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初一抽动症男生的心理治疗

  案例:开开,初一上学期,因为嘴角、肩膀、眼睛抽动来寻求心理咨询。他妈妈很着急,她说孩子生气、紧张和放松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张嘴巴、抖肩膀,挤了眉弄眼,很吓人。这种现象已经一年多啦,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也很努力,最近有些叛逆,不愿意写作业,和爸爸相处不来。希望我能帮帮孩子,她带孩子已经在针灸,但效果不大。

  分析及咨询方法:

  了解了开开的成长史,发现孩子从小生活在高压下,爸爸动辄打骂,要求很高;妈妈是全职太太,追求完美,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外公外婆也很宠爱孩子。爸妈感情尚好,自从有了孩子,两个人都是因为孩子而斗嘴。开开虽然上初一,但心智年龄小,性格温和,表面上不发脾气,但暗地里会独自发火砸东西。

  任何孩子都离不开父母的支持、鼓励与爱,尤其是男孩子,父亲要在孩子3岁后花时间陪伴孩子,给孩子靠山,默默地支持与鼓励孩子,相信孩子;母亲要慢慢退居二线,提升父亲的家庭地位,放孩子自由,给孩子充分的独立自主空间,帮助孩子承担责任,学会担当。

  父母要学会管理情绪,提高情商,帮助孩子学会识别情绪,管理情绪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情绪无所谓好坏,只要正确处理即可。压制孩子的情绪,打压孩子积极性,会让孩子憋屈,时间久了,情绪淤积体内,会通过身体表现出来,抽动、失眠、肥胖等都可能出现。

  针对开开的抽动,我用了大概10次来处理。第一个疗程(6次)是专门针对开开,用人本主义接纳他,鼓励他;用合理情绪疗法帮他人情哪些情绪是由不合理的观念造成的,如何矫正观念;用完形疗法帮他处理抽动所隐含的负面情绪;用绘画疗法协助他宣泄情绪。最后4次是家庭治疗,请父母理解孩子,改善亲子关系。

  目前亲子关系良好,孩子学习、生活正规化,抽动现象几乎没有。还剩下2次,因为时间关系,一直没做。祝福他们。

  请父母少用脑,多用心爱孩子。

2013-09-24 13:54:14浏览5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查看更多心理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运动型抽动症怎么回事,怎么办
运动型抽动症一般是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可能是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神经递质异常等原因导致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1、遗传因素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患有该疾病,可能会增加子女患病的概率。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服用氟哌啶醇片、盐酸舍曲林片等药物进行治疗。2、心理因素如果患者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过大的状态下,可能会导致大脑神经兴奋,从而引起上述疾病。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户外散步,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3、环境因素如果患者长期接触铅、汞等重金属物质,或者经常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也可能会诱发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建议患者需要及时脱离有害环境,同时还需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4、药物因素如果患者长期服用中枢神经兴奋剂类药物,如利他林、右旋苯丙胺等,可能会导致大脑神经兴奋,从而引起上述疾病。建议患者及时停止服用该类药物,以免加重病情。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5、神经递质异常如果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出现异常,也可能会导致神经异常兴奋,从而引起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培酮片、奥氮平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脑深部电刺激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患者的饮食健康,可以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少吃辛辣油腻食物,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正常心理发育,对于不适症状严重的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吴泽霖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抽动症需要治疗吗
小儿抽动症一般是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如果病情比较轻微,并没有伴随其他不适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如果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症状,则需要及时就医进行针对性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多发性运动性抽动和至少一种发声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障碍。如果孩子的症状较轻,只是偶尔出现轻微的抽动动作,如眨眼、耸鼻等,发声性抽动较少或不明显。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因为抽动症状而感到困扰或不适。这种情况可能暂时不需要治疗,因为有些孩子的抽动症状可能是暂时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症状可能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如陪伴孩子进行亲子活动、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等。但如果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症状较为明显,比如频繁出现不自主的抽动动作,如眨眼、耸鼻、歪嘴、摇头、耸肩等,还可能伴有发声性抽动,如清嗓子、咳嗽、吼叫、秽语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在孩子紧张、疲劳、压力大等情况下加重。此时通常需要进行治疗。治疗可能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和教育干预等。常用的药物有阿立哌唑和硫必利等,能够减少超过60%的抽动,但需遵医嘱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多注意观察患儿的身体变化情况,同时还要做好护理工作,避免让患儿受到外界刺激。另外,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若期间出现明显不适,还需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儿童抽动症能治好吗
儿童抽动症是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在积极治疗干预下,多数患儿症状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但彻底根治有一定难度。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同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秽语。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有关。这种多因素交织的发病机制使得治疗存在一定难度。由于病因复杂,难以从单一角度彻底解决问题。而且,每个患儿的症状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这也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导致很难找到一种通用的彻底治愈方法。虽然彻底根治有挑战,但通过综合治疗,多数患儿症状能得到有效缓解。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氟哌啶醇、硫必利等药物,能有效控制抽动症状。心理行为治疗也不可或缺,如行为疗法,帮助患儿学习应对抽动的技巧,减轻心理压力;家庭治疗则改善家庭环境,减少不良刺激。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相结合,许多患儿的抽动频率和强度明显降低,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也大幅减少。一旦怀疑孩子患有抽动秽语综合征,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精神检查等明确诊断。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同时,建议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卢祖能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抽动症挂什么科室
抽动症一般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可挂儿科、神经科、精神科、心理科、康复科等科室。建议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及医院科室设置情况,选择合适的科室进行就诊。1、儿科:儿科是综合性科室,可对儿童的各种疾病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发生于儿童时期,儿科医生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常见疾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能够对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进行初步评估和诊断。2、神经科: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神经科医生专注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够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等相关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3、精神科: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如压力、焦虑等情绪问题可能诱发或加重该疾病症状。精神科医生擅长评估和处理与精神心理相关的疾病,能够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心理因素进行全面评估。4、心理科:心理科主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可能存在心理压力、自卑等心理问题,心理科医生可以通过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从而对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起到辅助作用。5、康复科:康复科可以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提供康复治疗。通过物理治疗、行为疗法等康复手段,帮助患者缓解肌肉紧张,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家长要注意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过度指责和压力。在孩子抽动发作时,不要刻意提醒或制止,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另外,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抽动症需要治疗多久才能痊愈
抽动症一般指的是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需要治疗多久才能痊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可能需要6-12个月,严重者可能需要数年甚至终身不能治愈。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可同时或先后出现。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环境因素等原因有关,患儿会出现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的、重复的、无节律的多部位的运动性抽动,同时伴有爆发性发声和秽语。儿童时期出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并不是器质性病变,主要考虑和心理方面的疾病有关。有些患儿由于身体不适,通过抽动能缓解症状,这种情况不需治疗可自行缓解。部分患儿症状较轻,通过支持心理咨询、家庭疗法、行为治疗后,6-12个月的时间基本可以痊愈。部分的患儿经常出现挤眉弄眼、翻白眼等一些症状,或治疗的不太及时,可能治疗的时间稍微长,部分患儿可能需要1-2年,甚至3-5年才能完全地痊愈,也有部分患者无法完全治愈。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也可能会伴随着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强迫症、学习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等,也是很难完全消除,所以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不过该病症会随着时间推移及患儿年龄增长,症状会逐渐减轻,而且经过系统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大部分都可以保持下来,也就是最终不会严重影响到工作能力,也可能不会影响婚姻和家庭关系等。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