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情感抉择 总让我左右为难

  曹老师,你好!

  我是一个离异的30岁女人,离婚后的几年,天空一片灰暗,自己独自带着5岁的孩子生活。原本以为再也不会遇到爱情,直到他的出现。

  偶然的相识,他醉意朦胧地向我倾诉,告诉我他的工作,他的生活,他家庭的不幸福。他说,两年前自己就在离婚的边缘徘徊。面对名存实亡的婚姻,他很苦恼和无助,只是出于一种责任,苦苦支撑到现在。 一段时间接触下来,我们从互相理解到坠入爱河,这是从道德上来说不允许的,但是我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眼前这个成熟稳重内心却很苦的男人,他的一切都强烈吸引着我,我无法自拔地陷入这段不被世人看好的婚外恋里。起初,我只想就这样默默地爱他,永远做他背后的那个女人,他的离婚与否我都不介意。

情感抉择 总让我左右为难

  我们的感情在一天天升温,到了离不开彼此的地步,他决定同他妻子离婚。可是世俗的眼光,世人的舆论和家庭的反对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太傻,爱上一个离婚并带着小孩的女人(他没有小孩)。面对现实的压力,他很困惑,担心以后和孩子相处不好,担心孩子会让我们以后的生活出现摩擦,他对我的孩子心存芥蒂。我理解,他对孩子不能坦然面对,我也能理解。毕竟我们都只是凡夫俗子,无法超越现实。但是,我的内心也很苦,因为我无法对孩子置之不理。(孩子爸在坐牢,无法带小孩)在他与小孩之间,我必须舍弃一方,我权衡不了谁才是我重要的人。

  我不想把孩子强加到他的身上,因为他毕竟不是孩子的父亲,对孩子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但是,如果我不放弃孩子我们可能会是昙花一现。但是我的感情也全部透支到他的身上,离开他我真的做不到。

  我在这份感情里泥足深陷,我困惑极了。他与孩子之间,我究竟该选择谁?

  本期主持人:曹浩【曹浩专栏

  曹浩,心理专家,擅长婚恋、情感。【我要向专家提问

  你好,读你的故事会让我们有一种共情,面对幼小的孩子,面对凌乱的家,两个人的责任要一个人担。再婚,努力过,需要时间,需要勇气,自己这关要过,孩子那关也要过,而愿意接受孩子的人又那样的少!再婚,敢想吗?这是很多单身母亲的心声。从心理学角度看:再婚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女性本身都是有好处的,孩子的性心理发展以及与男性角色交往的经验都能够从家庭中得到,其次对于单身母亲的情绪、情感、欲求以及内心需要也会有一个良性互动的平台。

  一个有过婚姻有过孩子的女子,本身散发出来的自身修养,宽容心性,豁达大度以及更多的母性意识,会对男性有一种天然的杀伤力,所以那个男人敢和你在一起。如果说你永远活在爱情中也就罢了,但是爱到深处,婚姻必然成为内心现实。结婚更多的是为了生活,而不是为了爱情,所以那些世俗阻力,以及前夫的孩子,会让你们左右为难。

  男人的内心其实很胆怯,一般说来,男人轻易不愿意离婚,因为他知道他一反抗会失去更多。他吐露的是他的心声,你倾诉的是你的苦衷,没对错,毕竟你们站的角度不同。有孩子的女人会挤占两个人的大部分时间;有更多的经济负担,男子心理不平衡;家庭成员的关系会很复杂,不好处理;有孩子的女子可能在再婚的过程中不愿意再要孩子等等。他会想很多,男人就是这样,如果没有坚实的感情基础或者物质诱惑,谁又不现实世俗呢?

  一个女子如果确信自己所爱的男人会永远,她宁肯放弃原则,那么当你面对现实困境无招无法的时候,其实表明你对你们之间的未来还不是那么笃定。你的故事里有一种强烈的不甘心,你问我你该如何选择?其实更多时候,选择难还不如说是放弃难,因为人心都是贪婪的。

  你不需要在那个男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挣扎与痛苦,修炼自己内在的自信和懂得男人的需要是关键,保持自己的独立能力,凭借自己的能力来改变现状,你需要和他认真的谈论关于孩子的问题,态度最好坚决点,看看他的反应。如果那个男人对你的痛苦无能为力,那说明他也无法处理好自己的内心状态,在谈及对待孩子问题分歧的时候,你需要让那个男人感觉到他对你好,劝你,服从你,你就会快乐。

  现在关键是你要调整好心态,初婚靠感情,再婚靠理智,着急和焦虑或许没有用,你不需要把那个男人想得过于完美,过于完美的男人他就不会有挣扎了。也不要对第二次婚姻抱有过高的心理期待,再婚寻求的是踏实感,其他的都不是很重要。从长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男子真正接受了你的孩子,那么对孩子的心理、人格、情绪的成长非常有帮助。不然的话,会让孩子在成长道路上有很大的创伤,到那时候,你会更痛苦。祝你幸福!

