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心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人际心理

人际6堂课 再不上就晚了

举报/反馈
2014-04-11 00:42:16生命时报

  心理学家发现,拥有3~5个挚友的人,比没有朋友的人寿命长15%。不论与朋友、爱人还是子女、父母,只要你拥有的关系是健康的,就能获得幸福人生。近日,美国《读者文摘》杂志总结出获得完美关系不得不上的6堂课。本文也邀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测评部主任肖震宇、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君进行解读,教你如何维系好友情、亲情和爱情。

  第一课

  性情相投更长久

  许多人遇到伤心事无处倾诉,只能自己扛。有研究表明,这种“孤家寡人”的生活会导致抗压能力下降,抑郁风险增加等。

  朋友难交,自然让人孤独,哪怕身处喧闹的人群也没有归属感。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变革导致人们的差异日渐增大,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几个能诉说心里话的好朋友。宋代文学家陈亮在《与吕伯恭正字书》中说:“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而许多科学研究也表明,志同道合者才能成为真正的知心好友。英国伦敦格雷欣学院心理学家格伦·威尔逊指出,朋友或夫妻之间的价值观、性格特征、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甚至年龄越相似,这份友情或爱情就越健康、长久。你会因为想的事、说的话都与他们相近,经常有触动心灵的感觉。这种稳固的感受“共享”会让你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要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妨从兴趣入手,比如跟有爱心的人参加公益活动、跟喜欢音乐的人组建乐队、跟心理学爱好者共同参与心灵工作坊等。

  第二课

  交友质比量重要

  现代人常有这样的疑问:手机里存着几百个号码,但真能称为朋友的有几个?《生命时报》联合搜狐网健康频道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八成人有“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的感觉。

  科学家用数据证实了这一现象:英国社会学家杰拉尔德·莫伦霍斯特发现,平均每隔7年,人们就会失去半数亲密朋友。英国和芬兰一项最新研究也发现,当人们到新环境后,就会远离原来的朋友。

  缺乏友情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美国杨百翰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隆斯泰德进行过一项长达7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低水平的社会互动对人们身体的伤害等于每天吸15支烟。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家谢尔登·科恩发现,社交广泛者更不易感冒。美国社会学家罗文解释说,朋友能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帮我们排忧解难,避免产生过激的思想或行为。美国犹他大学心理学家贝特·乌奇诺则指出,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诚然,科技进步推动了人际交流,但想交到知心朋友,仍需付出更多精力。不妨定期请密友来家中小聚,喝茶、品酒,说说近况,来维护友情。

  第三课

  接纳一切好与坏

  美国有首歌唱道:“今天嫁给这个男人,明天就开始改变他的生活方式。”这首歌讽刺了这样一种心态:总是试图改变别人。

  美国婚姻家庭心理学专家保罗·科尔曼说,许多人总是坚信自己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是正确的,并喜欢纠正别人。比如妻子不喜欢参与朋友聚会,就要求丈夫也不许跟哥们偶尔吃饭聊天,甚至在家庭聚会中提前离场,毫不顾忌对方的面子;再如儿子说不想考大学,家长就如临大敌,天天“轰炸式”说教孩子,甚至辞职看着孩子学习。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对方很容易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心生怨恨,反抗地更强烈。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要试着求同存异,学会适应对方。”科尔曼说。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芬克尔建议,更好的做法是,接纳让你不愉快的事情,同时向内看,问问自己为何如此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这样做能让心态好转。

  第四课

  控制欲望不能有

  1月18日,西班牙《国家报》报道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大部分人控制欲强烈,希望一切都能按自己的意愿发展,表现为“试图控制别人的思想”。这样的人往往很难幸福。

  有西方心理学家分析说,旺盛的控制欲是自卑的表现。这些人总担心别人小看自己的能力,而别人小看自己的可能性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控制欲望会破坏很多原本亲密的关系,包括亲子、夫妻、朋友等。因此,想说服一个人并不容易,就算成功了,也会面临失去一个好友的危险。美国塔夫斯大学儿童心理学家大卫·艾尔金德针对亲子关系指出,许多家长把自己当成孩子的代理人,喜欢控制孩子的生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奇科分校的格卫兹教授研究发现,从这样的家庭走出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也很少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更有甚者,成年后可能亲子反目。

  其实,世上事大多无对错之分,没有必要非得争个你死我活。亲子间也一样,孩子要走的路,就让他去走。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不要干涉。不妨采用我国大思想家老子“无为而治”的原则,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分歧。

  第五课

  良性争吵促感情

  “结婚5年到如今已平淡如水,我俩都没了初恋时那种恨不相见的感情。”相信不少夫妻都有这样的感觉。尽管不太吵架,但两人却陌如路人。

  美国波特兰大学心理学家威尔·米克指出,浪漫的爱情大约只能持续一年半左右。随后,双方就会发现对方有种种不合自己心意之处。美国丹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马克曼说,大家普遍认为不吵架就是好夫妻,其实这并不科学。他研究发现,完美的伴侣会相互吐苦水甚至吵架,只是他们从不过分指责对方,更不会因为一点小事产生偏见,而会勇于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适当的争吵是感情的催化剂,而永无分歧的感情是很难长久的。

  记住,早晨出门上班前4分钟及下班回家后4分钟不要发生矛盾,否则容易激化。吵架千万不要否定对方的价值或用对比的口吻,比如“你能干什么”或“我以前的男朋友比你强多了”。另外,交朋友也要学会走中庸之道,但不可无原则妥协。

  第六课

  得失之患该放下

  有人给朋友送了件礼物,事后就一直琢磨:“他啥时候能还我人情呢?”还有人给晚归的男友煮了一碗面,看着他吃完倒头就睡,心里就不平衡起来:“等了他一宿,却连声‘谢谢’都没有!”不论感情还是物质,每段关系里都少不了付出和回报。

  每个付出了的人都希望马上获得回报。但事实上,我们很少能保证及时得到报答。若非要纠结于此,那么人生就会陷入这类蝇头小利中,很难幸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元理论”或许能给我们启示。他认为,完美的爱情需要亲密(心灵的沟通)、激情(身体的吸引)与承诺(关系的稳固)。所以,恋爱需要彼此投入,不管以后是否走到一起,既然这一刻彼此心里有对方,就要好好的。

  不仅是爱情,其他关系也一样。正所谓“有舍才有得”,人生得失就像手中握的沙子,只有以不计较的心态摊开手掌,才能留下更多。更何况,有时候我们付出的并非对方需要的,回报与否也是对方的事情。因此,不必对眼前的小利耿耿于怀,不妨把心放宽。要相信,真挚的付出一定会收获真正的幸福。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