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心理年龄也不容忽视!

心理年龄也不容忽视!
 

  所谓心老,大约说的就是心理年龄超过了生理年龄。也的确有专业测试的结果,很多人的心理年龄就是大于生理年龄的。

  其实这个现象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极少有人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是完全一样的,而前者高出后者,也是正常的现象,即使相差很多,也并非病态。 所以大可不必因为心理年龄的“老”而忧虑。

  心理年龄的高低,和一个人的遗传、性格、经历、环境等等因素密切相关,甚至受到近期的心情等多变因素的影响,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病理名词”,而只是一个心理发展的“时间参数”。

  “心理年龄”只不过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因为心理年龄并不具备智力那样的稳定性,随着人的不断努力,它可以得到调整和优化。

  心理年龄的高低各有利弊,并不是绝对的好和坏可以区分的。人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应成大致对应的关系,但在不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表现出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和不平衡性,所以人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以及智力年龄并不是完全同步发展的。

  人从出生到衰老,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儿童时期:不切实际是最大的优点和缺点。喜欢被人表扬,总想取悦他人,他人肯定的评价才能令你肯定自己。渴望从人家那里获得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情绪起伏大。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高,可塑性强,好模仿;在社会生活的学习适应中时常受挫,但是并不会造成即时的心理阴影。心理处在儿童期的人,简单而快乐,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精力旺盛,头脑灵活,较为乐观,好幻想,不保守,做事全凭兴趣,几乎完全没有名利概念。容易走极端,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具有强烈的竞争欲望,但在竞争时又几乎不会运用有效的心计。

  青少年时期:内心不能平息的矛盾冲突是此时最明显的特征。如:闭锁性与人际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求知欲高与识别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性意识与道德规范的矛盾等。强烈渴望独立自主自由洒脱,但还没有摆脱受他人影响的阴影,好像有“第三只眼”随时监控着你,你的一举一动在儿童时期是为具体的他人满意,现在是为让这“第三只眼”满意。而实际上,“第三只眼”就是内心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体系。本能与人为,现实与理想,自我与超我,这种种矛盾的痛苦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动力。对责任,想去担当又渴望逃避,对名利,想去追求又不屑一顾。富有创新精神,敢作敢为,多变化。

  中老年时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若将人生之路视为登山,目前已到达了自己的峰顶;性格特征基本定型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成熟、稳健、老练、实际,能够合情合理地处理现实人生的种种矛盾,平和地看待完美与缺陷,获得与丧失。清楚地认识自己,能清明地分辨可能与不能,可为与不可为。但这种状态稍有偏失,就会走进保守与停滞,相对悲观,性情固执,这样发展下去将会导致创造性和人生乐趣的逐渐丧失。

  心理年龄远大于实际年龄的人,会显得城府过深,很难与同年龄的人有相互的理解与共同的语言;而心理年龄远低于实际年龄的人,则会显得过于天真,不利于个人的社会化生存与成长。

  实际上心理年龄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它是可以变化的。如果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擅长利用这种变化,将十分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而此时的“心理年龄”就是改善各种难于沟通“阻力”的“滑动变阻器”。

  比如,对待小孩,我们可能都会自然而然地和他们用“孩子的口吻”来交流,因为对方是小孩,只有这样才能比较顺利地与他们进行对话沟通。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在把自身的“心理年龄”不自觉地下调到了与对方接近的尺度,所以不会觉得有沟通障碍。其实这种方法,如果稍加用心地“普遍应用”,将会成为人际交往的一贴良好的润滑剂。

  最简单的,和父母之间,成年后会觉得沟通困难,那是因为,在父母心目中,我们永远都是天真烂漫可爱的小孩子,不管在外面,是多么大的公司多么高的地位,那些“附加值”在父母看来,都不过是“皇帝的新装”。用“社会面孔” 去对待父母,你不自知,可父母会感到极端不舒服。有时候我们一厢情愿地觉得父母“应该享享清福”,而忽略了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我们一些照顾,实际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关爱自己的孩子,并不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所谓“还不清的儿女债”,其实也是父母心头最甜蜜的债。若没的还了,没的指点了,恐怕也是一种失落。所以,在长辈或上司面前,要适当地表现出较低的心理年龄来。

  一个人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相吻合应该是一种相对理想的境界。当我们了解各阶段心理年龄的优缺点,自然可以像了解任何事物那样的加以利用,取长补短。如同很多年前提倡的“换位思考”那样,心理年龄是一个新的参数,帮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得到最佳的发展环境。

(实习编辑:黄燕红)

