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从脑科学角度说说抑郁症

  几年前,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好朋友自杀了,才二十出头,年纪轻轻。朋友惋惜而不解地问我,生活中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呢?为什么要选择死来逃避?我当时无言以对。后来我意识到这很可能不是逃避不逃避的问题,他的朋友也许患上了抑郁症。以前我也像许多人一样,把自杀看作一种软弱的行为,觉得那些从二十层一跃而下的人是没有勇气面对生活的不够坚强的人。后来接触到和抑郁有关的知识,发现我也许永远不能体会他们内心经历的绝望。抑郁症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失调而遭遇个人无法控制的情感,作为健康人的我们是没有理由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指责他们的,这样不公平也不科学。

  你也许会觉得“个人无法控制的情感”这个词有点荒谬。外在因素才是不可控的,比如天气,比如房价,比如地铁站的人口密度。而感情是自己的,有什么不能控制呢?为了高兴的事而笑,遇到伤心的事而哭,这不都凭自己意愿来的吗?对普通人来说确实是这样,但别忘了我们的“意愿”也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生了病的大脑会连我们的意愿都改变。人的情感,和视觉、听觉、语言、记忆一样,都是大脑所产生的功能。当神经细胞出了问题,一些常人可以承受的刺激在病患脑中却引起严重的负面情绪。他们好像经常毫无来由的闷闷不乐,我们将此归结于性格不好,岂不知他们是失去了获得快乐的脑功能,不能像普通人一样从美好的事物中得到享受。指责抑郁症患者不坚强,和指责聋哑人不说话一样,是没有道理的。

xl

【Location of the amygdala in the human brain】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大脑的哪些部分和人的情感变化密切相关。比如,负责我们恐惧感的一个关键中枢叫做杏仁核,是位于大脑深处的组织,因形状和大小都类似杏仁而得名(如果你想象一个手指从耳朵眼儿伸进头里,另一个手指从同一侧的内侧眼角伸进去,两指交会处大约就是杏仁核的位置,左右各一个)。当我们觉察到环境中的危险时,杏仁核就会活跃起来,带来焦虑感和恐惧感,让我们下意识地避开不利的影响。又比如,抑制我们暴躁和冲动情绪的脑区位于眼眶附近,杏仁核引发的那些出于本能的反应在这里被理性的分析,好让我们最终合理行动而不是鲁莽行事。这使得我们的祖先看见老虎时聪明地潜伏,而不是吓得跳起来跑进虎口,不然你我今天坐这儿讨论抑郁的机会就小之又小了吧。

  除了这两处脑结构,还有纹状体、丘脑等等都会影响人情绪的生成。介绍这些并不是想灌一堂神经解剖课给你,而是想说明七情六欲有它们的生理基础。若干对情绪至关重要的脑区发挥功能的同时又相互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和大脑其他部分交换信息,使人对世界的感受形成一种既灵活又稳定的健康状态。当这些功能或联系被扰乱,一些“奇怪”的情绪和举止就出现了。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在最近发生的事里寻找不开心的原因,然后通过逻辑分析来说服和安慰自己。这办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大多数人都是有效的,可当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理因素在这当中所起的作用。

  一个重要原因是脑部疾病和其他病不太一样,不易被自我察觉。像感冒这种外来病原体入侵,免疫反应会引起流涕发烧等不适;像流血骨折这种外伤,伤口会肿胀疼痛;像心率不齐、肢体瘫痪这种外周神经疾病,我们能感觉到身体的“失调”。但大脑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脑细胞坏死我们是痛都不痛一下的。脑细胞异常活动直接改变对世界的认知,而我们自己无法辨别这种改变是来自生活经历的影响还是生理因素的影响,或者当察觉到生理变化时很难凭自己意志来恢复正常的认知。

  抑郁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杏仁核活跃过度,并且杏仁核和其他脑区的联系也发生了改变而不再受抑制,这会引起人持久的焦虑感。前面我们还提到了纹状体,它是离杏仁核不远的一个组织,它的异常能让人感到压力剧增,即使生活中并没受到大的刺激,病人也会觉得无助和绝望。这只是大量研究中的两个成果,抑郁症的机制非常复杂,很可能在你我的有生之年还看不到完整答案。但跟踪了解这方面的新发现,有助于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患者,至少不再从道德的高度去指责因生理变化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那么从治疗和预防的角度看,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意识到长时间的坏情绪有可能需要治疗,从而加以注意,就是很好的第一步。能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终究只有我们自己,出现症状后积极自查、主动求医,是对待任何疾病的最科学的态度。美国A.M.D.A. 医学百科全书提供了一个症状列表,如果有许多条都符合并且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就可以考虑求助医生了:

  躁动不安,易怒;

  食欲大幅度变化,伴随着体重波动;

  难以集中注意力;

  疲劳乏力;

