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得了强迫症以后应该怎么办?

  喜欢清洁、细心检查,原本都是良好的习惯。可这些行为要是成了一种“非如此不可”的“仪式”,就可能跟强迫症扯上关系了。

  在心理学上,强迫症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障碍,这类患者明知道自己不停在做的事或在想的问题毫意义,却停不下来,而且越想抵制,越会感到紧张和痛苦,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生活。

  从分类来看,强迫症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种。反复检查、反复提问或是不停数数等为强迫行为。而强迫思维患者则会反复出现毫无意义的想法、怀疑或恐惧等。比如有些人总怀疑自己是不是开车撞到了人,有些人莫名其妙地对某些数字产生恐惧,认为它们“不吉利”。当然,还有很多时候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是同时存在的。

  使用拖延战术

  如果你有强迫倾向,可以试试运用“15分钟法则”,它可以延长强迫行为的反应时间。例如当你刚开始要求自己洗手时,就告诉自己过5分钟再洗,此后,延迟的时间也可以逐渐延长。这段时间并不是用来被动等待的,而是“再确认”一下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是不是强迫症造成的,想想为什么会如此,然后转移一下注意力,做些其他有兴趣、有建设性的活动。

  总是强迫性检查的人,则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假如你总是要检查门锁,那就请试着仔细地、缓慢地锁上门,把这个动作深深记在心中,并告诉自己:“门现在已经锁上了,我看见门已经锁上了!”这样,你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门已经锁上了,所以当强迫性冲动要你去检查门锁时,你就能马上“确认”:那是强迫性想法,那是强迫症!

  但以上的“招数”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且未必对每个人都有效。要治愈疾病,最好还是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指导,接受系统的治疗。

  高发人群

  通常内心追求完美、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更易患上强迫症。因为这些人总对自己不满意,会习惯性地反省自己,甚至苛刻地检查自己的言行,放大缺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通过重复某一行为或观点,修正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形成习惯,牛角尖越钻越深,最终让自己陷入不反复做就焦虑,越做越焦虑的恶性循环之中。

  除了性格特征,某些职业的特定要求也容易导致从业者形成强迫症。在临床上见得最多的是会计。这些人每天面对的都是精确的数字,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反复校对成了他们对工作负责任的一种体现。与此相似的还有教师,她们的工作虽然不像会计那样精细,但一个称职的老师,需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需要细心对待孩子的功课。所有这些工作上的优点,一旦无限放大,就像是给强迫症的入侵打开了一扇门。

  其实,无论是先天的性格造就,还是后天的工作使然,强迫症患者都有一个统一的特点:他们对自己期望过高,即使不断努力,仍难达到目标,于是引发骨子里的自卑。也正因如此,在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中,才会有增强自信一项。

  应对办法

  强迫症,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家庭的事;它可能带来不止一个人的痛苦,而是一个家庭的痛苦。

  比如,一个极度怕脏的人,会要求家人也不停地洗手,会用消毒液到处消毒……一旦家人忍受不了开始反抗,矛盾就随之产生,该怎么办?专家表示,与其限制强迫症患者的不合理行为,不如多多交流,找出导致重复行为的原因,否则很可能会令病情加重。

  预防措施

  防病一向优先于治病,强迫症自然也不例外。在了解如何预防强迫症之前,我们先要知道的就是什么导致了强迫症,如此才能有的放矢。

  对于引发强迫症的原因,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它既与遗传、大脑结构、神经递质有关,与社会环境也有关系。而相比较生物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更容易被提前干预。即便是追求完美,易患强迫症的个性,也能在正确的环境影响下出现转变。

  所以,从小注意个性的培养十分必要。家长不要给予过多的、过于刻板的条条框框,也不要强加给孩子过高的期望,因为由此产生的压力可能导致强迫症。屈英还特别提醒,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事事一丝不苟就是好事,其实这种个性反而容易导致他们成为强迫症患者的“后备军”。

  而有强迫倾向的人,应多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从事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爱好,这能让人建立起新的兴奋点,抑制疾病的发作。此外,要采取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并学习对付各种压力的积极方法,不要回避困难,培养敢于承受挫折的品质,是预防的关键

2013-01-10 01:16:38浏览5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孩子考试不好家长焦虑怎么办
通常情况下,孩子考试不好家长焦虑可以通过多与孩子沟通、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心理治疗、服用药物等方式进行改善。1、多与孩子沟通如果家长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下,可能会同时使孩子的心理状态发生异常。建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与孩子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可以缓解焦虑的症状。2、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家长因为孩子的考试刺激焦虑时,也可以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可以加深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亲密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家长焦虑的情绪。3、培养兴趣爱好家长也可以自行适当培养一些个人兴趣爱好,比如做手工、阅读书籍、插花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移个人注意力,缓解焦虑情绪。4、心理治疗如果家长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下,可以去正规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方式进行改善。5、服用药物如果家长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下,通过上述治疗无法得到改善,也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盐酸舍曲林片、盐酸丁螺环酮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改善疾病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避免对孩子发泄负面情绪。同时家长也要及时关注孩子的身体情况,如果孩子出现不适症状,也需及时带孩子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