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3个心理学定律帮你得到“想要的”

  为了梦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漂在大城市,即使没钱、没房、没户口,也挡不住他们的一腔热血。然而拼搏过后,有人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迷茫,有人由于承受不了奋斗的压力而退缩。前不久,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转发了一篇题为《你想要的,总会在合适的时候到来》的文章,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同时也用一个简单的心理学道理——只要坚持、坚信就会有所收获,给了他们拼搏的信心。

  文章讲述了一个女孩独自在北京打拼的故事:她热爱电视,为了这个梦想,从一所普通大学考上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读研期间,她努力进入一线电视媒体实习,虽然实习期很艰辛,工作和未来都不确定,但她依然坚持。最终,她不仅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还拿到了北京户口,成为别人眼中的“幸运儿”。

  然而,不是所有年轻人都像她这么“好运”,很多人在经历了痛苦的奋斗后,最终选择离开。一项包含三万份简历筛选和七千人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工作的人中,76.2%的人会有离开一线城市的念头。《数字商业时代》杂志的调查也显示,55.3%的受访者表示在一线城市工作几年之后,将会选择离开。大多数人逃离大都市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大、买不起房、没有户口、子女上学难。的确,对于没房、没户口的人来说,现实太残酷,奋斗很艰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测评部主任肖震宇指出,他们很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消极面对生活,无力战胜困境,而且依赖别人的帮助,从而一蹶不振,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肖震宇说,尽管大家都很难,但不少人因为坚持和努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不是幸运,也不是偶然,其中暗含三大心理学定律。一是坚定定律:坚信某件事会实现,并且坚定地做下去,这件事最终会成为事实。这种心理超越了自信,是一种坚强的信念。二是期望定律:对某件事怀着非常强烈的期望时,这件事就真的会实现。肖震宇补充说,这两大定律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自证预言”,意指人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自己的“预言”或期待成为现实。三是累积定律:很多年轻人都梦想做一番大事业,其实天下并没有什么大事可做,一件件小事累积起来就成了大事,任何大成就都是累积的结果。

  由此来看,幸运并不真的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天上掉馅饼的事也不是天方夜谭,它可能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只是有人接不住而已。“与其被动地等着好运来临,不如主动出击、做好准备、敢于争取。”肖震宇说,要想成为“幸运儿”,首先要确定正确、实际的目标,并学会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三五年就能实现的小目标。比如你想留在北京,而房价又很贵,就应该先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收入,而不是抱怨、焦虑。其次要有充足的动力。肖震宇讲了一个例子:美国有个学生物的大学生,想考医学研究生,同时又很迷恋社交网络。于是,他把自己的照片合成医生的形象,放在电脑屏幕上,每天打开电脑都会看见,并告诫自己:“你要成为一名外科医生”,最终取得成功。再次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不要蛮干,多向别人学习。最后,在肖震宇看来,勇气、乐观、热情、韧性同样重要,这是属于内心的动力。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同样的压力下,具备这些优势性格的人更能接近目标。因此,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自己想要的东西才会触手可及。

63
2014-07-28 01:01:59浏览56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金泽主治医师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三医院 三甲
长期脑鸣怎么办
长期脑鸣要明确是心因性脑鸣还是真实脑鸣,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1、 心因性脑鸣 心因性脑鸣是患者的自我感觉,这种声音在夜间或安静集中时会更明显,甚至影响睡眠。多数与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熬夜或休息不好等心理因素有关。临床上治疗心因性脑鸣,常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安非他酮等药物,改善患者症状。此外,还需调节自身情绪,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听歌或运动,如慢跑、打乒乓球等适当释放压力,同时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 2、 真实脑鸣 真实脑鸣多是由颈动脉海绵窦瘘引起,通常与脑动脉硬化和脑循环障碍有关。可以到医院做头颅及颅内血管相关检查,明确是否有脑损伤、脑动脉硬化等问题。如果有异常,需及时治疗。若是脑损伤引起的脑鸣,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营养脑神经药物,如安神补脑液,参芪五味子等,缓解脑鸣症状。若是脑动脉硬化导致,可以服用血管扩张类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盐酸倍他司汀等,改善患者症状。 脑鸣患者应当合理饮食,多喝牛奶,多食用含锌、含铁食物,如牛肉、鱼肉、鸡肝等,还可以适当食用活血类食物,如黑木耳、韭菜等,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管循环,减少脑鸣症状发生。同时减少脂肪摄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怎么办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以通过一般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长期精神紧张不能缓解会造成失眠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长期精神紧张不能放松,会使交感神经一直兴奋,大脑皮层活跃,精神长期都处于高唤醒状态,容易出现心烦、易怒、不安等情绪反应,也会出现心悸、胸痛、头晕、乏力、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躯体症状。 1、一般治疗 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最有效的办法是患者要休息,通过睡眠患者的大脑紧绷的状态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会使大脑处于放松,精力也将更加的旺盛。也可以做一些深呼吸,这样可以使血液中的氧气增多,改善紧张、焦虑情绪。 2、心理治疗 患者一定要注重自身心态的调整,一定要放松心态,闭目养神,听听舒缓的音乐。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心跳会减慢。血压会降低肌肉紧张和皮肤的电位会下降,皮肤电阻值会升高,血管的容积会增加等,这些生理变化,都是机体进入放松状态的表现。也可以通过心理医生的心理教育、倾听患者,支持、鼓励患者等方式向患者传导积极良好的情绪,缓解焦虑。 3、药物治疗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如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可以快速的缓解焦虑。但是,由于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抗焦虑药起效快,所以要避免长期的服用,以免产生依赖性。 建议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