2008-02-11 07:23:00浏览4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周彬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受惊吓心脏不舒服怎么办
受惊吓后出现心脏不舒服,通常见于精神过度紧张、心脏神经症、心房颤动等,对患者自身状态产生影响,可以通过一般治疗、物理疗法、药物治疗等方法改善,但需要根据引起原因进行。1、精神过度紧张如果患者突然受到惊吓,造成颅脑神经递质传递紊乱,会出现精神过度紧张,发生心脏不舒服、面色苍白等症状。可以通过沟通交流调节自身情绪,也可以适当慢跑,辅助改善症状。2、心脏神经症可能是自身性格特质、家族遗传病变、工作压力过大等因素影响,造成颅脑神经组织活动紊乱,影响心肌细胞正常活动引起的一类疾病,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建议患者配合医生使用普萘洛尔片、酒石酸美托洛尔胶囊等药物改善。用药治疗阶段,建议患者保持平稳情绪状态。3、心房颤动可能是患者经常吸烟喝酒、剧烈运动、激素分泌紊乱等因素影响,造成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类疾病,出现胸口部位发闷、心慌等症状,可以按医嘱使用替格瑞洛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治疗。用药治疗阶段,不可出现吸烟酗酒等行为。除此之外,还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发作导致。若病情无法缓解,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为什么受惊吓后会发冷
受惊吓后会发冷多与患者情绪因素、交感神经紊乱等有关,但也可能是由于低血糖等引起的。 1、情绪因素 患者在受惊吓后出现发冷的情况,考虑是日常心理压力过大所致。一般属于心理反应的正常现象,通常休息片刻即可缓解,无需特殊治疗。 2、交感神经紊乱 交感神经紊乱属于神经官能症,是长时间焦虑、压力过大、睡眠缺乏等因素引起的。当患者受惊吓后,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跳加快、汗腺分泌增加等症状,待汗液蒸发后,患者自觉皮肤较冷。此时应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出现感冒症状。同时,尽早远离受惊吓的环境,在安全环境允许情绪宣泄,也可以通过跑步、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若受惊吓严重,甚至出现精神恍惚、行为异常的情况,建议进行专业的临床心理干预,也可遵医嘱使用地西泮、艾司唑仑等药物,帮助患者改善焦虑状态。 3、低血糖 由于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对低血糖的反应,引起多量肾上腺素的释放,出现心悸、饥饿、手足颤抖、出冷汗、皮肤苍白和轻度血压升高。一旦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应及时给予糖水或含糖食物,如果症状不见好转或明显加重,出现了意识障碍、昏迷等,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医嘱规范治疗。 除以上常见因素外,胃溃疡等疾病也可能会引起这种情况,建议患者身体出现不舒服的症状,需立刻去医院就医。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受惊吓之后不受控制的哭和笑
受惊吓之后不受控制地哭和笑,一般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精神压力大、神经衰弱、双相情感障碍、狂躁症等原因所引起的,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1、正常现象如果患者受到惊吓,可能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哭泣、笑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谷维素、甲钴胺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2、精神压力大如果患者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的状态下,可能会导致大脑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的状态,从而引起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户外散步,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3、神经衰弱神经衰弱主要是由于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等因素引起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兴奋、脑力疲劳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表现为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舍曲林、盐酸帕罗西汀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方式进行治疗。4、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主要是由于遗传、心理社会因素等因素引起的。患者一般会表现为情绪高涨、易激惹等症状,也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拉莫三嗪、利培酮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家属应加强陪伴,理解患者。5、狂躁症狂躁症主要是遗传、心理社会因素等因素引起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碳酸锂、卡马西平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改良电抽搐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引起不适症状。如果患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甲
婴儿容易受惊吓怎么办
婴儿容易受惊吓,可以通过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适当安抚、减少刺激、增加安全感、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 1、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如果婴儿在睡觉时,环境过于嘈杂,可能会影响婴儿的睡眠质量,容易出现受惊吓的情况。建议家长给婴儿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并且家长要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影响婴儿的睡眠质量。 2、适当安抚 由于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如果在睡觉时,出现了做噩梦的情况,可能会使婴儿受到惊吓。建议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安抚,可以轻拍婴儿的背部,也可以适当进行肢体接触,能够增加婴儿的安全感,缓解受惊吓的情况。 3、转移注意力 如果婴儿出现受惊吓的情况,可以通过玩具、声音等方式转移婴儿的注意力,从而缓解不适症状。 4、多进行户外活动 可以让婴儿多到户外晒太阳,能够促进钙吸收,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也可以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5、药物治疗 如果婴儿受到惊吓后,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哭闹、食欲不振等,可能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建议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婴儿使用维生素D滴剂、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家长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婴儿适当补充钙元素,如碳酸钙D3颗粒、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 如果婴儿的不适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家长及时带婴儿去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