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行为心理学入门知识

  现代心理学的第二个派别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对冯特学派不满意,认为心理学不能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处于同样的地位,应该象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

  行为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接近的,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行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行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1878~1958)和斯金纳(1904~)。华生的主要观点:(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经典的条件作用

  经典的条件作用又叫应答条件作用或巴甫洛夫条件作用。他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的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初级条件反应的形成。在初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又可以引入一个新的中性刺激建立次级条件反射。由于人具有概念和词语能力,可以用概念和语词替代任何具体的刺激物,所以人能够以语词建立极其复杂的条件反射系统。华生曾经认为,经典性条件作用是一切行为的基本单位,意思是一切行为都可以通过分析还原为一个个(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这一看法后来由于对操作性条件作用和其它学习形式的发现被推翻了。但经典的条件学习的确是许多行为的获得途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经典条件作用主要概念

  1、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的呈现给予无条件刺激。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2、泛化: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反过来说,条件反应可以迁移到类似原条件刺激的刺激上。在小阿尔伯特的实验中,小阿尔伯特由对白鼠产生的恐惧反应,可以由白猫、小兔、狗乃至一块棉花引起。俗话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也是泛化的表现。临床症状上许多恐怖症都有泛化情形,例如,一位妇女可能由一次外出偶然受惊而逐渐演变为害怕一切公共场所(广场恐怖症症状)。泛化可能是许多症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因。

  3、分化:分化是与泛化相对的过程。在泛化发生后,继续进行条件作用训练,但只对特定条件刺激予以强化,对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会导致有机体抑制泛化反应,只对特定条件刺激发生反应,这就是分化。分化意味着有机体逐渐能够分辨刺激物之间的性质差异。分化的形成是选择性强化和消退的结果。

  4、消退:己形成的条件反射由于不再受到强化,反应强度趋于减弱乃至该反应不再出现,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消退概念对两个潜在的意义。其一是,如果一个行为得以维持,个体环境中一定存在使之得以维持的强化条件。因为如果不存在这种条件的话,该行为应该已经自行消退了。其二是,可以改变环境变量,使之不再包含强化行为的条件,促使行为消退。消退并非全面、永久性的遗忘,实验表明,如果对已消退的条件反射重新训练的话,所需训练次数要比原来建立该条件反射的次数要少,这一“节省”现象说明原来的条件作用训练残留了某种永久性的后效。它同时也使人想到消退很可能不是一种消极过程,而是一种对已形成的条件反应的积极的抑制过程。换言之,对一个已发生消退的条件反应来说,原来的条件刺激(它本来是强化物即将出现的信号)现在变成了这样的信号,原来的强化物不会出现,这就导致了对原来反应的抑制。

  5、抗条件作用:如果对一个已形成的条件反应进行这样的操作:一方面撤除原来的强化物,例如在白鼠出现后不伴以强噪声,同时设法使一个不能与原来的条件反应共存的反应与原来的条件刺激建立联系,例如,让小阿尔伯特吃他喜欢的食物(一种放松的积极的反应)。结果,原来的条件反应会更迅速地被消除(与单纯消退训练比较)。这样一种操作程序称为“抗条件作用”。抗条件作用就是沃尔普所说的“交互抑制”,它是几种重要的治疗技术如厌恶疗法、系统脱敏训练的理论基础。

  2、操作性条件作用

  虽然许多与情绪反应相联系的行为和习惯可能是应答性条件作用的结果,但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更大范围的行为类型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过程获得的。

  操作性条件作用又叫工具性条件作用。它的关键之处是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这个事件对有机体可能是积极的,有适应价值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有非适应价值的。不管是哪一种,这个事件都会对有机体继后的反应有影响,如果事件具有积极价值的话,有机体会更倾向于做出同样的行为,如果具有消极价值的话,则会抑制该行为。这自然是一种学习,

  通过这种过程,有机体“知道”了行为与后效的关系,并能根据行为后效来调节行为。

  既然人们的行为是由行为的后效来塑造的,那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环境条件,使特定的行为产生特定的后效,就可以人为地控制、塑造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治疗原理就在于此。

