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处理孩子负面情绪时你是谁?

  传统中对负面情绪的处理往往有两个方法:一是压抑,二是发泄。压抑所产生的自己伤害自己的现象时常可见,发泄则是将“点”的战争扩展到“面”的战争,甚至对别人产生情绪性的攻击伤害,两种方法都不太恰当。当孩子对父母表示出这种负面情绪时,父母们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于是在困惑中,父母们就凭直觉、凭经验扮演了一些自己都尚不清楚的角色,如指挥者、说教者……下面请大家看看自己最容易成为“谁”。

  指挥者

  扮演指挥者角色的父母喜欢完全控制所有的事情,并且企图去扭转一切负面情绪。面对哭泣的孩子,会自然地警告他们:“不准哭,不准再哭了!再哭就……”

  面对挫折、悲伤的孩子,这类型的父母常使用命令、指挥和威胁等方法,以保持其优势地位。父母们最常说的话是:

  “我警告过你很多次了,不准再玩游戏!”

  “如果你再被老师批评,我就把你赶出去!”

  “不许玩水了,不然我把水闸关掉!”

  说教者

  说教者是一个“应该主义者”,时常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意思。最常见的话语有:

  “你是大哥,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和弟弟争得面红耳赤。”

  “你是哥哥,应该让着妹妹。”

  “你不应该这样,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万能者

  这种父母会表现出一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态度,很喜欢替别人解决问题。喜欢向孩子炫耀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而采取的沟通方式通常是说教、忠告、教训。他们的目的是要子女认为他们是很优秀的。例如:

  “看嘛!我说得没错吧!”

  “用用你的大脑,好好地想一想吧!”

  “想当年,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就……”

  审判者

  这些父母常常不经审判就宣告孩子有罪,其目的是想证明自己永远是对的,而错的永远是孩子。最常听到的话是:

  “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一定是你不努力。”

  “不要再说了,照我说的去做就不会错。”

  “一定是你先动手打人的。”

  批评者

  就像审判者、说教者、万能者一样,扮演这种角色的父母最喜欢以苛刻的标准来挑剔子女的行为,并且用嘲笑、讽刺、诽谤或开玩笑的方式来压抑孩子的欲望。例如:

  “你以为你长大了吗?翅膀硬了,想飞啊!”

  “你以为你是谁啊?麦克杰克逊?”

  心理分析者

  如同一位心理学家般地发觉、分析、诊断孩子的种种问题,然后将问题的原因推在孩子身上。例如:

  “问题在于你对自己缺乏信心……”

  “我想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

  “我觉得你又在胡思乱想了。”

  安慰者

  这类型的父母会以轻松的方式处理孩子的情绪,以避免自己卷入其中,如轻拍孩子的背、草率地安抚等;而在困难重重时,却伪装成一切都没有问题,这就是父母对孩子忧虑、焦急情绪的回应。例如:

  “放心啦!不会有事的。”

  “这算什么事啊,看你难过的!”

  “这是上天给你的考验,加油吧!”

  以上7种传统的父母角色,会在亲子互动中,反复地指出问题的来源都是孩子造成的,因此不但无法疏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压力。

  这样的方式非但不能在父母与孩子间建立起开放式、鼓励性及建设性的正向沟通,反而会扼杀孩子表达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这种错误的沟通模式,严重地剥夺了孩子学习做决定、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机会。

  那么亲子间良好的沟通方式是什么呢?

  最重要的是“倾听”。父母要在对孩子发表意见和看法之前,先听明白孩子话里的意思。然后才可能采取措施帮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

2014-03-08 00:55:56浏览10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祁娜
精选
祁娜主治医师精神心理科
北部战区总医院
去咨询
焦虑症、抑郁症、社交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抽动障碍、厌食症,睡眠障碍,儿童青少年学习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包括学校适应障碍)等各类情绪行为问题等心理障碍与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擅长家庭心理治疗、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及心理保健及与家庭养育相关的心理行为干预。以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的诊断治疗为主要工作研究的方向。在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障碍的诊疗及心理咨询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儿童多动症行为管理及父母相关培训、儿童社交技能及执行功能训练,青少年家庭治疗,儿童早期教育与智力发育的咨询,对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行为进行初步诊断和干预方案制定。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年龄范围为0-18岁。
刘立伟
精选
刘立伟主治医师精神心理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焦作医疗区)
去咨询
1,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心梗,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肺心病,心律失常,房颤,室上速,心脏神经官能症。2,精神心里疾病: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癔症 分离转换型障碍 鬼附体(邪病),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反应,适应障碍,躯体化障碍,难治性胃病,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以及心理咨询。
李庆丽
精选
李庆丽主任医师精神心理科
鞍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去咨询
擅长精神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等
查看更多心理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金泽主治医师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三医院 三甲
长期脑鸣怎么办
长期脑鸣要明确是心因性脑鸣还是真实脑鸣,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1、 心因性脑鸣 心因性脑鸣是患者的自我感觉,这种声音在夜间或安静集中时会更明显,甚至影响睡眠。多数与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熬夜或休息不好等心理因素有关。临床上治疗心因性脑鸣,常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安非他酮等药物,改善患者症状。此外,还需调节自身情绪,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听歌或运动,如慢跑、打乒乓球等适当释放压力,同时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 2、 真实脑鸣 真实脑鸣多是由颈动脉海绵窦瘘引起,通常与脑动脉硬化和脑循环障碍有关。可以到医院做头颅及颅内血管相关检查,明确是否有脑损伤、脑动脉硬化等问题。如果有异常,需及时治疗。若是脑损伤引起的脑鸣,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营养脑神经药物,如安神补脑液,参芪五味子等,缓解脑鸣症状。若是脑动脉硬化导致,可以服用血管扩张类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盐酸倍他司汀等,改善患者症状。 脑鸣患者应当合理饮食,多喝牛奶,多食用含锌、含铁食物,如牛肉、鱼肉、鸡肝等,还可以适当食用活血类食物,如黑木耳、韭菜等,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管循环,减少脑鸣症状发生。同时减少脂肪摄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怎么办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以通过一般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长期精神紧张不能缓解会造成失眠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长期精神紧张不能放松,会使交感神经一直兴奋,大脑皮层活跃,精神长期都处于高唤醒状态,容易出现心烦、易怒、不安等情绪反应,也会出现心悸、胸痛、头晕、乏力、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躯体症状。 1、一般治疗 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最有效的办法是患者要休息,通过睡眠患者的大脑紧绷的状态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会使大脑处于放松,精力也将更加的旺盛。也可以做一些深呼吸,这样可以使血液中的氧气增多,改善紧张、焦虑情绪。 2、心理治疗 患者一定要注重自身心态的调整,一定要放松心态,闭目养神,听听舒缓的音乐。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心跳会减慢。血压会降低肌肉紧张和皮肤的电位会下降,皮肤电阻值会升高,血管的容积会增加等,这些生理变化,都是机体进入放松状态的表现。也可以通过心理医生的心理教育、倾听患者,支持、鼓励患者等方式向患者传导积极良好的情绪,缓解焦虑。 3、药物治疗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如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可以快速的缓解焦虑。但是,由于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抗焦虑药起效快,所以要避免长期的服用,以免产生依赖性。 建议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