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维尼:如何应对孩子说话不算数?

  一、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的问题

  举个例子,说好了游戏玩多久,到了点却不肯停下来;说好电视看多长时间,结果到了时间却还想看......结果家长认为孩子言而无信,很气愤,强行关掉电视,或者把孩子从电脑旁拖走,孩子很不高兴或者大哭,家长认为孩子活该:谁让你说话不算数呢?!真是理直气壮啊!

  家长这么做,“理”真的直吗?

  否!孩子这样的表现是一个很正常的心理现象,我们成人也是如此,不涉及“言而有信”的品质。想想我们自己,玩一个游戏,如果没玩完,就被强行制止,会很情愿吗?电视剧《甄嬛传》一集正看得津津有味,就让你停下来不许看完,你的感觉如何?一部好看的电影还没结束就被领导叫走,里可能在暗暗地埋怨吧。所以,如果正在进行的事情没有做完,就停下来,心里总是不大舒服的。这其实与心理张力原理有关。

  你不妨试一下:一笔画个圆圈,在交接处有意留出一小段空白。回头再瞧一下这个圆吧,此刻你脑子里必定会闪现出要填补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因为你总有一种出于未完成感的心态,竭力寻求终结途径,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学习一本书等,这就叫“心理张力”。

  所以,如果孩子正在进行的事情没有做完,家长就以“到时间了,说话要算数”为名强行制止,孩子可能就不大情愿,甚至揭竿而起来反抗了。这是正常的心理规律,与讲信用的关系不大。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看电视、玩游戏,如果不约束的话,可能会无休止地继续下去啊。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和孩子商量好,约定好,到了时间如果孩子还想再看一会儿,可以妥协几分钟;如果还想看,就再妥协一两分钟。这样孩子往往觉得沾了便宜,而心满意足地停下来了。参考我的“规矩”制定和执行都有弹性。这个方法实践证明还是很有效的,而且孩子一般不会得寸进尺。

  这个方法在解决看电视的问题上要细化,因为电视节目通常时间在二三十分钟以上,如果预计不好时间,孩子没有看完,想停下会有问题。而且电视节目经常会有些噱头煽动孩子继续看下去。我的建议是用网络上的动画片、节目的视频代替电视节目,这样便于控制时间。参考如何预防孩子的网瘾

  二、说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

  一位爸爸说:四年级的女儿对自己要求过高,对于没信心、没把握的事情不敢去尝试,一旦去干了,没干好就觉得不舒服。那天就像有次朋友请客吃饭,本来说好要好好表现的,可一到那儿,看到没她认识的,又没有玩伴,说难为情,不肯进去吃饭。那我们建议回家,她又不肯,他妈妈终于生气骂了她。我建议她平静下心后再决定,结果还是老样子,不肯回家也不肯吃饭,最后强硬着拖她回去,一到家躺床上再怎么都不理你。她怎么说话不算数啊!

  其实这与“守信用”没关系。孩子的性格如此,希望表现得好,但是又没信心,又紧张,所以不想进去吃饭。这相当于一个小的心理障碍,我们成人也是如此,有的不敢当众发言,有的一发言就直冒汗、打哆嗦,有的恐高。没有障碍的人觉得很奇怪,他紧张什么,有什么好怕的,但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虽然当初说好了,但是临时又紧张起来,是难以克服的。接着理解一下孩子,她不肯回家,可能是因为她不想因为自己而破坏了父母的饭局(她还是一个想把事情做好的人),其实只要顺乎她,让她在面等着就可以了。

  这种事情其实很多,本来孩子对登台表演有些紧张,在家说好了,但是登台前又害怕了;说好了见面要问好,但是见了阿姨又不想问了......此时最忌讳的是强迫孩子,这会让孩子更紧张,以后遇到相似的情形下可能有更大的心理负担,最终可能真的成了心理障碍了,那就追悔莫及了。我咨询的一位妈妈就是这样非常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理解孩子,懂得他的心理,知道哪些事情是正常的,不要空洞地用“说话算数”来约束、压制孩子。

  三、先理解孩子,而不是用“说话算数”约束他

  一位妈妈在我这里做长期咨询已经一个月了,她最近高兴地告诉了我一件事情:

  最近每当我遇到问题时就用您博文中的那句话警醒自己:理解,理解,再理解,的确很有效果,它会让我在第一时间保持冷静,然后再寻求解决的办法。昨晚孩子的语文作业是背诵课文,开始说好了背诵课文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自己来完成。看他半天也不行动,我有点急了,看快九点了,孩子仍然呆在那里,我心里开始焦虑了,心想孩子怎么说话不算数呢?有些想发脾气的冲动,这时我对自己说,一定要理解孩子,不要简单地说“说话不算数”,他肯定也想早点完成作业。于是我过去看他要背的课文,原来课文较长,孩子无从下手,我告诉他可以先分段背,再整篇背,孩子采用这个办法后很快就把课文背下来了,期间我一直陪在他身边,每背完一段我就鼓掌或亲他一下以示鼓励,孩子很开心,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课文背完了。后来我不禁暗自庆幸没有责备孩子,同时也使我深深的感到理解孩子有多重要。

