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宅”文化后的心理解析

  近日,有一篇报道:《20岁“超级宅男”每天呆卧室23小时》引发了社会对“宅男宅女”的热烈讨论。“宅男宅女”是随着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对某种事物依赖,比如网络游戏、漫画、书籍等,足不出户,生活都在住宅的群体。像报道中得20岁“超级宅男”一样的群体,是什么心理动力让他们越来越“宅”呢?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青少年心理科心理医生唐南认为,大众对“宅”或许存在一些误解。“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与方式,并不是心理或行为退缩的评价标准。那么,“宅”是随着科技与经济发展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去接受与允许的。

  同时,唐南认为:“宅”不能“宅”出抑郁,“宅”出社交恐惧。像该位20岁“超级宅男”呆卧室23小时,除开睡觉就是看玄幻小说,并与界失去任何的交流,无法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则会“宅”出问题出来,则会让自己失去“宅”的意义了!

“宅”文化后的心理解析

  那么,为何这么多人选择“宅”在家中呢?

  据调查,有很多人休息的时候都会选择“宅”在家中,不出门,闭门不出。一方面因为在网上能和朋友交流,能网上购物,足不出户已经可以解决我在休息之间的需求。另一方面出去家门外,感觉很枯燥,没什么兴趣和动力出门,出去也没什么意义!

  唐南解析到,一、社会物质化,情感淡漠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让人无法坦诚地安全地进行交流。而“宅”则很好的避免了这种冲突,让人能保持好心灵的那份纯与净,不被污浊!

  二、每天在人群中,由于各种原因经受着各种压力与挫折,使内心的能量消耗殆尽,已经无暇在空余时间再去应对外界的矛盾。而“宅”可以让人在一个安全的舒适的空间里,恢复内心能量与动力。因此,“宅”能让他们获益,能扩充心理能量,以更有力的面对现实社会。

  在“宅”文化流行的当代社会,怎么样宅成为了一种追求,同时也成为了一种警戒!宅要是为了储蓄能量去发展更大能力,而并非为丧失能力而宅。

  在广州白云青少年中心,心理医生唐南的一个个案,阿超,26岁,广东江门人,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阿超大专毕业后,自己找了2次工作均做不超过1个月,后来由于父母离异后,阿超开始宅在家中,不和家人沟通,由姐姐和阿姨照顾其生活,长达一年。第入院第一天时他的胡子和头发已经很长,像一个由深山老林归来的人。他的宅让自己失去了人际交往的社会功能,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长时间的“宅”,甚至出现自语、自笑的精神症状,连正常思维能力、意识都失去了!

  在社会上,针对”宅”的风行,社会应有哪些方式应对呢?

  唐南建议说,社会可以组织一些“抱抱团”的亲密活动,或者“你好,陌生人”的表达社会情感的活动,并且可以从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开始宣传“宅”文化,正确应对“宅”生活,而不是沉溺于“宅”,“宅”出身心问题,那则已经失去了“宅”生活的本质意义了!

  专家介绍:

“宅”文化后的心理解析

  唐南:国家心理咨询师,现为广州白云青少年中心心理医生,擅长于青少年亲子沟通与家庭沟通,品行障碍、情绪障碍,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个体心理辅导,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闭症患者的团体治疗,户外拓展有很深的研究。

(责任编辑:周菌)

63
2012-04-11 11:50:00浏览101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