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挑食也是一种心理疾病

  小孩挑食很常见,但如果一直持续到成年就会发展为心理疾病,并且可能严重危害到健康、社交和婚姻。

  挑食只是小孩子的毛病吗?有的大人也有严重的挑食问题,他们知道营养均衡的饮食才有利于健康,也知道自己偏好的饮食可能高油高脂,并且没有任何宗教或者医学原因,就是只吃一两样食物。他们拒绝食物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食物的种类,如不吃蔬菜水果;也有可能不喜欢某种特定的颜色,如讨厌红色的食物;或者不能接受某种性状的食物,如糊状。这种严重的挑食其实是一种心理病,术语叫选择性饮食障碍(Selective Eating Disorder)。如果想要全面摄入足够的营养元素,必须得从“心”入手。

  Case1 .只吃方便面的少女

  英国18岁的少女雷德曼就是一位选择性饮食障碍症患者。她只吃方便面,不吃任何蔬菜和水果。为了“存活”下去,偶尔会吃少量的土豆和鸡肉。就连方便面,她也只吃一个特定品牌的鸡汤口味方便面。为了满足她独特的口味,她的母亲几乎每次购物都会给她买上十来袋这种方便面,其他方便面中可能有蔬菜,但让她无法接受。

  雷德曼从5岁开始就因为看哥哥吃方便面而爱上了这种食物,而真正为它“痴狂”却是在8岁的一次食物中毒后。食物中毒让她对蔬菜和水果产生了恐惧心理,每一次尝试吃蔬菜和水果,她都惊慌、冒汗和恶心。从此以后,这种方便面几乎是她唯一的营养来源。一年中,她会吃下5公里长的面条。

  严重的挑食让雷德曼营养不良,她的身体健康状况和80岁的老太太差不多,曾经让医生误以为她患了白血病

  Case2 .口味如孩童的老翁

  美国63岁的老大爷克劳斯也是一位“资深”选择性饮食障碍症患者。他描述自己所喜欢的饮食仍然是“一个四岁小孩梦寐以求的饮食”。他热爱花生酱、脆饼、奶酪三明治、巧克力牛奶,而其他的食物对他来说如“一盘令人作呕的东西”。因为挑食的行为,他无法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甚至失去了两次婚姻,许多社交场合也没法参加,但是他仍然“执迷不悟”。

  不喜欢的食物对克劳斯这样的患者来说并不仅仅是“味道不好”,而是被他划入了危险食物的范畴,不用尝,只要闻一闻那些食物就足够让他说“不”。而“安全的食物”则往往是选择性饮食障碍症患者小时候就喜欢的食物,这些食物通常都是高油高脂的巧克力糖果或者油炸食物,长期单一的摄入对健康非常不利,更别说是对克劳斯这样的老人了。

  严重挑食从何而来?

  到底是什么让选择性饮食障碍症患者在牺牲了健康、社交和幸福后,仍然执意吃有限的几种食物呢?

  ●早年的不愉快经历 美国杜克大学饮食失调中心的研究人员解释,这些患者普遍都在早年患过与饮食有关的疾病,例如食物中毒、胃病、胃酸反流等等。他们将病痛与一些食物联系在一起,因此从内心深处恐惧尝试自己不熟悉的食物,只局限于吃自己从小喜爱的食物。

  ●其他心理疾病 除了早年不愉快的饮食经历,一些其他的心理疾病也有可能导致选择性饮食障碍。例如患有强迫症自闭症的儿童常常也患有选择性饮食障碍症,并且可能一直持续到成年。这类人都偏好热量高的食物,如坚果或者面食。这种饮食习惯很有可能让他们患上糖尿病或其他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另外,有焦虑症的人也容易患选择性饮食障碍症,不论是对食物本身的担忧和害怕还是对体重上升的恐惧,都有可能让人严重挑食。

  挑食,还能不能好了?

  如果挑食已经危害到选择性饮食障碍症患者的健康,甚至还要靠导管来喂食,那他们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不过,对于刚刚有些偏食苗头的儿童(选择性饮食障碍多从儿童时期开始),可以尝试在家调整他们的饮食行为模式,以免发展成真正的疾病。

  ●第1步 记录 在不尝试改变的情况下,记录他们平时的饮食习惯以及他们对食物的认知。

  ●第2步 奖励 让他们给出一个自己愿意尝试的新食物名单,这些食物可能跟他们偏好的食物相差不大或者只是烹调方法不同,但他们只要愿意尝试就好。当他们成功吃下这些新食物后,奖励他们礼物。

  ●第3步 放松 让他们在“可怕”的食物面前放松自己。可以将这些食物编进一个故事中,主角可以是他们喜欢的人物(现实人物或者虚构的人物都可以),情节要让他们能够感到放松。然后在他们吃这些食物之前,给他们讲这个故事,帮助他们放松地尝试新食物。

