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心理治疗

警惕!不要轻言:“我抑郁”

举报/反馈
2012-11-29 00:42:05心理健康网

  事实上,“抑郁症”与“抑郁心情”、“抑郁情绪”是有性质上的不同。尤其是,大众心里的“抑郁症”通常与普通人群中的“神经衰弱”、“亚健康”状态等相提并论。

  然而,让我们感到困惑的 是在许多正规传媒的舆论报道中,甚至心理、医疗等专业网站都对上述相提并论的含义,予以肯定,以至扩大或渲染非属“抑郁症”的人群范围。以至让那些本来只 有一点抑郁心情的人群,由于对“抑郁症”的朦胧认识,而由一般的“抑郁心情”转变成了“抑郁情绪”;而具有一定“抑郁情绪”的人群,因对“抑郁症”的莫名 担心,更雪上加霜,心中阴霾重重,从而加重了抑郁情结,最终导致有这类不正确心理状况的人群患上了真正的“抑郁症”!

  从心理咨询的专业角度分析,“抑郁心情”往往还够不上心理问题,而“抑郁情绪”也不过仍属心理问题的范畴。但是,“抑郁症”却是属于病态和病理范畴,在2005年8月国家颁发的 《心理咨询师职业大典》中,“抑郁症”人群已不属于规范的心理咨询对象,已成为重性精神病的范畴。两者的区别,也体现在治疗程中是否施用药物的问题。

  当然,“抑郁心情”、“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三者之间有着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辩证统一。被确诊为“抑郁症”的人群,必然有一个“抑郁心情”向“抑郁情绪”的发展深化过程,尤其是“抑郁心情”和“抑郁情绪”在时间和空间的量变积郁,是完全可能向“抑郁症”质的转变。

  因此,有“抑郁心情”或“抑郁情绪”的人群,虽可以通过自我调适,化解心中的抑郁情绪,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人群应当及时去看“心理医生”,这是有效防止自己向“抑郁症”转变的有效手段。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