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如何组织“地震灾区心理救援”

如何组织“地震灾区心理救援”


  重大灾难发生后,灾区人民的生命、社会关系和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可能会在较大范围的人群中形成心理恐慌,部分受灾群众出现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包括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情绪失控和行为问题,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理,有可能进一步形成慢性心理应激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即PTSD),不仅影响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而且将阻碍救灾、减灾、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亲历现场悲惨的场面、过度劳累和后勤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会影响现场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因此,世界各国均非常重视灾区的心理救援工作,近年来,我国心理卫生界在这一重要领域也积累了许多实际经验。本文就如何组织和实施灾区心理救援提出一些初步建议。

  一、灾区心理救援的组织

  首先,灾区现场指挥中心必须充分认识现场心理救援的重要意义,把心理救援列入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整体规划中。在所有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都应把心理救援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合理的设计、必要的演练和准备。

  第二,组织心理救援工作队,及时奔赴现场。心理救援专业人员及时、有效的现场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受灾群众度过心理难关,缓解心理危机,而且能够和其他现场救援人员一起,降低受灾群众心理恐慌的程度,减少谣言的传播,为现场救灾人员提供心理帮助,从而保障整体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体现政府和社会对灾区群众的人文关怀。

  第三,充分发挥各类现场救援人员的作用。在灾区,任何直接接触受灾群众的人员,包括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各级政府救灾人员,医务人员,社区领导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等的行动、语言都会对受灾群众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术,所有现场救助人员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救援。因此,在救援人员进入现场之前,甚至在救援的途中,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心理救援培训。

  二、现场心理救援

  现场心理救援工作是在紧急状况下进行的,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尽快稳定受灾群众的心理,减少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及其对救灾工作的影响,为灾后心理健康的尽快恢复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降低受灾群众的恐惧心理。由于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和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受灾群众通常会恐惧心理。个体的心理恐惧会导致情绪失控和非理智行为的产生,灾区谣言的传播则会推动群体心理恐惧的发展。因此,除了积极的救援外,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如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布告等),迅速发布有关灾情的权威信息,以阻止相关谣言的传播,降低受灾群众心理恐慌的程度,稳定受灾群众的心理。

  2. 消除受灾群众的孤独感。大规模的灾难(如地震),导致很多受灾群众孤单地滞留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境况下,他们与亲人失去了联系,与外界失去了接触,其社会支持系统遭到彻底的破坏。救援人员要利用与受灾群众直接接触的机会,向他们传达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和支持,使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唯一的受灾者,鼓励他们和所有受灾者一起克服和战胜困难。

  3. 给受灾群众以希望。心理学家认为,希望是人类所有情绪中最重要的一个。在灾区,人们常常会感到希望非常渺茫,因而产生严重的无助感和绝望情绪。对于这种情况,引导受灾群众看到希望,能够坚定他们战胜威胁的信念,形成乐观的态度和发展对自己命运的控制感,以积极的心态等待进一步的救援。

  4. 鼓励受灾群体相互支持。“同是天涯沦落人”,受灾群众在语言、文化习俗和受灾程度上的共同性,使他们不仅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而且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从而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支持,增强共度难关的信心。救援人员特别是社区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将熟识、受灾程度相似的受灾群众组织在一起,对他们给予适当的个别和集体指导,是现场心理救援的有效措施之一。

  5. 建立现场心理救援所。对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情绪和行为失控的受灾群众,应创造条件,将他们转移到现场心理救援所或类似的机构,给予相应的专业处理,进行集体和个别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时可以使用镇静药物,使他们度过心理难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出现严重急性心理应激的受灾群众转移到后方,接受强化干预和治疗。

  三、灾后心理康复

  群体性的公共危机事件对受灾群众的心理打击不仅是广泛的,而且是深远的。躯体健康状况的永久性损害,失去亲人和社会关系,基本生活条件的破坏,艰难的灾后重建,都将对受灾群众造成持久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对儿童、青少年、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社会弱势人群尤其如此。灾后心理康复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预防和治疗受灾群众的心理障碍,而且在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受灾群众的心理成长。建议的基本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灾后尽快建立或重建灾区的精神卫生服务系统,为受灾群众提供包括心理危机干预在内的基本精神卫生服务,对经济上存在困难的严重心理障碍患者,要建立适当的社会救助机制。

  第二,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灾区的各级学校,包括大中小学,要尽快制定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体系,为受灾学生提供服务;在社区层面上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对居民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及时发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并转诊到专业机构接受治疗。

  第三,针对受灾群众的常见心理问题,如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的识别和处理,组织对基层医务人员(不仅仅是精神卫生服务人员)的强化培训,使这类疾病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实习编辑:贺凤丽)

63
2008-05-17 07:24:00浏览6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