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压岁钱 到底该你管还是孩子管?

  钱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太大的话题。在孩子们和成年人看来,在4岁的小朋友和14岁的半大小子看来,每个人的解答绝对不一样。那么压岁钱到底应该谁来管?怎么花?这需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具体分析。

  以下是心理专家姬雪松为父母们给出的悉指导——

  学龄前幼童

  面对孩子清澈的双,很多人都会感到自己“无力拒绝”。照顾婴幼的父母,也经常会体会到这种“愿意为孩子去做一切”的冲动。这是由于小孩子常常会把自身的“全能感”投射到父母身上,而身为养育人的父母也很容易对此产生认同。

  尽管如此,父母当然是无法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的。我们需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这个时刻,家长需要处理好自己的挫败感,将自己的这种无力传达给孩子,进而也使他/她体验到经历挫败而带来的无力。

  放心,这种无力感本身不会造成伤害,遭遇挫折是我们每个人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孩子会逐渐在挫败中明白:“原来这个世界不是我想怎样就怎样的。”

  因此,这个时期钱的使用权无疑是应由父母主导的。毕竟在这个年龄的孩子眼中,粉色的钞票只是可以换来满足的神奇纸张。当孩子要求自己来管理大额的压岁钱时,父母就可以明确地告诉他/她“现在你还不可以”;“你还需要我们来替你管理”。

  通常,孩子的负面情绪反应不会太持久。而父母需要关注的是自己对待钱的态度,是否在对孩子说“不行”的同时,将自身有关钱的不安全感、疚与羞愧也传达给孩子了。

  小学儿童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钱”已经体会到了很多层面的作用和意义。他/她们对于钱的渴望在不断增加,也说明了他/她们的世界在不断扩大。逐渐长大的孩子,会越来越多地要求有更多的自主权,当然也包括支配钱的权利。

  这个时期的孩子,的确缺乏一些必须的金钱管理的能力,消费缺少计划性,拿到钱后常常急于去实现愿望的满足,迅速花掉所有可支配的钱款。而父母需要做的,是从对待幼儿时“指令式”地替孩子做主,转向对待学龄儿童时“指导性”地引导他/她学会花钱,让孩子加入到对钱的管理中来,但也不是完全放手。

  因此,这个时候父母要做到逐渐放手,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她去自己支配相对小额的钱款,协助他/她正确地认识金钱和使用金钱。当孩子要求自己独立管理压岁钱时,父母就可以借机对他们进行有关金钱的教育工作。

  可以先把一小部分数额的钱款交给孩子管理,家长完全不干涉;也可以让孩子先列出一个用钱计划,得到父母同意之后,再把全额交到孩子手中。这个与孩子商议的过程,其实就是父母在认可孩子成长的过程。

  初中及以上青少年

  14~15岁的孩子,在消费行为上已经与成年人非常接近,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异。他/她十分清晰地理解金钱可以交换来多种形式、多重意义的享受与满足,家庭中有关钱的战斗也就更多硝烟的味道。

  这个时候,父母通常“做什么都是错的”。生理上的发育,促使青少年的生活中必然充满冲突,对于独立性的追求成为一种内在需要。父母再想蹲下身来和颜悦色地进行“商讨”,在孩子看来就变成了一件可笑的事情。

  在压岁钱的问题上,父母需要做的是给予孩子“有底限的管理权”。在不影响家庭经济情况的前提下,划给孩子自己的“独立账户”,让他们自己去管理吧。孩子总归是要长大的!

(责任编辑:周菌)