  操作性条件作用主要概念

  1、强化:强化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核心概念。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给予一个积极强化物。这会增加个体做出该行为的频率。例如,在咨询会谈中,来访者进行自我揭示,咨询者给予点头、微笑等支持反应,来访者会倾向于进一步的自我揭示。负强化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消除消极强化物,这也会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例如,当一只不断受到电击(消极强化物)的老鼠偶然碰到一个杠杆时,电击停止,老鼠以后在遇到类似情景时会增加压杠杆的反应。这两种强化的原理不难理解,困难在于如何确定一个强化物的性质,如何判断强化物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时候,强化物是积极还是消极很容易分辨,例如那些与有机体的生存直接相关的事物如食物、电击,但我们很难说被人爱总是一种积极强化物,被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爱可能是一件令人相当痛苦的事。所以在治疗中,针对一个对象选定一件合适的强化物是一项需要非常小心、仔细,有时要有点想象力的工作。

  2、惩罚:惩罚是和强化相反的概念,它涉及的是行为的消除机制。和强化一样,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指,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出现惩罚物。这以后个体会减少做出该行为的频率。例如,当一个攻击同伴的孩子打人之后,爸爸打他的屁股,这个孩子的打人行为会减少。负性惩罚则是当个体做出特定行为后,他所想望的东西就不出现,这也会减少做出该行为的频率。例如工厂规定,迟到三次扣除一个月的奖金,就是利用了负性惩罚原理。

  3、消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概念与经典条件作用的消退概念很接近。它指的是,在特定情景下,如果某人做出以前被强化过的反应,而现在这个反应没有得到通常的强化,那么,此人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就较少可能再做同样的事。换言之,如果通过积极强化使一种反应的出现率增加了,那么完全停止强化将导致这种反应的频率下降。要使反应完全消退,需要进行多次消退训练。如果反应在消退期间不时受到偶然强化,则不仅不会出现消退,反而会使该反应更加牢固。因为这种情况已是一种特殊的强化程序了。

  4、强化程序:由于消退现象的存在,要使一个行为保持下去,就必须不断进行强化。但如果每次反应后均须予以强化,不仅实际上难以做到,而且这也不一定是最有效的强化办法。强化程序揭示了不同的强化安排的后效,它为强化方式提供了依据。

  斯金纳研究了四种强化程序的效果,即固定比率程序、变动比率程序、固定时距程序和变动时距程序。

  ①固定比率程序:预先确定目标行为的出现次数,当足额次数的行为出现后即给予一次强化,这就是固定比率强化程序。例如每当鸽子啄十次后给一个食物球。计件工资制也是这种强化的例子。

  ②变动比率程序:依照一个概率(譬如0.1)给予强化,但强化的次数间隔呈随机安排。在这种情况下,被试平均每10次反应受到一次强化,但强化并不是在10次反应后一定出现。这种强化的典型例子是赌博。赌徒们即使一直在输钱,却被“下一次没准会赢”的念头驱使着不愿离开赌桌。研究表明,变动比率强化的行为比每次均强化的行为和固定比率强化的行为更难消退。

  ③固定时距强化:不管被试做出多少次反应,均在一个固定时间后给予一次强化。例如不管动物作了多少次按压杠杆的反应,均在一分钟后出现一次食物。按月发工资也是这种强化的例子。这种强化的一个后果是被试在一次强化后反应频率急剧下降,直到下一次强化快出现时反应又迅速上升。

