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爱能治病?解读精神力量治病真相

  勃朗宁夫人,15岁不幸骑马跌损了脊椎,从此下肢瘫痪达24年。然而一份爱情却让她奇迹般的重新站了起来……爱情的力量真有如此伟大?脊椎损伤导致瘫痪真能站起来?哪些因素会影响患者的康复?为此,39健康网特邀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黎庆初为我们解答。

zhaunjia_li

  专家:“随着未来医学技术的发展,完全性脊髓损伤导致的瘫痪也可能得到治愈。”

  黎庆初,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康复医学会微创脊柱学会委员,广东省微创脊柱学组副组长,美敦力大中华区微创脊柱外科培训负责人。

  脊柱骨折不一定引起瘫痪

  生活、工作中,因不慎摔伤或重物砸伤可导致脊柱骨折,严重者可引起瘫痪(截瘫或四肢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黎庆初主任表示,单纯的脊柱骨折由于损伤引起的疼痛及失去了脊柱的“中轴骨”支撑作用,本身就会引起行动不便。然而,我们所熟知的“瘫痪”主要是由于脊柱骨折脱位后导致神经组织(脊髓和/或马尾神经)受到损伤引起的。脊髓损伤可大致分为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受医学科学发展水平所限,到目前为止,完全性脊髓损伤尚无治疗方法。对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可通过及时的、正确的治疗方法获得部分乃至完全恢复。因此,若脊柱骨折导致的是脊髓完全性损伤,如脊髓横断伤等,通常这种瘫痪难以恢复。若骨折导致的是脊髓不完全性的损伤,这种瘫痪是有望恢复的。

  在勃朗宁夫人所处的时代,完全性脊髓损伤是不可能被治愈的,但现实情况是——勃朗宁夫人在瘫痪了24年后竟然重新站了起来。我们在惊叹奇迹的发生和感动这份伟大的爱情的同时,从科学角分析勃朗宁夫人能够最终“重生”,说明她患有的是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或仅仅是单纯的脊椎骨折。

  恢复几率多大?根据脊髓损伤的程度判断

  因为对于勃朗宁夫人当时的详细病情我们无从考证,所以不能盲目定性。不过,在当时的社会和医疗条件下,勃朗宁夫人能战胜“瘫痪”最终站起来,无疑是不可思议的。

  那么,这种脊柱脊髓损伤引起的“瘫痪”恢复机率有多大呢?黎庆初主任说,“如果有脊髓损伤,那么导致瘫痪的可能性比较大。瘫痪是否能够恢复,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要根据神经组织损伤的程度进行判断。”

  如果脊髓受损不严重,即不完全性脊髓损伤,通过手术、神经营养药物、专业的康复训练等治疗,肢体功能有希望慢慢恢复。譬如某些瘫痪现象是由于神经压迫造成的,可以通过手术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治疗的效果。相反,如果脊髓受损严重,即完全性脊髓损伤,则难以恢复。另外,治疗时机也相当重要,例如脊髓损伤后如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神经损害症状,宜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效果一般比较理想。

  爱情真能治病?精神护理的促进作用

  瘫痪对患者身心都将造成极大的摧残,患者如不能到的及时的救治及妥善的护理,常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因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

  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对于瘫痪患者的治疗要严格遵照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进行。除了积极、正确的医学治疗外,心理、社会因素也同样不能忽视。

  “对于不完全瘫痪的患者,精神的力量(包括家人的鼓励、社会的接纳等)是有利于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及获得疾病的康复”。黎庆初主任表示,瘫痪患者多数伴有大小便障碍,但是由于该类患者已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处处需要他人帮助,往往会出现多疑抑郁、对生活失去信心等负面情绪,这种精神打击常会让患者产生‘我动不了了’、‘我瘫痪了’、‘生活已经无意义了’等心理暗示,导致患者放弃积极配合治疗。若此时,身边有朋友或者亲人能给予关怀及鼓励,给予正确的心理辅导,让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将有助于肢体康复。对于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而言,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无疑也会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甚至延长患者生命。

  勃朗宁夫人最终站了起来,正是与“爱情”这种精神“药物”的作用密不可分。爱让“生命只剩下一串没有欢乐的日子,青春在生与死的边界上黯然消失”的她滋生出一种活力,在爱人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终于实现“重生”。

  治疗是多方面的 不可忽视的康复护理

  黎庆初主任说,单纯的认为精神的力量可治病是不科学的。治疗是多方面的!应该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奇迹!