  感到绝望和无助;

  恨自己,觉得自己没用,有罪恶感;

  不想与人交谈,自我隔离;

  对曾经的爱好失去兴趣;

  想到自杀;

  失眠或者过度睡眠

2012-10-04 00:27:55浏览7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脂溢性脱发还会长出来吗
脂溢性脱发一般是指雄激素性脱发。雄激素性脱发是否会长出来,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如果病情不是特别严重,可能会长出来,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可能不会长出来。1、会长出来雄激素性脱发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疾病,可能是头皮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所造成的,可能会导致头皮屑增多,出现头皮瘙痒、脱发等症状。如果患者此时的病情不是特别严重,没有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长出来。可以遵医嘱使用酮康唑洗剂、米诺地尔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要注意头皮的卫生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发水。2、不会长出来如果患者雄激素性脱发的情况比较严重,头皮屑增多,而且伴有明显的瘙痒症状,患者没有及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可能会影响到毛囊的正常生长,导致毛囊萎缩,这种情况可能不会长出来。患者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硝酸咪康唑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毛囊移植手术的方式进行改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酸辣粉等,尽量以清淡食物为主,可以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西红柿等,同时还可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等。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脂溢性脱发怎么减缓
脂溢性脱发可从调整生活作息、优化饮食结构、药物干预、辅助中医疗法等来辅助缓解。脂溢性脱发是受遗传、雄激素、皮脂腺分泌等多种因素作用,致使头发逐渐稀疏脱落的常见病症,采取有效措施延缓脱发进程,对维持头发健康有积极影响。1、调整生活作息:规律作息极为重要。每日保证7-9小时高质量睡眠,利于身体激素分泌平衡,减少因内分泌紊乱引发的头皮油脂过度分泌,从而缓解毛囊堵塞压力。避免长时间熬夜,熬夜会使雄激素分泌异常,加重脱发,养成早睡早起习惯,让身体新陈代谢处于良好状态,给头发生长创造稳定内环境。2、优化饮食结构:合理饮食能助力减缓脱发。减少油炸食品、甜品等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取,这类食物易致皮脂腺分泌旺盛,加重头皮出油。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如全麦面包、糙米、维生素E如坚果类、锌如生蚝、瘦肉等营养素食物摄入,其参与头皮细胞代谢、油脂调节,滋养毛囊,维持头发正常生长。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营养均衡。3、药物干预:可遵医嘱外用米诺地尔,其活性成分能刺激毛囊上皮细胞增殖,扩张头皮血管,为毛囊输送养分,通常使用1-3个月可初步减缓脱发速度,需持续使用。男性可遵医嘱口服非那雄胺,其抑制雄激素双氢睾酮生成,降低毛囊受攻击程度,减缓脱发,要留意副作用,如性欲减退等。4、辅助中医疗法:中医手段可起到协同作用。可依据中医辨证,服用养血生发类中药,从内在调理气血,改善毛囊营养供应。日常配合头皮穴位按摩,像按摩百会穴、神庭穴等,每次3-5分钟,促进头部血液循环;还可用侧柏叶煮水洗头,其有控油、抑菌功效,辅助减轻脱发症状。若出现脂溢性脱发迹象,不要慌张焦虑,这不利于头发健康。保持平和心态,定期用轻柔手法清理头发,避免大力拉扯。留意脱发量变化,若减缓措施实施一段时间后效果不佳,及时就医,遵医嘱调整方案,持续守护头发健康。
高田原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脂溢性脱发要几天洗一次头发
脂溢性脱发患者建议洗头频率为每2至3天。这样的频率有助于保持头皮的清洁,同时不会过度刺激头皮油脂的分泌。对于有脂溢性脱发问题的人群而言,选择合适的洗发水、掌握正确的洗发方法、日常饮食和运动调理以及使用药物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1、洗发水选择:选择一些含藻类、生姜等成分的洗发水,其中的成分能够深度滋润头发,防止头发分叉、断裂等损伤,有助于促进头发生长,防止脱发症状出现。 2、洗头方法:使用36度左右的温水,避免水温过高刺激头皮。洗发水不要直接挤到头皮上,先在手掌中搓出泡沫后再在头发上涂抹,并多按摩头皮,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脱发症状。 3、日常饮食调理:保持科学、合理、均衡的膳食,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等,有助于调节内分泌,改善头皮环境,促进头发生长。 4、合理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有利于头发的生长。但中高强度的运动可能会导致DHT浓度提升,从而加重脂溢性脱发。因此,脂溢性脱发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日常可以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根据身体状况调整。 5、药物治疗:当出现脂溢性脱发时,可以用米诺地尔涂抹在脱发的部位,并用手轻轻按摩3~5分钟。抗真菌药物如克托康唑可抑制头皮真菌繁殖,减少头屑产生,并有助于控制油脂分泌。此外,对于男性患者,也可以通过口服非那雄胺的方法来抑制脱发症状。药物使用具体需要根据医生的意见和指导。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对于改善脂溢性脱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高田原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脂溢性脱发治疗多久才可以见效