  ④变时距强化:与变动比率强化类似,是按照一个有平均时距,但每次时距随机变化的程序进行强化。

  一般说来,按反应比率强化的行为出现频率高于按时距强化的行为;而变动比率变时距的强化效果又优于定时距定比率的强化效果。但如果是训练一个新的反应的形成,则连续的强化效率最高。所以,理想的做法是:在条件反应形成期采用连续强化,在维持期采用断续强化,尤其是变比率变时距强化。 在利用操作原理制定行为矫正方案时,常会结合使用不同的控制手段和强化程序。例如,在消除一个不适应行为(采用消退或惩罚)的同时强化一个新的适应性行为(采用强化)。在塑造一个新行为时采用连续强化,随后改用断续强化以维持这一行为。多种手段和多种方式可以组合成各种不同的矫正方案。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另一种学习形式,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社会学习理论家争论说,人类更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而是通过示范、观察、模仿的途径进行的。的确,没有哪位成年人去为一位少年设计一套学骑自行车的强化训练程序,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先观察别人如何骑车,由别人告知一些要领,然后自己进行模仿练习而学会骑车的。按社会学习理论的说法,构成人的模仿对象的范围极其多样,不仅有别人的行为,而且像书籍、电影、电视、图画、情境总之,一切信息载体都可能成为呈示被观察、被模仿行为的来源。这就难怪他们要宣称模仿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主要途径了。

  班杜拉分析了观察学习的过程,指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具体过程。首先是注意过程,其实应该叫知觉过程或者观察过程,即集中注意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这是后面过程的基础。其次是保持过程,是指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第三是运动再现过程,即通过自己的动作组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第四是动机确立过程,这是使一项模仿实际实行与否的制约因素,这一过程会影响前面三种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要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当然也有无意模仿的情况,但这种模仿往往是零散的、随机的,且往往对个体不具有明显的意义)。

  观察学习不一定非要达到动作再现程度,虽然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看问题,只有模仿者实际再现出被模仿的行为,才能确认发生了模仿。但观察学习也可仅有注意过程和记忆过程就已经习得了一个行为。 观察学习理论并不排斥条件作用理论,它在解释观察学习的条件时,仍然承认强化的作用。但观察学习理论不把强化看作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换句话说,有强化会促进模仿学习,没有强化,学习也能发生。如果把一项模仿活动与直接的奖励或惩罚联系起来,无疑会促进或抑制该模仿行为。但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模仿行为并不伴随直接的奖励或惩罚,模仿或去模仿照样发生。对于这种情况,还可以用“替代强化”概念来解释。例如,看了电视上的攻击行为的儿童,可能会表现出同样的攻击行为,虽然没有奖励这个儿童的模仿。这是因为电视上的攻击行为受到了某种奖励,这使儿童受到了“替代强化”。如果电视上的攻击行为受到惩罚,孩子可能不表现出模仿行为。这可以说是儿童受到了“替代惩罚”,从而抑制了模仿行为。但这种情况并不说明儿童没有习得该攻击行为,实际上儿童已经把这种攻击行为样式储存在记忆中了。

  在行为疗法的技术体系中,有一些治疗技术是依据社会学习理论发展出来的,例如示范疗法、行为排演等。榜样学习原理还更普遍地应用于咨询过程中,或者被其他专门技术所结合和吸收。咨询者在适当的实际及时给与正确反应的指导或示范,都可以看作榜样学习原理的应用

