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购物减压不成反加压?自测你是否患上“购物强迫症”

  “强迫购物”更多时候被称为“购物强迫症”,这种病症多见于女性,达到5%-10%,更多见于20-30岁的女性。如果说购物是为了缓解压力,但购物过后反而心情更加低落,就能够怀疑患上了“购物强迫症”。日本健康百科网站给了一套测试题,让你自测是不是患上了“购物强迫症”。

  对购买了的物品毫无兴趣

  日本昭和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大坪天平讲师解释称:强迫购物症状的特征表现为几个方面:每周都会兴起好几次购物的冲动,如果不买的话心理上始终会不爽;一旦买了东西,情绪就会格外高涨,产生一种自己就像女王一样的快感;而回到家以后,面对着自己买的东西又会感叹“我为什么要买这种东西”;同时,对自己买来的东西实际上毫无兴趣,买来之后就会放置不理。“这些都是明显的购物强迫症的症状。”大坪医生表示。

购物减压不成反加压?自测你是否患上“购物强迫症”

  患上购物强迫症的女性占大多数,这是为了消除压力所付出的代价。但重点问题在于,如果这样反复的话,心情不但不会变好,反而可能越来越糟,产生自责的念头,进而可能恶化成为抑郁症

  “一旦这样的心理状态合并抑郁症以后,精神会进一步产生不安定的状态,甚至可能有自杀的危险。从其他的角度来说,可能会刷信用卡过度导致破产,或者出现偷盗、抢劫违法行为。”

  购物强迫症也该治,自测可判断

  一旦发现自己有或轻或重的购物强迫症,早点进行治理爱哦是最好的。“如果肯定自己有这方面的心理疾病,应当及时到医院精神科就诊并获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如果只是处于怀疑阶段,不妨做一个自测来进行判断。”

  自测是不是患上“购物强迫症”

  沉迷于购物无法自拔(如想要再次体验过去的某次购物体验,制定下次购物计划,为了购物所花的钱而不择手段等);

  为了进一步获得快感和兴奋感,购买的东西越来越高价;

  进行压制自己购物的欲望、减少花在购物上的金额、不购物等努力,但从未成功;

  作为一种逃避问题的手段或作为缓解糟糕心情(如没精打采、罪恶感、不安、抑郁等)而购物;

  当因某种原因没能成功购物时,一定会找个其他的理由将这次没买的东西补买了,而这种情况常常出现;

  为隐藏自己沉迷购物的状况,向家人、医生及其他人撒谎;

  为获得购物的钱,进行非法行为如诈骗、盗窃、贪污、卖淫等;

  因沉迷于购物导致失去人际关系、工作、学业等或导致处于危险边缘;

  为挽救因购物强迫症所导致的令人绝望的经济状态,不惜向他人借钱。

  (如果以上选项存在5项及以上者,则可确诊患上“购物强迫症”)

