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环境心理学研究及对策

  20世纪70年代以前,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还是个空白。70年代以后,针对环境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大量出现,同时相关学术杂志、组织和人员也陆续发展起来,环境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应该承认,以往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较集中在个体和人际间的分析,考察关于环境的认知和态度,对环境的客观物理特性进行测量和操作。总体上关于环境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仍然滞后。

  以往环境心理学研究隐含了一个理论预设,即个体与环境相分离,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这与西方认识论长期坚持主客二分,价值取向上又崇尚人的理性,认为人凌驾于自然之上有一定关系。当今环境心理学研究急切需要贯彻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体的理论思维与价值取向。在这方面,东方思想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有着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另外,环境心理学需要克服技术至上的思想倾向,改变在环境问题解决中自然科学“万能论”的片面观点。环境问题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工程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中寻求解决途径。社会科学对解决环境问题同样肩负重大责任。心理学家应该勇于挑战这一现状,充分挖掘心理学在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上的潜在作用,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意义上提高心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理论建构上,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理论薄弱的现状,从学科形象的模糊转向学科形象的清晰。环境心理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式,并应用到环境问题的分析上,但是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如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比较起来,环境心理学却“相形见绌”,相关理论的系统化和整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往环境心理学缺少对构成环境退化基本原因的社会和组织行为进行系统地理论概括,没有树立有力的学科形象,妨碍了自身进一步发展。有心理学家认为,目前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还称不上库恩意义上的“范式”,拉卡托斯意义上的“研究纲领”。

环境心理学研究及对策

  当今社会的深刻变化,如全球环境的急剧退化、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广泛渗透、社会阶层流动和分化、人口老龄化及性别比例失衡等给环境心理学提出了时代要求,既给环境心理学提供了研究的问题和空间,又刺激环境心理学进行理论建构。理论建构的重点在于对人与环境的互动进行理论化。但需要避免以往那样只是简单地从其他心理学分支借用甚至套用现成的理论模式。

  在环境心理学进行理论建构的时候,无法回避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是目前整个心理学的发展都存在理论建构上的不足。二是环境心理学自身多学科或者说跨学科的特性,使得其建立宏观的理论较为困难,需要心理学家作出长期的努力。

  方法论原则上,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概念和方法滞后的现状,探索进行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创新,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往环境心理学研究没有充分体现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研究的优势。环境心理学不应该单纯看作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需要看作是关于环境和行为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许多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它们分布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商业公司、工业和政府部门等。不同国家、文化、社区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原则上必然受制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响,需要吸纳与整合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伦理学、建筑学、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观点。

  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不仅在个体水平,更应该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与环境的互动,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研究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创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队”。应该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单心理学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研究,为环境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持。

  对策

  环境污染和地球资源枯竭是未来十年中最迫切的问题。环境心理家正在研究可以改变破坏环境行为的方法。到目前为止发现,似乎只靠教育是没有用的,提示只在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发挥效果,以加强他的基础的行为塑造比较成功,但在实施时可能很昂贵又难以执行。

  仅在于对环境美观问题的了解而已,例如:乱丢垃圾和恶意破坏。污染和资源管理的问题更加复杂,因为它牵涉到其它的经济和社会因素。虽然如此,空气和水污染以及资源枯竭的问题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必须尽快地处理。抑制空气污染的努力集中于汽车排气和工业废料所造成的都市空气污染。有关能源问题的研究集中于个人的行为,例如回收和节约能源。

  许多的环境已经非常明显,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如垃圾和恶意破坏所造成的美观问题。在都市中蔓延发展的人口构成一幅毁灭的景象,自然环境也加紧脚步的被破坏。老旧市区的败坏毁掉所有的美感。垃圾和恶意破坏所造成的景观污染是可避免的问题,但政府相关单位虽关心这方面的问题,但却没有规划完善的政策与制度去解决问题。在美国建国之后的最初几百年,土地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要促进公有土地的开发。国家公园到公元一九一六年才成立,而且在廿世纪末期才通过以保护和节约为目的之法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张是当代棘手的问题,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的问题超过审美性。例如,大量的砍伐树木不只会破坏景观,而且会毁损土壤、污染水资源,导致全世界的温室效应气候。

  一氧化碳是汽车排气的主要成份,它与注意力及学习能力的降低有关。其它因为一氧化碳而受损的能力包括时间判断、反应时间、手的灵巧度和警觉性。噪音是现代许多国家的问题,也是都市居民经常抱怨的问题。根据估计,每年约有三十万以上的美国人因为噪音而遭受听力损失,企业和小区调查也显示,长期暴露于噪音之下,生理及心理都会有不良量的影响。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氟氯碳化物所造成臭氧层的破坏。CFCs是冷气和冰箱的冷媒和喷雾器的推进剂,它们也用于工业上聚苯乙烯和聚氯乙烯的制造。当CFCs扩散到大气中,并且接触紫外线辐射后,会加速臭氧分解为氧。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在公元一九八八年的报告显示,全世界臭氧层的消减率大约是5%。臭氧层被破坏的情形,最终会导致皮肤和眼睛的癌症、白内障、免疫系统障碍、烟雾以及农作物和水生植物的损害,扩及的范围相当的大。臭氧层破裂也造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因为大量使用石油,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而更加恶化,二氧化碳不只会捕捉热能,也造成全世界温度上升。目前所知南北两极冰帽区的融化速度已经到达令人警觉的地步,如果温室效应持续,则地球的气候将会大幅度地改变,海岸会被洪水淹没,而且出现广大的沙漠。

  行为技术意指影响人类社会行为重要之科学、艺术、技能或工艺等。行为技术之目的与环境的关联在于增加环境保护的行为,例如回收、清理垃圾和节约能源,并且减少环境破坏的行为。依据学者研究指出这种技术又可分为三类:环境教育、提醒和强化技术。环境教育和提醒的使用通常是所谓的事前预防策略,因为它们用于相关行为发生之前,其目的是促进或防止行为的发生。事后策略为强化为结果,使目标行为导致愉快或不愉快事件而言。一般而言,研究结果显示事后策略更有效,而环境教育是效果最差的,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2011-09-29 15:39:00浏览9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