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浩专栏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许浩专栏

许浩:你寂寞了吗?教你如何与寂寞共处

举报/反馈
2013-06-05 00:45:4139健康网

  寂寞,已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一种常态。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在钢筋水泥铸就的空间里,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逐渐淡化了情感企图,大家都是及时关系强调当下的需要,呈现的状态往往是:过从甚密,但感情稀薄。

  严重的心理寂寞其实也是心理疾病的一种,我们也需要时常自我审视,或是做些心理测试保证我们的心理健康。>>> 心理测试:现在的你孤单寂寞吗?

  长期或严重的寂寞或诱发情绪障碍

  从现实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专家许浩认为,其实,寂寞往往是由于内心的不坚定,对于目前处境的不满意,且没有明确改善方法的一种状态,深感于自己的抱负追求未实现或未被认同,内心掺杂悲哀、灰心、被孤立、不安、焦虑、被拒绝的情绪状态。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逃脱不了寂寞,只不过呈现的程度不同。一般而言,短暂或偶然的寂寞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寂寞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寂寞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寂寞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

  寂寞的诱发因素:

  寂寞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从环境因素,个体差异变量及背景特点等几个方面来探究。

  环境因素

  寂寞虽然是一种主观个人体验,然而它的产生与发展显然与个体所处的社交环境和个体的社会关系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处在孤单、陌生、封闭、不和谐或突遇挫折的客观状态时,就极易诱发人的寂寞感。例如,成年人爱情关系的终止和破裂、配偶亡故、失去亲人、同他人不和时,那些长期处于社会交往隔离或人际环境较为封闭状态的人往往倍感寂寞难耐。

  人格特征

  在深入探索寂寞的影响因素时,人们越来越强调个人与人格的因素的作用。众多的研究结果发现,寂寞与人格和个体差异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格影响到人们对其社交情景或社会关系状况的知觉与评价,影响人们对其自身处境的理解,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孤独感。面对同样的人际情景,有的人可能不会轻易感到寂寞,而有的人极其容易感到寂寞。当个体的人际关系缺失时,有的人可能会将此视为一种挑战,试通过发展新的社交关系改变现状,或学会了愉快的独处;而有的人可能易于感到寂寞或持续感到寂寞。经常寂寞的人往往是羞怯的、较内向、人际角色被动,因而他们建立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变得困难,从而增加了寂寞的可能。

  背景变量

  与寂寞有关的背景量主要有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住房以及社会文化前景等。

  性别:大多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自我报告有更多的寂寞感,这种差异并非表明女性的寂寞实际上高于男性,而是因为男性不愿袒露自己的社交无能和消极情绪所致。

  年龄: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似乎老年人更易感到寂寞。但有关的研究结果发现,十几岁至二十几岁的青少年有更高的寂寞感。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年轻人面临上学、工作、建立家庭等各种社会变迁,经历了较多的人际变化;二是年轻人比老年人有更高的社交渴望,更愿谈论情感方面的问题,也易承认寂寞的事实。

  婚姻状况:一般研究认为,已婚的成人比未婚的成人较少感到寂寞,生活也较幸福。良好的婚姻可为个人提供依恋和感情寄托、及信任与关心,因而能减缓寂寞或防止寂寞的发生。

  居住情况:居无定所、经常搬家、高层楼房、无邻居等也与寂寞有关,这种相关常受其它因素调节。

  下一页:如何与寂寞共处?

1/2上一页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