  ●第4步 回顾 认真观察他们的反应,看什么样的故事能够起到最好的放松效果,然后做出调整,慢慢让他们尝试越来越多的新食物。

63
2014-08-07 00:16:38浏览7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焦虑症状出现如何迅速缓解
焦虑症状出现时会给人带来不适,通常可以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渐进性肌肉松弛法、接触自然、营造舒适空间等方法帮助缓解。1、深呼吸: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使腹部膨胀,然后再缓缓地呼气,重复几次。深呼吸能调节呼吸频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让身体从应激状态恢复到平静状态,缓解焦虑带来的紧张感。2、转移注意力:可以尝试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影、阅读书籍等。将注意力从引发焦虑的事情上转移开,能让大脑从紧张的状态中暂时解脱出来,使情绪得到放松。3、渐进性肌肉松弛法:从脚部开始,先紧绷脚部肌肉几秒钟,然后突然放松,感受肌肉的紧张与松弛的差异,接着依次对小腿、大腿、臀部、腹部、胸部、手臂、肩膀、颈部和面部的肌肉进行同样的操作。这种方法能帮助身体放松,减轻肌肉紧张,进而缓解焦虑情绪。4、接触自然:如果条件允许,到户外公园、花园等地方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自然景色。自然环境能让人感到平静和舒适,降低焦虑水平,其宁静的氛围和丰富的视觉刺激可以舒缓紧张的神经。5、营造舒适空间:待在自己觉得舒适、温馨的房间里,调暗灯光,播放轻柔的音乐,或者使用香薰等。舒适的环境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帮助放松身心,减轻焦虑症状。当焦虑症状出现时,要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状态,不要忽视或压抑焦虑。平时也可以通过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等方式来增强心理韧性,预防焦虑症状的频繁出现。如果焦虑症状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焦虑引起的肠易激综合征吃什么中成药
焦虑引起的肠易激综合征可服用逍遥丸、解郁安神颗粒、四磨汤口服液等中成药来进行治疗。焦虑情绪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诱因之一,患者常伴随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1、逍遥丸:逍遥丸是一种具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作用的中成药。其主要成分包括柴胡、当归、白芍等,能够缓解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状。对于焦虑引起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逍遥丸可通过调节情志,改善肠道功能,从而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2、解郁安神颗粒:解郁安神颗粒主要用于治疗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其成分包括柴胡、大枣、石菖蒲等,具有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功效。该药物能够缓解患者因焦虑导致的失眠、多梦、心悸等症状,进而改善肠道功能,减轻肠易激综合征的消化道症状。3、四磨汤口服液:四磨汤口服液由木香、枳壳、乌药、槟榔等中药组成,具有顺气降逆、消积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肝郁气滞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尤其是那些伴有大便干结、腹痛腹胀等症状的患者。四磨汤口服液能够调节肠道平滑肌的收缩,改善肠道功能,从而缓解患者的消化道症状。针对焦虑引起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注重心理调适。患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冥想、瑜伽等方式来缓解焦虑情绪,从而减轻肠道症状。同时,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可能刺激肠道的食物如辣条、麻辣火锅等,也是缓解症状的重要措施。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焦虑症躯体化障碍有哪些症状
焦虑症躯体化障碍是指焦虑情绪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其症状主要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1、神经系统症状:常表现为头晕、头痛,疼痛程度和性质不一,可为胀痛、刺痛或隐痛等,可能会在紧张或焦虑情绪加重时发作或加剧。还会有失眠症状,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等,导致睡眠质量严重下降。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像蚁走感、烧灼感等,仿佛有东西在皮肤上爬行或皮肤有发热感,但实际并无外部刺激。2、心血管系统症状:可能出现心慌、心悸,自觉心跳加快、不规律或有强烈的心慌感,在安静状态下也可能明显感觉到心跳异常,有时会伴有胸闷、胸痛,胸部有压迫感或紧缩感,疼痛可呈放射性,向左肩、左臂等部位扩散。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血压波动,紧张焦虑时血压可能升高,伴有头晕、头胀等不适。3、消化系统症状:常见食欲减退,对食物缺乏兴趣和欲望,进食量明显减少,即使面对平时喜欢的食物也没有胃口。还会有恶心、呕吐感,尤其是在情绪紧张时,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可能会频繁出现干呕或呕吐。此外,可能出现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肠道功能紊乱症状,肠道蠕动加快或减慢,导致大便性状和频率改变。焦虑症躯体化障碍的症状多样且复杂,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心理评估。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和改善躯体症状。同时,尝试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也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怎样才能走出焦虑、抑郁的困境
要走出焦虑、抑郁的困境,可从心理调节、社交互动以及药物辅助等方面着手。1、心理调节:学习情绪管理技巧,通过深呼吸、冥想、正念练习等方式,专注当下,缓解焦虑情绪。当感到焦虑、抑郁情绪袭来时,做几次深呼吸,用腹部呼吸,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再缓缓呼气,重复多次,能帮助放松身体,平静思绪。积极的自我暗示也很重要,每天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些正面肯定,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重塑自信,增强心理韧性。2、社交互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保持密切联系,分享生活点滴。社交支持能提供情感慰藉,当遇到困难或情绪低落时,与他人交流可获得不同视角和建议,缓解内心压力。参加兴趣小组、志愿者活动等,结识志同道合的人,拓展社交圈子,丰富生活内容,增强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改善焦虑、抑郁状态。3、药物辅助:若焦虑、抑郁症状严重,经医生评估后,可能需药物治疗。例如舍曲林,其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增加大脑中5-羟色胺的浓度,调节神经递质平衡,改善情绪状态,减轻焦虑、抑郁症状。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建议患者正视焦虑、抑郁情绪,不要逃避,及时采取行动应对。在自我调节过程中,要有耐心,改变不会一蹴而就,持续坚持才能看到效果。严格按医嘱使用药物,定期复诊,向医生反馈治疗效果和身体反应,以便调整治疗方案。若进行心理治疗,积极配合治疗师,认真完成布置的任务。保持积极心态,相信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帮助能够走出困境。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