2011-09-28 17:17:00浏览7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崴脚感觉脚里面老是响
崴脚感觉脚里面老是响可能是正常现象、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滑膜炎、骨关节炎等原因导致的,患者需要根据病因对症治疗。 1、正常现象 人体的骨头通常都连接在一起,在活动时骨头相互摩擦,可能会发出一些声响。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过分担心,也不需要特殊治疗,注意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即可。 2、韧带损伤 如果患者崴脚时造成脚部的韧带损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正常的运动,可能会出现脚部有响声的情况。建议患者减少活动,卧床休息,并通过冰袋冷敷的方式进行缓解,也可以遵医嘱通过石膏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 3、半月板损伤 如果患者崴脚后出现半月板损伤,可能会导致半月板出现撕裂的情况,同时伴随着上述症状。患者可以通过半月板修复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4、滑膜炎 如果患者崴脚后出现滑膜炎,可能会导致滑膜出现增生的情况,从而引起上述现象。患者可以通过针灸、红外线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 5、骨关节炎 如果患者崴脚后出现骨关节炎,可能会导致软骨出现退变,可能会出现脚部有响声的情况。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塞来昔布胶囊、美洛昔康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治疗期间,建议患者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王晓东主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三甲
骨折和崴脚疼痛的区别是什么
骨折和崴脚疼痛的区别在于疼痛程度不同,骨折疼痛更为严重,而崴脚相对较轻。 骨折通常是指骨皮质连续性发生中断,一般是骨骼受到外力的刺激,包括局部外伤,例如棍棒打击、车祸撞击以及自身肌肉的牵拉等,导致骨连续性中断。骨折引起的疼痛主要是骨膜发生撕裂,局部出血,因此疼痛较明显。骨折患者不能负重,如果负重会使疼痛症状加剧,会引起骨折的畸形。崴脚是一种常见的外伤,通常在走不平道路或者上下台阶时没有站稳的情况下,都可能会导致软组织损伤,从而引起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崴脚引起的疼痛多数是软组织发生损伤,软组织内出现水肿,压力过高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症状,疼痛程度较骨折相对较轻,崴脚患者可以坚持负重行走,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骨折需根据具体程度判断治疗方法。轻度骨折,如裂纹骨折、青枝骨折或其他比较稳定的骨折,可采取保守治疗,进行石膏或支具固定,配合药物治疗、理疗并伴随功能锻炼,严重骨折,如明显移位或粉碎性骨折,则需进行手术治疗,必须切开将骨折复位,再用钢板固定,再通过外固定、药物治疗、康复锻炼促进修复。崴脚主要以制动、理疗等保守治疗为主,也可配合药物治疗。
林庆荣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崴脚一个月之后可以走路了,但脚踝处有硬的凸起怎么回事,怎么办
崴脚一般是指踝关节扭伤。踝关节扭伤一个月之后可以走路了,但脚踝处有硬的凸起,可能是由于皮下血肿、软组织损伤、创伤性关节炎、骨折、腱鞘囊肿等原因引起的。1、皮下血肿如果患者踝关节扭伤后出现皮下出血,可能会导致血液淤积在皮下,形成皮下血肿,从而出现脚踝处有硬的凸起的症状。患者可以通过热敷的方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不适症状。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舒筋活血片、大活络胶囊等。2、软组织损伤如果患者踝关节扭伤后出现软组织损伤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局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从而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患者可以在24小时内进行冰敷,24小时后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不适症状。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3、创伤性关节炎如果患者出现关节损伤的情况,可能会引起创伤性关节炎,导致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美洛昔康片、洛索洛芬钠片等药物缓解疼痛症状。另外,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关节融合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4、骨折如果患者出现骨折的情况,可能会导致骨质破坏,从而引起上述现象。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可以通过X线检查明确诊断。对于骨折较轻微的患者,可以通过石膏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骨折较严重的患者,则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5、腱鞘囊肿如果患者脚踝部位长期受到挤压,可能会使局部关节分泌较多滑液,从而引起腱鞘囊肿,导致出现局部包块、疼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针刺挤压法的方式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与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如果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或者出现不适症状加重的现象,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郑帅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崴脚血栓怎么回事,怎么办
