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李蕊:把握亲子关系的距离

  过度溺爱与控制,使孩子无爱逆反

  小华已经12岁,上六年级了。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母亲工作较忙,但一直把小华当成是个没长大的孩子。生活中妈妈不但代劳了儿子的饮食起居,甚至连上学、放学也要亲自接送,凡事都溺爱和顺从。这种过度的亲密,不但没有得到儿子的认可,还经常遭到其不满和训斥,怨恨母亲做得不好,情感非常淡漠。小华的妈妈非常难过,不知问题出在哪儿?

  在亲密关系的初期,我们都有迫切的控制欲望。越控制,就越觉得有安全感。可是,种种的控制最终都会破坏关系。

  上述案例中的小华正值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也是第二反抗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希望在精神生活方面和心理上摆脱对家长的依赖,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独立意识增强,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时,就会引起反抗和不满。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才需要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但如果父母不能把握好亲子关系的距离,凡事溺爱和控制,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无力,自由被剥夺。凡事代劳也会让其更想反抗和不满,严重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

  过度的亲密会带来热情、共鸣、亲密、分享、接纳、着迷与上瘾,也带来依赖、愤怒、嫉妒、哀伤、冷漠、厌烦和彼此控制。

  由此可见,亲密应该有度,不论是空间距离或者心灵距离的不适度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人际距离的不恰当,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和谐,会使孩子无爱逆反。

  何为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指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美国学者霍尔根据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提出了4种人际距离的概念。

  1、公众距离(12~25英尺)。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此时沟通往往是单向的。

  2、社交距离(4~12英尺)。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个距离上。

  3、个人距离(1.5~4英尺)。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可以感知大量的体语信息。

  4、亲密距离(0~18英寸)。这是亲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距离。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剌激。

  如何把握亲子关系的距离

  有研究提出一个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完全依赖。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众多的重要决定,不完全依赖父母,和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比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果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比如总是寻求接纳,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好。

  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环境中,长大后会表现出高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地对待自己。

  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如果双亲过分控制,儿童则易于形成专制行为方式,如倾向于控制他人,独断专行;或者形成拒绝支配式的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焦虑过重,防御倾向明显。

  对人真诚、友爱、关怀、体贴、理解与宽容,才有可能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对孩子的爱更需要多一份理解和信任。作为家长,不但要懂得尊重,还应该亲密有度,学会在亲子之间把握一个合理的距离。适时适度的爱,才会使亲子关系和谐,最终使得家庭生活更美满幸福。

2012-10-26 00:46:12浏览9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