保身体健康。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