  心理问答》栏目:即帮助网友解决诸如心理情感、亲子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并实现专家与网友的直接互动。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心理问答专区http://xl.39.net/xlFAQ/ 

2014-06-07 01:09:37浏览7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狐臭手术第三天开始痒了
狐臭手术第三天开始痒了可能是伤口愈合、伤口感染、过敏反应、湿疹、毛囊炎等原因引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针对性地治疗。1、伤口愈合上述症状可能是因为伤口在愈合的过程中,新的神经和血管长入,从而导致伤口出现瘙痒的症状,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患者应避免用手抓挠伤口,以免导致伤口感染。2、伤口感染如果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没有做好伤口的护理工作,可能会导致细菌或者病毒侵入,从而引起伤口感染,导致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碘伏、75%酒精等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胶囊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3、过敏反应如果患者属于过敏体质,在接触过敏原后,可能会引起局部皮肤过敏反应,出现瘙痒、红肿等不适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等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外用炉甘石洗剂等药物缓解瘙痒症状。4、湿疹如果患者在术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可能会诱发湿疹,从而出现局部瘙痒、丘疹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涂抹炉甘石洗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用手抓挠。5、毛囊炎如果患者在术后不注意局部清洁卫生,可能会导致细菌感染,从而诱发毛囊炎,出现局部瘙痒、红色丘疹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涂抹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除此之外,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患处清洁卫生,勤洗澡,勤换洗衣物,穿宽松纯棉舒适的衣物,避免吃辛辣刺激和油腻的食物,如辣椒、炸鸡等,以免加重病情。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王丽娟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腋窝出汗有味一定是狐臭吗
腋窝出汗有味不一定就是狐臭,虽然狐臭的典型症状是腋窝多汗且伴有特殊气味,但还有其他多种因素也会导致腋窝出汗有味,需要仔细辨别。日常生活习惯会影响腋窝气味。若不注意个人卫生,长时间不洗澡、不更换衣物,腋窝处的汗液就会大量堆积,为细菌滋生提供温床,细菌分解汗液中的有机物质,从而产生异味。此外,饮食也有影响,大量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大蒜、洋葱等,这些食物中的某些成分会随汗液排出,使腋窝散发出特殊气味。运动后大量出汗,若没有及时清洁,也会出现短暂的腋窝异味,不过这种异味通常在清洁后可很快消除。此外,一些疾病也会引发腋窝出汗有味。例如多汗症,患者的汗腺分泌功能失调,会出现局部或全身多汗,腋窝是常见部位之一。大量出汗时,若护理不当,就容易产生异味。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代谢加快,产热增多,出汗量也会大幅增加,可能导致腋窝异味。另外,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出现酮症酸中毒,呼出的气体和汗液会带有烂苹果味,也可能被误认为是狐臭。因此,腋窝出汗有味不一定就是狐臭。若发现腋窝出汗有味,先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保持腋窝清洁干燥。若异味仍存在,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患有多汗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若是疾病因素导致,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对于轻微狐臭,可使用止汗剂、除臭剂缓解症状,严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腋臭清除术。
刘厚君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11个除狐臭简单的方法
狐臭一般指腋臭,一般没有11个除腋臭简单方法的说法,除腋臭可通过勤换洗衣、使用止汗剂、注射肉毒毒素、激光治疗、微创手术等方式。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严重时及时就医。1、勤换洗衣:可通过经常更换衣物,及时去除体表分泌的汗液及被细菌分解后产生异味的物质,减少异味来源,保持身体清洁,从而减轻腋臭气味。2、使用止汗剂:如氯化铝溶液、乌洛托品溶液等。可通过收敛作用,减少汗腺分泌汗液,降低皮肤表面湿度,创造不利于细菌滋生的环境,进而减轻腋臭。氯化铝溶液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塞汗腺导管开口;乌洛托品溶液分解后产生甲醛,可使蛋白质变性,抑制汗腺分泌。3、注射肉毒毒素:肉毒毒素可阻断神经与汗腺间的神经冲动,使汗腺分泌减少,从而达到减轻腋臭的目的。一般注射后能维持数月效果,需遵医嘱定期注射。4、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的光热效应,作用于大汗腺,使大汗腺受损、萎缩,减少汗液分泌,达到治疗腋臭的效果。同时,激光还能破坏毛囊,减少毛发滋生,也有助于减少细菌滋生的场所。5、微创手术:如腋臭微创清除术,通过清除腋下部分大汗腺组织,从根源上减少汗液分泌,以达到彻底去除腋臭的效果。需注意的是,注射肉毒毒素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术后避免剧烈运动和按摩注射部位。另外,激光治疗后皮肤可能会有短暂红肿,要注意防晒,避免皮肤沾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同时,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腋下清洁,穿透气吸汗的衣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