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讨好他人”也是一种心理病

“讨好他人”也是一种心理病
“讨好他人”也是一种心理病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他的《沉思录》中写道,“不要浪费时间讨论谁是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在一般人的头脑里,好人的价值不证自明,毋庸置疑,似乎是好人多多益善。至于谁是好人,好人的心理和行为有些什么特征,则很少有人仔细想过。

  然而,在美国有一个叫“好人综合症”(good guy syndrome)的说法,为人们细思考好人和好人所做的好事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分析与治疗视角。所谓的“好人”,是那些对别人特别亲切和善、特别好说话、有求必应、想方设法帮助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以此为荣的人们。对他们来说,当好人不仅是一种习惯或行为方式,而且更是一种与他人建立的特殊人际关系。

  好人做的是对别人有利,令别人高兴的事,所以好人总是能够讨人喜欢。很少有人讨厌好人来替自己无偿地做好事的。可以说,接受好人助人为乐行为的其他人,都有意无意带有自私目的,利用和受益于好人的这一特点。而好人对此不仅不在乎,而且还乐在其中。好事未必有助于社会中善的累积,这是一个问题,但一般人只是把它看成一个无大碍的问题。

  然而,2001年布莱柯(Harriet Braiker)的《讨好的毛病:治疗讨好他人的综合症》(The Disease to Please – Curing the People-Pleasing Syndrome)一书问世,宛如在好人众多的美国社会中投下一枚重磅炸弹,不仅一下子成为畅销书,在著名电视主持人奧普拉•温弗里的电视节目里成为讨论的专题,而且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大众心理学经久不衰的话题。

  布莱柯的书让读者看到,一心当好人原来不是一个无大碍的问题,而是一种有害的心理疾病,它源自“好人”对自己个体价值的信心匮缺,渴望用对他人做好事来换取来的肯定和赞美,这种渴望一旦成为心理定势,就会严重降低行为者的判断力和自控力,变成一种可以称作为“癖”的习惯和依赖。

  布莱柯所说的“讨好他人”综合症就是人们现在一般所说的“好人综合症”。好人综合症是可以自我测试的,心理学家们建议每个人不妨问自己几个简单的问题,例如,“你是否在想说不的时候却说了是?”“你渴望所有的人都赞许你吗?”“如果有人不喜欢你,你觉得难受吗?”自我检测的先决条件是对自己诚实,如果一个人对上述问题回答“是”,那么他很可能已经患上了好人综合症。

  好人综合症往往不仅是一种行为偏差,而且是生活或事业的某些方面出现了危机的征兆。例如,好人综合症患者一般都是事业平庸者,他们工作非常努力,但成就却相当有限,做好事于是成为他们博得他人另看待或赞扬的补偿方式。又例如,他们的家庭或家庭关系可能有欠缺,如孤、单亲,得不到父母或兄弟姐妹的关爱,这会使他们更加在意关系疏远者对自己的好感,不惜为之付出任何努力,有的甚至一面对家人恶言相向,一面对外人特别和蔼可亲(也就是俗称的“白眼狼”)。

  “当好人”并不是好人一个人的事,往往会弄得家人很困扰,甚至给他们带来跟着受罪的感觉。好人的亲疏不辨还会对家人造成伤害。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要保持健康的心理,有合乎常理的行为,就必须保持一定的“健康界线”(healthy boundaries)。每一位个体的人都生活在某种身体、感情和思想的健康界线之,这个界线帮助他判断和决定谁可以接纳,并接纳到什么程度,为谁可以付出什么,并付出到什么程度。

  人的负面感觉一般也是由这种界线意识所决定的。例如,你的孩子做功课需要你帮助,或者要求你周末带她到儿童乐园去,你若做不到,就会感到内疚。如果你单位的领导督促你在业余时间多做好人好事,你若做不到,则很可能感觉到的不是内疚,而是害怕领导不高兴,会记你的帐。

  不顾一切地做好人好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计任何代价地要让别人接受你,喜欢你,在有这样的行为之前,或者在这样的行为成为你头脑中的“好事”之前,你的个人健康界线和亲疏意识一定先已发生了某种变异,因为在人类社会中,正常家庭所给予幼儿的自然教育,包括亲疏关系教育,并不是这个样子的。与好人综合症伴生的往往是扭曲的幸福观。

  格勒弗医生(Dr. Robert Glover)是一位专门诊治好人综合症的权威,也是《不再当好人》(No More Mr. Nice Guy)一书的作者。他指出,几乎所有的好人在意识或下意识中都有类似于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把缺点藏起来,变成别人希望我成为的那个样子,那么别人就会肯定我,觉得我好,也会敬重我,重视我。这样,我的生活就有了意义,有了价值,我也就找到了幸福。其实,这种幸福的感觉或自我意识的满足取决于他人对我的看法,我自己并不能把握它,因此我实际上并不幸福。