  当我们看到孩子没有按照约定来做的时候,先不要着急给扣上一个不守信的帽子,试着先去理解他,也许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责任编辑:龚艳丽)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2012-05-22 01:20:00浏览9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病毒性肺炎引起脑炎的可能性大吗
若病毒性肺炎病情严重,或患者存在特定嗜神经病毒、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引发脑炎的可能性较大;但对于常见的肺炎病毒、血脑屏障正常且治疗及时,则病毒性肺炎引起脑炎的可能性通常不大。从某些情况来看,病毒性肺炎引起脑炎的可能性较大。比如一些特定的病毒具有较强的嗜神经性,例如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等。当这些病毒引发肺炎后,病毒有可能突破血脑屏障,进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炎。此外,若患者自身免疫力较为低下,如患有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处于恶性肿瘤终末期等情况,身体对病毒的防御能力大幅下降,病毒就更容易从肺部扩散至脑部,增加了引发脑炎的风险。然而,大多数常见的引起肺炎的病毒,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虽然可能在体内引发全身性的感染症状,但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炎的情况相对并不多见。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脑屏障能够有效地阻挡病毒从血液循环进入脑组织,为大脑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并且,如果病毒性肺炎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病情早期就控制住病毒复制和炎症反应,那么病毒进一步扩散至脑部引发脑炎的可能性就会明显降低。针对病毒性肺炎患者,为降低引发脑炎的风险,建议一旦确诊为病毒性肺炎,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避免病情延误或加重。此外,患者在患病期间需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同时,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若在肺炎病程中出现头痛、呕吐、精神萎靡、抽搐、意识障碍等疑似脑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慢性肺炎最严重的后果
慢性肺炎可能导致肺功能受损、引发肺部结构改变、增加感染风险等严重后果。对于慢性肺炎患者,建议首先要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按疗程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不要自行停药或换药,以确保炎症得到有效控制。1、肺功能受损:慢性肺炎长期存在会持续对肺组织造成损害,导致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逐渐下降。肺泡和细支气管受到炎症影响,其弹性和扩张能力降低,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患者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起初可能在剧烈活动后出现气促,随着病情发展,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费力。2、肺部结构改变:炎症的反复刺激可使肺部组织发生重塑,导致肺纤维化。正常的肺组织被纤维结缔组织取代,肺的顺应性下降,变得僵硬,进一步影响肺的功能。还可能形成支气管扩张,由于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被破坏,支气管管腔出现不可逆的扩张和变形。这会导致痰液引流不畅,容易反复发生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增加治疗难度。3、增加感染风险:慢性肺炎使肺部的防御功能受损,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减弱,免疫细胞的功能也受到影响,导致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因此,患者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袭,频繁发生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流感等,且感染后病情通常较重,恢复时间延长。同时,要注意生活环境的清洁和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减少空气中的病原体和过敏原。另外,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胸部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等,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哪3个征兆说明已有肺炎
通常情况下,当出现持续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征兆时可能提示肺炎,需引起重视。1、持续发热:多数肺炎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常常可高达38℃甚至更高,且发热状态可能持续数天。这是因为肺部受到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侵袭后,免疫系统启动防御机制,释放致热物质,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从而导致发热。2、咳嗽咳痰:早期肺炎患者可能表现为刺激性干咳,之后随着病情进展,痰液会逐渐增多,且性质多样。细菌感染导致的肺炎,痰液可能呈黄色、绿色且较为黏稠,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常咳出大量黄色脓性痰;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痰液相对稀薄,可能为白色黏液状;而支原体肺炎的咳嗽较为剧烈,多为刺激性呛咳,可伴有少量白色黏痰。3、呼吸困难:当肺部炎症累及范围较广,影响气体交换时,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同时,可能伴有呼吸深度改变,如呼吸变浅,以及呼吸费力感,患者会不自觉地用力呼吸,甚至出现鼻翼扇动、吸气时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凹陷等表现。这是因为肺部炎症导致肺泡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氧气进入血液受阻,二氧化碳排出不畅,身体为了满足氧气需求而引发的一系列代偿反应。如果出现上述疑似肺炎的征兆,应及时就医。就医时要详细告知医生症状出现的时间、特点、伴随症状等信息,方便医生诊断。确诊肺炎后,要严格遵医嘱治疗,按时服药,避免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若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需随时复诊。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孩子中考前的焦虑家长该如何缓解
孩子中考前焦虑,家长可通过营造良好氛围、有效沟通、合理安排生活、给予积极暗示等方法缓解。焦虑是孩子面对中考压力时产生的紧张不安情绪,一般无需就医,若焦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也可通过一些心理测评量表来评估孩子的焦虑程度。1、营造良好氛围:为孩子创造安静、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避免家中出现大声喧哗、争吵等情况。同时,家长自身要保持平和心态,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度紧张和焦虑,以免将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2、有效沟通交流:主动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了解孩子焦虑的原因。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他们知道家长理解并支持他们。在沟通时,家长要保持耐心,不要急于评判或指责孩子的想法,而是给予他们合理的建议和引导。3、合理安排生活: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和休息计划,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适当安排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让孩子在学习之余能够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情绪。4、给予积极暗示:多鼓励孩子,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让孩子树立自信心。例如,家长可以说,你最近学习很认真,进步很大,只要保持这样的状态,一定能取得好成绩等话语,帮助孩子克服焦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要让孩子明白,考试虽然重要,但不是人生的全部,无论结果如何,家长都会爱孩子、支持孩子,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备考,以减轻焦虑情绪。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