崴脚血栓可能是由于组织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血管弹性减弱、血小板异常等原因所引起,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1、组织损伤崴脚后会导致局部的软组织损伤,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局部的肿胀、疼痛、皮下青紫等症状,如果患者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则会导致局部的血管出现血栓。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治疗,如果患者症状比较严重,还可以通过手术治疗。2、血液高凝状态如果患者崴脚后进行了手术治疗,或者是长期卧床,可能会导致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引起血栓。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多喝温水有助于降低血液浓度,避免长时间久坐,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3、血管壁损伤如果患者崴脚后导致血管壁损伤,会导致血小板聚积,从而引起血栓。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华法林钠、利伐沙班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4、血管弹性减弱如果患者崴脚后,导致血管弹性减弱,会导致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速度减慢,从而形成血栓。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钙等药物进行治疗。建议患者日常饮食营养均衡,增强机体抵抗力。5、血小板异常如果患者崴脚后,导致血小板异常,会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从而引起上述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药物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日常多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饮食清淡,适量运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注意保持营养均衡,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从而增强抵抗力,有助于缓解病情。
李鹏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崴脚后副舟骨疼痛怎么回事,怎么办
崴脚一般指踝关节扭伤。踝关节扭伤后出现副舟骨疼痛,可能是由于副舟骨骨折、副舟骨滑囊炎、副舟骨软骨炎、副舟骨囊肿或副舟骨增生等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以确定具体病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副舟骨骨折 副舟骨骨折是指由于外力作用导致副舟骨结构断裂。当发生骨折时,局部组织受到损伤,可能会刺激周围神经,从而出现疼痛的症状。针对副舟骨骨折,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如使用支具固定受伤部位,以减少活动并促进愈合。例如,可以使用踝关节支架来限制足部运动,同时配合物理疗法进行康复训练。 2.副舟骨滑囊炎 副舟骨滑囊炎是由于长期摩擦、压迫等因素引起的滑囊炎症反应,会导致局部水肿和疼痛。当滑囊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炎症因子,这些因子会引起局部疼痛感。对于副舟骨滑囊炎,一般采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如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药物可缓解炎症和减轻疼痛。患者还可以通过冷敷或热敷的方式缓解不适,但应避免过度用力按摩。每次 15 至 20 分钟,每天数次,能减轻疼痛和肿胀。 3.副舟骨软骨炎 副舟骨软骨炎是由于副舟骨处的软骨受损,导致炎症反应和疼痛。当软骨受损时,会释放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这些物质会刺激神经,产生疼痛感觉。针对副舟骨骨软骨炎,通常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如遵医嘱使用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和阿司匹林,以减轻疼痛和控制炎症。可以口服也可以静脉注射给药。 4.副舟骨囊肿 副舟骨囊肿是一种发生在副舟骨区域的良性肿瘤,其生长可能导致局部压力增加,进而引起疼痛。随着囊肿增大,会对周围的组织造成压迫,导致疼痛加剧。对于副舟骨囊肿,可能需要手术切除,如微创手术或开放性手术,以移除囊肿并减轻疼痛。术后还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5.副舟骨增生 副舟骨增生是由于年龄增长或其他因素导致的骨骼退行性改变,增生的骨头可能会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增生的骨头会不断刺激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导致持续性的疼痛。针对副舟骨增生,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疗,温热敷或冷敷,以改善血液循环和减轻疼痛。用冰袋敷在患处,每次 15 到 20 分钟,每天数次,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72 小时后若疼痛缓解不明显,可尝试热敷,用热毛巾敷于患处,每次 20 到 30 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踝关节扭伤后副舟骨疼痛的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疼痛和损伤。建议进行X线检查,以评估是否有骨折或其他结构性损伤。
许鸿智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三甲
崴脚崴了外侧但是内侧疼怎么回事,怎么办
崴脚一般是指踝关节扭伤。通常情况下,踝关节扭伤了外侧但是内侧疼,可能是局部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骨折、脱位、半月板损伤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诊治。 1、局部软组织损伤 如果患者在踝关节扭伤后,出现了局部软组织损伤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局部的肌肉以及筋膜受到一定的刺激,从而伴随着疼痛的症状。患者可以通过冰敷的方式进行缓解,等到24小时以后再适当进行热敷,促进血液的吸收,有利于症状的改善。 2、韧带损伤 如果患者在踝关节扭伤后,出现了韧带损伤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还可能会伴随着活动受限的情况。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支具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3、骨折 如果患者踝关节扭伤的情况比较严重,可能会导致局部的骨头出现骨折的情况,此时也可能会引起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石膏外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 4、脱位 如果患者在踝关节扭伤后出现了踝关节脱位的情况,也可能会引起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手法复位的方式进行治疗。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 5、半月板损伤 如果患者在踝关节扭伤后出现了半月板损伤的情况,也可能会引起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必要时,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半月板成形术、半月板修复术等手术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与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同时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明确疾病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