脂溢性脱发一般指雄激素性秃发,该疾病需要治疗多久才可以起到改善作用需要根据具体的治疗方式决定,口服药物一般需要服用12个月以上,外用药物一般需要使用6~9个月的时间,若经药物治疗后通过毛发种植的方式进行改善,则可能还需要12-24个月的时间才能观察到其改善作用。 1.口服药物 雄激素性秃发患者一般可以咨询医生后服用非那雄胺、螺内酯等药物进行改善。非那雄胺通过抑制体内睾酮向二氢睾酮的转化过程,从而减少二氢睾酮对毛囊的不良影响,一般服药3个月后毛发脱落减少,6~9个月头发开始生长,多建议连续服用12个月以上。螺内酯具有抗雄激素作用,能够抑制睾丸合成和分泌睾酮的能力,从而减轻高雄激素血症引起的脱发症状,一般需要连续12个月以上。 2.外用药物 常用药物为米诺地尔,适用于男性和女性出现脂溢性脱发的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局部涂抹后能够促使毛囊上皮细胞有丝分裂,从而促进头发生长,一般需要遵医嘱用药6~9个月的时间才能观察到其改善作用。此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多毛、过敏性皮肤病等,停药后即可消退。如果出现局部反复瘙痒和皮肤发红的过敏症状时,可尝试更换使用不含丙二醇的米诺地尔泡沫制剂。 3.毛发种植 若患者经过治疗,脱发已经得到控制或稳定,或脱发有一定的改善,可以咨询医生后通过毛发种植的方式进一步进行改善,较为常见的医美方式为头顶加密种植。该项目是从自身后枕部取下毛囊,经处理后移植于头顶,从而促使该部位长出新的头发。由于所使用的种植毛发取自自身,安全无排异性,但是术后可能会感受到轻微的疼痛、肿胀、麻木等症状。其价格多为10000~50000/次,术后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恢复,一般需12-24个月的时间才能显现最终的改善作用。 另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免影响疾病的恢复。若期间出现其他不适症状时,还需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此外,如果患者想要通过医美方式改善脱发的症状,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以降低其潜在的风险。
王琦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脂溢性脱发女性能治好吗
若女性脂溢性脱发处于早期,毛囊未严重受损,且能及时规范治疗,这种情况下有可能治好;若女性脂溢性脱发时间久,毛囊萎缩严重,此时治疗难度会增大,则可能难以完全恢复。在脱发早期,毛囊只是因皮脂腺分泌过多油脂,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尚未发生不可逆变化。此时,通过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改善毛囊微环境,恢复毛囊功能。比如,使用外用米诺地尔刺激毛囊生长,增加毛囊的血液供应,促进头发生长。同时配合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精神压力,均衡饮食,以调节内分泌,减少皮脂腺过度分泌油脂,头发有可能逐渐恢复正常生长,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若女性脂溢性脱发持续时间较长,毛囊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中,逐渐萎缩。严重萎缩的毛囊可能无法再恢复正常功能,即便采取多种治疗措施,也难以完全治好。例如,一些患者因未及时重视,脱发数年,毛囊严重受损,即便使用药物治疗,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脱发,难以让头发恢复到原本的浓密程度,会留下不同程度的稀疏问题。对于女性脂溢性脱发,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日常要保持规律作息,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学会释放压力,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精神紧张。同时,避免频繁烫染头发,减少对头发的损伤。此外,建议定期清洗头发,保持头皮清洁,但不要过度清洁,选择温和的洗发水。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女性脂溢性脱发是雄性激素过多吗
女性脂溢性脱发可能是雄性激素过多导致的,也可能不是。1、可能是女性体内的雄性激素分泌相对比较多,容易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从而引起脂溢性脱发的情况。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饮食,适当食用富含雌激素的食物,如豆浆、豆腐、牛奶等,同时还可以适当进行运动,如慢跑、瑜伽、跳绳等,可以增强体质,改善症状。2、不是首先,脂溢性脱发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脂溢性脱发,可能会增加儿女患脂溢性脱发的概率,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米诺地尔溶液、螺内酯片、酮康唑洗剂等药物进行改善。其次,如果经常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可能会导致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紊乱,从而诱发上述现象,建议患者改变不良的饮食结构,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此外,如果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从而出现脱发、精神萎靡等情况。建议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放松心情,多听舒缓的音乐进行改善。最后,如果不注意头皮卫生,头皮受到细菌入侵诱发毛囊炎,也会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伊曲康唑胶囊等药物进行改善,同时要注意头皮清洁卫生,避免用手挠抓。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建议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