  在治疗方面,使用“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进行治疗比较有效。“用药后可改善7-8成症状,而治疗需要花3-6个月时间,彻底性治疗非常重要。”大坪医生表示。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对购物以外的事情保持一定的兴趣,充实地生活才能有效预防购物强迫症的发生。同时,“扩大自己的视野”也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2013-11-06 00:22:36浏览9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跖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足疣即跖疣,是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其病因包含非疾病因素如皮肤屏障受损、生活环境不良等,以及疾病因素如自身免疫缺陷、糖尿病等。一、非疾病因素:1、皮肤屏障受损:足部日常承受较大压力,频繁摩擦,像长时间行走、不合脚鞋子的挤压,容易使足底皮肤角质层增厚、出现微小破损,破坏皮肤的天然屏障。此时,HPV病毒便能趁虚而入,侵入表皮细胞,引发跖疣。一2、生活环境不良:长期处于潮湿、闷热环境,如在南方的梅雨季节,足部皮肤易浸渍发白,角质层含水量增加、韧性降低,抵御外界病菌能力变差。而且这种环境适宜HPV等微生物滋生繁衍。日常要注意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勤换鞋袜,让足部处于干爽状态。二、疾病因素:1、自身免疫缺陷: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遭受严重破坏,机体无法正常识别和清除入侵的HPV病毒。病毒在足底皮肤细胞内肆意复制、增殖,导致跖疣频繁发作且疣体生长迅速、数目增多,治疗难度加大。针对此类因免疫问题引发的跖疣,可再医生指导下采用激光治疗,利用高能激光束瞬间气化疣体,以达到去除疣体的目的。2、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血液黏稠度增加,足部血液循环不畅,末梢神经受损,皮肤营养供应不足,变得脆弱,屏障功能减弱。同时,高血糖环境利于病菌滋生,HPV感染风险大增。治疗上,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如盐酸二甲双胍,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再遵医嘱使用水杨酸软膏等药物,促使疣体脱落。对于跖疣的防治,建议平时注重足部护理,穿舒适透气鞋子,避免外伤;高危人群定期体检筛查,早发现潜在健康问题;一旦发现跖疣,切勿自行抠挖、修剪,应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采取治疗措施,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跖疣是怎么染上的
跖疣是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多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其可能是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自体传播等染上的。1、直接接触传播:当皮肤直接接触到感染者的疣体部位时,病毒就可能侵入健康皮肤。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等公共场所,若地面残留有感染者脱落的带有病毒的疣体碎屑,足底皮肤与之接触,病毒便可突破皮肤屏障,引发跖疣。此外,与感染者共用拖鞋、脚盆等个人物品,也容易让病毒直接传播,增加患病几率。2、间接接触传播:一些公共物品,如酒店的地毯、公用的按摩床布等,若被携带病毒的人使用过,后续使用者又光着脚接触,病毒就可能沾染到其足底,继而诱发跖疣。还有在足疗店,若足疗器具消毒不彻底,上一位顾客携带的病毒残留其上,下一位顾客使用时就有感染风险。3、自身接种传播:当身体某部位已经出现疣,如手部的寻常疣,在日常生活中,若不经意间用手搔抓足部,手上的病毒就可能被带到足底,造成足部感染。另外,若足部已有一个小的跖疣,在走路过程中,疣体受到挤压、摩擦,导致疣体破裂,里面的病毒向周围扩散,进而在足底其他部位引发新的跖疣,使病情逐渐加重。为预防跖疣,建议尽量不在公共场合赤脚行走,自备拖鞋;去公共场所后,及时清洗双脚,更换鞋袜。家中个人物品如拖鞋、脚盆等要专人专用,定期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浸泡。若发现足部有可疑增生物,应及时就医,确诊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水杨酸软膏、氟尿嘧啶软膏等药物治疗,也可采用冷冻、激光等物理治疗方法。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点状掌跖角化病和跖疣的区别
点状掌跖角化病和跖疣是两种不同的足部皮肤病症,二者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1、发病原因:点状掌跖角化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基因突变引发,通常家族中有多人患病,遗传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导致皮肤角蛋白异常,引起掌跖部位皮肤出现病变。而跖疣则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多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如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地赤足行走,病毒从皮肤微小破损处侵入,引发足底皮肤良性增生病变。2、临床表现:点状掌跖角化病主要出现在手掌、足底,为绿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的角化性丘疹,质地坚硬,呈淡黄色,数目不等,可散在分布或群集,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患者行走时可有压痛感。而跖疣好发于足底受压部位,初起为细小发亮的丘疹,渐增至黄豆大小或更大,表面粗糙,界限清楚,因受压常形成淡黄色或褐黄色胼胝样斑块,去除角质层后可见疏松的角质软芯,周围绕以稍高的角质环,常有疼痛感。3、治疗方法:点状掌跖角化病科遵医嘱局部外用水杨酸软膏、尿素软膏等,软化角质,改善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口服维A酸类药物如异维A酸软胶囊,但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定期监测不良反应。而跖疣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冷冻、激光、电灼等物理治疗,直接去除疣体;也可遵医嘱外用咪喹莫特乳膏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若足部皮肤出现异常,切勿自行盲目用药或处理,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遵医嘱规范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咪喹莫特去疣效果好吗
咪喹莫特在去除疣体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建议患者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咪喹莫特主要用于治疗外生殖器和肛周尖锐湿疣,其并非直接对疣体发挥杀伤作用,而是刺激局部皮肤的免疫细胞,使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等,从而增强机体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与清除能力,逐渐促使疣体脱落。遵医嘱按照规范疗程使用咪喹莫特,大部分患者的疣体可逐渐缩小,持续用药一段时间后,疣体可完全消失,且复发率相对较低。这种通过调动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病毒感染的方式,使得治疗不仅针对当前的疣体,还对潜在的病毒感染有一定抑制作用,有助于降低疾病复发风险。咪喹莫特使用较为方便,可由患者自行遵医嘱外用涂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对治疗效果也有积极影响。与一些需要在医院进行的治疗手段相比,如激光、冷冻等治疗,患者无需频繁前往医院,减少了时间成本。而且,相较于手术治疗可能带来的疼痛、出血以及术后伤口感染等风险,咪喹莫特外用一般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常见的如局部皮肤轻度红斑、瘙痒等,多数患者能够耐受,这也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若考虑使用咪喹莫特去疣,建议患者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通过医生的专业检查,确定疣体的性质及是否适合使用该药物。若符合用药指征,务必严格遵循医嘱用药。涂抹药物前,需洗净双手及疣体部位,保持皮肤干燥。用药后,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若出现严重的红肿、破溃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