  瘫痪本身一般并不会致患者于死地,而因瘫痪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将很有可能夺去患者的生命。瘫痪后,因患者大小便障碍、肢体运动困难等,容易出现压疮、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任何一种并发症出现后如得不到及时治疗,都将致患者于死地,因此瘫痪患者的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家人等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按摩肢体、翻身拍背、被动活动瘫痪的肢体、辅助排尿等,将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由于长时间蛰居,得不到充足的阳光照射、新鲜的空气、运动,患者的全身状况将会很差,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基于爱情,我们相信勃朗宁夫人不仅得到了丈夫的精神鼓励,更是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护理,才使得24年的轮椅生涯结束。(通讯员:陈晓霖)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2013-05-28 16:29:07浏览8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癌怎么引起的
皮肤癌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两大类。非疾病因素包括紫外线暴露等;疾病因素则涉及免疫抑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慢性炎症等。一、非疾病因素:紫外线是导致皮肤癌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下,尤其是中波紫外线,会直接损伤皮肤细胞的DNA,导致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可能激活原癌基因或抑制抑癌基因,从而诱发皮肤癌。紫外线暴露与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黑色素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户外活动、日光浴等行为都会增加紫外线暴露的风险。二、疾病因素:1、免疫抑制: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机体对癌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可能导致皮肤癌的发生。免疫抑制状态常见于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情况。2、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某些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HPV)与皮肤癌的发生有关,特别是鳞状细胞癌。HPV感染可能导致皮肤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增加癌变风险。免疫功能低下者更容易发生HPV相关的皮肤癌。3、慢性炎症:长期存在的皮肤炎症可能增加皮肤癌的风险。慢性炎症会导致组织反复损伤和修复,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基因突变,最终导致癌变。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慢性溃疡、瘢痕、红斑狼疮等。针对皮肤癌的预防,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避免过度日晒,外出时使用防晒霜、穿戴防护衣物;其次,减少接触已知致癌化学物质,必要时使用防护装备;再次,定期进行皮肤检查,特别是高危人群;最后,保持良好的免疫功能,及时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对于已经确诊的皮肤癌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皮肤癌的治疗1、手术治疗:手术是皮肤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莫氏手术是目前推荐的手术方式。该手术通过逐层切除病变组织,并在显微镜下检查切缘,确保肿瘤被彻底切除,同时保留尽可能多的正常组织。手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非手术治疗:对于无法耐受手术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光动力疗法、放射疗法或冷冻疗法等。光动力疗法通过激光与光敏药物联合应用,破坏癌细胞;放射疗法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3、药物治疗:遵医嘱进行局部化疗和系统化疗。局部化疗是将抗癌药物直接涂抹在皮肤病变处,适用于早期局限性皮肤癌;系统化疗则用于治疗已扩散的皮肤癌。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癌早期症状会痒吗
皮肤癌早期症状有可能会出现痒感,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有此表现,痒感也不是皮肤癌早期的特异性症状。皮肤癌早期出现痒感,可能与肿瘤细胞对周围组织的刺激有关。当皮肤癌发生时,肿瘤细胞不断增殖,会侵犯和破坏周围的正常皮肤组织,刺激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会向大脑传递异常信号,从而产生瘙痒的感觉。但这种痒感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其程度可能并不剧烈,而且类似的皮肤瘙痒在一些常见的皮肤病中也很常见。皮肤癌早期病灶周围可能会伴随炎症反应,也可能引发瘙痒。肿瘤细胞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出现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等炎症表现。炎症介质的释放会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加重瘙痒症状。但同样,皮肤炎症引起的瘙痒并非皮肤癌所特有,许多良性皮肤疾病如湿疹、皮肤干燥综合征等,也可能引起瘙痒症状。若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瘙痒且持续不缓解,尤其是伴有皮肤红斑、丘疹、结节、溃疡、肿物等异常表现时,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时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必要时会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日常生活中,建议要注意避免长期暴露在紫外线强烈的环境中,外出做好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戴帽子、穿防晒衣等,以减少皮肤受损可能。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皮肤癌的早期症状主要有皮肤肿块、皮肤溃疡、皮肤颜色改变、皮肤瘙痒等,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接受治疗。1、皮肤肿块:早期可能出现新的皮肤肿块,这些肿块的形态各异。有的肿块边界清晰,如基底细胞癌,可能表现为珍珠样的丘疹,质地较硬,边缘微微隆起,中央可能有凹陷;而有的肿块边界模糊,像一些黑色素瘤,可能呈现为不规则形状的结节,摸起来可能比周围皮肤稍硬,有时还会感觉肿块与下方组织有一定的粘连,活动度较差。2、皮肤溃疡:部分皮肤癌早期会出现皮肤溃疡,且溃疡通常难以愈合,持续时间较长。起初可能只是皮肤表面的小破损,之后逐渐扩大、加深,形成溃疡面。溃疡表面可能有渗液、出血,周围皮肤可能红肿。3、皮肤颜色改变:皮肤癌患者的皮肤可能出现色素沉着,如黑色素瘤,局部皮肤会出现黑色、棕色或褐色的斑块,颜色不均匀,边界也不规则,有时还会在原有黑痣的基础上,出现颜色加深、范围扩大等变化。4、皮肤瘙痒:早期皮肤癌还可能伴有皮肤瘙痒,且这种瘙痒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程度轻重不一。一般没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与普通的皮肤瘙痒不同,有时瘙痒可能会在皮肤出现其他明显症状之前就出现,容易被忽视。建议皮肤癌患者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如需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使用遮阳伞、戴宽边帽子、涂抹防晒霜等。减少与化学致癌物质的接触,如焦油、沥青等。定期进行皮肤自查,留意皮肤是否有新的异常变化,如发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癌一般能活几年
皮肤癌存活时间因类型和分期而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多数生长慢,早期发现生存期长,鳞状细胞癌晚期生存率下降。黑色素瘤恶性高,早期生存率超90%,晚期仅6至24个月。此外,治疗方法、身体状况等因素也会影响生存时间。皮肤癌主要分为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黑色素瘤等类型。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多数情况下生长缓慢,少有转移,因此患者的生存期相对较长,可达十年以上。尤其是基底细胞癌,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对正常寿命影响不大。然而,鳞状细胞癌若发展至晚期,5年生存率会相对较短。黑色素瘤则是皮肤癌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容易转移到其他部位,预后相对较差。黑色素瘤的生存时间取决于其分期,早期患者的生存率可能超过90%,而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则显著降低,平均生存时间在6至24个月之间。除了癌症类型和分期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皮肤癌患者的生存期。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效果至关重要。手术切除是皮肤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某些早期皮肤癌可达到根治效果。若综合运用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且治疗效果好,可延长患者寿命。反之,若治疗方法不当或效果不佳,则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期。此外,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性别、遗传背景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也可能对生存期产生影响。针对皮肤癌,提高生存期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患者应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一旦发现可疑病变应及时就医。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过度日晒、使用防晒霜、戴帽子和遮阳衣物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防皮肤癌的发生。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