2012-02-01 05:33:00浏览4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查看更多心理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孕妇产前出血是要生了吗
孕妇产前出血不一定意味着即将分娩。产前出血是孕期较为严重的症状,其原因多样,有些情况与即将临产相关,而有些则是由其他病理因素导致,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颈病变等,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在临近分娩时,部分孕妇会出现见红现象,这是一种常见的产前出血情况,通常意味着即将分娩。见红是由于宫颈内口附近的胎膜与该处的子宫壁分离,毛细血管破裂而少量出血,与宫颈管内的黏液相混合并排出。一般见红后24-48小时内可能会开始出现宫缩,进入分娩阶段。此外,当胎膜早破时,若伴有血管破裂,也会导致产前出血,随后往往会出现宫缩,引发分娩。除了与分娩相关的情况,还有多种因素会导致孕妇产前出血。前置胎盘是常见原因之一,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随着孕期进展,子宫下段逐渐伸展,前置胎盘易与子宫壁发生分离而出血,这种出血往往无诱因、无痛性,且可反复发生,与是否临近分娩并无直接关联。胎盘早剥同样会引起产前出血,多因孕妇血管病变、腹部外伤等因素,使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病情严重,可危及母儿生命,并非是即将分娩的正常表现。另外,孕妇患有宫颈病变,如宫颈炎、宫颈息肉等,也可能出现产前出血,但这与分娩进程无关。孕妇一旦发现产前出血,应立即平卧,避免活动,保持冷静,尽快联系医院就诊,并通过超声检查、阴道检查等明确出血原因。若为临近分娩的见红或胎膜早破伴少量出血,孕妇及家属需做好分娩准备。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孕妇产前诊断检查什么
孕妇产前诊断主要检查胎儿染色体、胎儿结构畸形、遗传疾病以及孕妇自身健康状况等方面。建议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产检,按时完成各项检查,不要错过最佳检查时机。1、胎儿染色体:包括羊水穿刺、绒毛取样、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脐血穿刺等。通过分析胎儿的染色体核型或检测染色体上的基因片段,可诊断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数目异常如唐氏综合征、爱德华兹综合征等和染色体结构异常如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等。2、胎儿结构畸形:主要通过超声检查来实现,包括早孕期的NT检查、中孕期的系统超声筛查和晚孕期的超声检查。这些检查可以观察胎儿的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发育情况,如头颅、脊柱、心脏、四肢、腹部脏器等,及时发现胎儿是否存在结构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神经管缺陷、肢体发育异常等。3、遗传疾病:对于有特定遗传疾病家族史的孕妇,可进行相应的基因检测,以明确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例如,血友病、苯丙酮尿症、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疾病都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进行产前诊断。4、孕妇自身健康状况:包括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传染病筛查等。这些检查可以了解孕妇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孕妇是否存在贫血、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传染性疾病等,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以确保孕期的顺利和胎儿的健康。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高龄产妇产检需注意什么细节
高龄产妇产检需注意产检时间安排、检查项目选择、基础疾病管理以及心理状态调节等细节。对于高龄产妇,建议在每次产检前做好准备,记录身体不适症状和日常身体指标数据,方便医生全面了解情况。1、产检时间安排: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产检时间按时产检,不能随意推迟或提前。孕早期需确认孕周和胚胎发育情况,孕中期各项排畸检查时间点精确,错过特定孕周可能影响检查准确性。孕晚期随着胎儿发育和母体变化,定期产检可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2、检查项目选择:除常规产检项目,高龄产妇应重视唐筛、无创DNA或羊水穿刺等染色体检查,因高龄增加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心脏超声、血糖、血压监测等项目也尤为重要,可提前发现孕期心脏疾病、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3、基础疾病管理:多数高龄产妇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产检时应主动告知医生病情,严格遵循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确保基础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对妊娠的不良影响。4、心理状态调节:产检过程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至关重要。高龄产妇对胎儿健康往往过度担忧,不良情绪可能影响内分泌和胎儿发育。要积极与医生沟通,了解产检结果及孕期注意事项,缓解心理压力。日常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若产检发现问题,不要过度焦虑,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方案。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产妇产后呼吸和心跳多少次为正常
产妇产后呼吸频率一般每分钟14-16次,呈深而慢状态,源于腹压等改变致呼吸方式转变。心跳频率在60-100次/分,与正常人静息时相同。初期部分产妇因多种原因会有呼吸和心跳加快,数周内恢复。但生理、病理因素都会干扰,异常时需及时就医检查。产后呼吸频率通常会变得深而慢,每分钟约为14-16次,这是由于产后腹压降低,膈肌下降,呼吸方式由妊娠期的胸式呼吸转变为胸腹式呼吸所致。这种变化有助于产妇排出产后的废物和二氧化碳,同时增加肺活量。而心跳频率方面,产妇产后心率正常值范围一般在60-100次/分,与成年人在安静清醒状态下的心率相同。产后初期,由于胎盘循环停止、子宫收缩以及血容量增加等原因,部分产妇可能会出现心跳及呼吸加快的情况,但通常会在数周内逐渐恢复正常。但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产妇产后呼吸和心跳频率。生理性因素如分娩过程中的体力消耗、产后疲劳、情绪波动以及哺乳等,都可能导致产妇呼吸和心跳频率的暂时变化。而病理性因素则包括贫血、低血糖、肺栓塞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心脏的供氧能力、血液循环以及呼吸功能,从而导致产妇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等症状。针对产妇产后呼吸和心跳频率的变化,建议产妇及其家属密切关注产妇的身体状况。若出现持续性的呼吸困难、心率加快或伴随其他症状,如胸闷、气短、乏力等,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病理性因素。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