  对于患有好人综合症的人们来说,做好事不留名,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在做好事,那不仅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根本就是一个毁灭他们唯一幸福的灾难。对他们我们不应该去作道德的指责,而是应该给予理解、同情和怜悯。勃朗宁夫人在她著名的长诗《奥萝拉•莉》(Aurora Leigh)中写道,“愿仁慈的上帝宽恕一切好人”,这个“宽恕”真是再确切不过了。

(责任编辑:龚艳丽)

2012-06-26 01:08:00浏览5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肺曲霉菌病是癌症吗
肺曲霉菌病不是癌症,两者在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肺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属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曲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植物、空气等环境中。当人体吸入曲霉菌孢子后,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机体的防御机制通常可以将其清除,通常不会发病。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器官移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曲霉菌容易在肺部定植、繁殖,从而引发肺部炎症反应。临床症状多样,包括咳嗽、咳痰、咯血、发热、胸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喘息等症状。通过痰液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治疗主要遵医嘱采用抗真菌药物,如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而癌症是由于机体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而形成的恶性肿瘤。癌症细胞具有无限增殖、侵袭和转移的特性,可侵犯周围组织和远处器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癌症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其临床表现因癌症的类型、部位和分期不同而各异,治疗方法通常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对于怀疑或确诊为肺曲霉菌病的患者,建议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同时,还要定期进行复查,包括胸部影像学检查、痰液检查等,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出现咳嗽、咳痰加重、咯血、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是癌症吗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不全是癌症,其包含良性与恶性病变,是否归属癌症需依据具体的疾病类型来判断。部分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属于良性病变,并不等同于癌症。葡萄胎是常见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其中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多为良性。这类病症由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病变局限于子宫腔内,未发生远处转移,且通过清宫术等治疗手段,多数患者可被治愈,预后良好。一般清宫术后,患者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会逐渐下降直至恢复正常,不会对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然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则属于恶性范畴。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是常见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其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侵蚀性葡萄胎可突破子宫肌层,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绒毛膜癌不仅能侵袭子宫组织,还可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至肺、肝、脑等全身多个器官,严重破坏这些器官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需要采取化疗为主、外科手术和放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手段。若怀疑患有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需立即就医,进行血hCG测定、超声检查等,以明确疾病类型。一旦确诊为良性葡萄胎,可通过清宫术清除子宫内异常组织,术后密切监测血hCG水平。若确诊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药物有甲氨蝶呤,需遵医嘱使用。在化疗过程中,医生会依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程度,调整治疗方案。此外,部分患者可能还需接受子宫切除术等手术治疗。治疗期间,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查,以促进身体恢复,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任娟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癌症晚期患者应该怎么办
癌症晚期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需要综合考虑病情、身体状况、心理需求以及家庭支持等多方面因素。治疗目标通常从根治转向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于癌症晚期患者,疼痛管理是关键环节。多数晚期癌症患者会经历疼痛,因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遵循癌性疼痛三阶梯治疗原则,合理选择药物和剂量。阿片类镇痛药是缓解癌性疼痛的首选药物,同时可结合非药物治疗手段,如心理支持和物理疗法,以增强镇痛效果。针对癌症晚期常见的恶病质症状,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及持续疲劳,营养支持与症状管理同样关键。营养师可定制个性化饮食计划,确保患者摄入足够营养以维持体力。对于严重症状,抗恶心药物、营养补充剂及能量支持等手段能有效减轻患者不适。心理和情感支持同样不可或缺。癌症晚期患者常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心理治疗、支持小组和家庭支持是重要的干预措施。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行为激活疗法等心理干预手段,必要时结合药物治疗。建议癌症晚期患者与医疗团队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计划。患者和家属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可考虑加入支持小组,与其他患者和家属交流经验,共同面对挑战。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硬皮病相当于癌症吗
硬皮病并不等同于癌症。从病理机制和疾病特征的角度来看,硬皮病与癌症存在显著差异,不能将其简单类比为癌症。硬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核心问题是免疫系统异常和纤维化过程,而癌症则是细胞恶性增殖和分化失控的结果。从病理机制上分析,硬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的组织纤维化和血管病变。硬皮病患者的皮肤和内脏器官出现纤维化,是由于成纤维细胞过度活化和胶原蛋白过度沉积所致。然而,癌症是一种恶性肿瘤性疾病,其核心特征是细胞的异常增殖、失去正常调控,并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癌症的发生与基因突变、细胞分化异常密切相关,其病理过程以肿瘤细胞的无序生长和对周围组织的破坏为特点。其次,从疾病特征和预后角度来看,硬皮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肤硬化、关节挛缩以及内脏器官受累等,病情进展相对缓慢,部分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如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以及托珠单抗等生物制剂,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控制炎症和免疫反应,减轻症状并延缓疾病进展;其次,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康复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等,以改善症状。虽然硬皮病可能导致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但其本身并不具备癌症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比之下,癌症的预后通常取决于肿瘤的分期、类型和治疗效果,恶性程度较高的癌症可能导致快速进展和转移,最终危及生命。建议患者和家属正确认识这两种疾病的本质差异。若确诊为硬皮病,应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此外,患者应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并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保暖和适度运动等,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