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理 > 心理学与生活

人格心理学与生活

举报/反馈
2011-09-20 11:28:0039健康网

  人格心理学与生活:当代西方人格心理学理论表面看来,似乎各自独立、互不相干,但如果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逻辑必然性。本文仅从人格理论的形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着手,力求探讨西方人格理论的逻辑发展。

  关键词 当代西方 人格理论 逻辑发展

  近几年来,研究西方人格心理学发展过程的学者很多,其中不乏很多有价值的见解,但是揭示西方人格心理发展的必然性,特别是逻辑必然性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作一探索,以就教于西方人格心理学发展研究的同行们。

人格心理学与生活

  一、人格形成理论的逻辑发展

  人类的认识一般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全局,由片面到全面,由相对到绝对的必然过程。这种必然过程表现在理论自身发展上就叫逻辑。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也和人类的认识一样,有着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所谓人格心理学理论就是关于个体人格的结构与机能的假设性说明,它帮助我们理解人格起源,各种与之有关的事物,作用或结果;同时也帮助我们在对人格了解的基础上预测行为。下面我们以精神分析学派为起点,通过对各个人格理论的分析比较,来揭示人格形成理论的逻辑发展。

  心理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人格理论,可以说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它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用他毕生的精力, 通过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进程,人格的结构、心理的本质,人格的变态以及对人格障碍的治疗等一系列的探索,创建了他完整的人格理论体系。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遗传决定人的行为。行为有其本身的动机;动机来源于心理能量;能量出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本能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本能有两种:一种是求生本能,一种是死亡本能。前者与保存生命紧密相关,后者激发个体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体状态中去,它驱使人类互相残杀、攻击、直至灭亡。在生的本能中,弗洛伊德尤其强调性本能,他认为性力是人行为的原动力,不但个人的心理和人格结构,而且整个人类文化,归根到底都是由盲目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的。

  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童年的经验。他认为每个儿童都要经历某些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这些阶段依次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儿童在这些阶段中的经验决定了他长大后形成哪一种人格。如果某一阶段的发展受阻,就会形成相应的人格障碍。同时,在个人早期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精神宣泄基本上在整个一生中都保持不变。

  弗洛伊德的理论一方面为后人开拓了探索人格的道路,变更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成为现代关于动机和意识问题最流行的派别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弗洛伊德只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考察人格,强调人格形成的主体,以及主体自身发展的根源,这种理论发展到极端,必然产生不可克服的矛盾――主客体矛盾,即人和环境的对立。由于弗氏理论的极端发展,导致了他的同事和学生对弗氏理论的反叛。他们为了克服弗洛伊德理论的矛盾,必然从主体以外去寻找人格形成的原因。因此,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也叫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理论。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论,顾名思义就是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人格的形成。持该观点的心理学家们反对把人看成是由生物本能驱动的生物人,认为在研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应充分把握人的社会本质,人是社会的人,如果离开了社会,人就不可能具有人格。因此,社会文化决定论强调社会角色、人际关系、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社会制度以及文化模式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社会文化决定论中,阿德勒(A.Adler)和霍妮(Karen Horney)是较为典型的代表。前者是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后者是弗洛伊德的学生。由于他们对弗洛伊德的观点有异议,最后分道扬镳,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阿德勒认为人是社会动物,克服自卑心理,追求优越和完美的社会是人的基本动力。行为的动机出于人的社会性,而不是生物因素起主要作用,人都有积极“向上”和“好而为之”的要求。这种注重人的经验,社会需要和向善的品质的积极人格观,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霍妮虽然接受过弗洛伊德传统理论的训练,但在许多方面都与弗洛伊德的看法相左。她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过分强调了心理生物因素的影响,忽视了文化因素的作用。因为她在生活实践中,在临床实验里所观察到的人们心态变化并不都能用生物学观点或泛性论来解释,而用社会文化因素来解释似乎更为合理。因此,霍妮认为,个人的社会经历决定了他是否存在着心理障碍,而这种心理障碍是由环境条件产生的,而不是象弗洛伊德所说的是由心理结构所决定的。

  阿德勒和霍妮在人格形成和发展理论中,注重社会文化因素,克服了弗洛伊德的唯生物决定论,对人格心理学研究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他们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否认了遗传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片面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从人格的生物决定论的极端走向了社会环境决定论的极端。

  由于两种理论的极端发展,导致人格形成中一系列不能圆满解释的行为动因。人们开始另寻出路。在这些人中间,有人提出了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

  “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人类既不是由环境摆布,也不是由内力驱动,人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过程。通过认识过程的发展和自我控制,人影响环境,同时也被环境所影响,人格就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

  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交互作用理论的典型代表。在他的理论中,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是其核心内容。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可以通过观察来进行学习,获得信息,了解社会环境,从而获得社会行为。行为一旦获得,便由刺激,强化和认知三个方面进行调节和维持。这里的刺激是指可以决定特定的行为在适宜的时间出现的特定的刺激;强化是个体以特定方式进行活动予以的奖励;认知是把行为同内在的标准相比较,提供自我强化或惩罚,从而修正行为。自我效能是班杜拉理论中的人格组织因素,它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知觉、动机、任务的效果,也影响环境。

  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把强化、认知,人的信念和价值体系等因素联系起来,肯定了个人的能动性和认知所扮演的角色,考虑了人的行为发展和变化,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注意。但是,该理论中的某些概念,如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期待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关系都有待于进一步阐明和证实。这说明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识程度,每一种理论都有某些缺陷和不足。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反复修正理论,直到它日趋完善,这就是人类认识由相对到绝对,由必然到自由的发展过程;一般又把这个过程叫做逻辑必然性。

  二、人格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逻辑发展

  在人格理论的研究对象上,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把握:一是人格理论研究的实体,二是人格理论研究的内容。通过对这两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人格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逻辑发展。

  随着人格理论的发展和变化,人格研究的实体和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首先,精神分析学派从精神病人,即非正常人的研究入手,以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为其中心理念,强调行为的内在源泉和动因,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潜意识,性和异常人格的研究上,从而创造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无意识过程病因学。这种理论试图通过对病人异常言语行为的观察分析,推论出正常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找到治疗人格障碍的途径。然而,精神病人毕竟不是正常人,人的行为也并不能都用潜意识和泛性论来解释。因此虽然由于弗洛伊德理论的导向作用,致使心理学家们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精神病人身上,并使人格心理学理论获得了重大进展;但这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不仅限制了理论家们的视野,还将这种研究带入了死胡同。因而人格理论研究进一步发展就必然突破弗氏倡导的认识对象。

  随着人格理论的发展,人们对研究对象开始由病人转向动物。直接原因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格研究进入了实验阶段,人们试图通过实验,对人格进行探讨,从而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实证性。可是有些实验,人无法作被试者,于是,行为主义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动物身上。因为他们认为人与动物一样。都是一种机械的有机体。人格等同于行为,研究了动物的行为,就等于研究了人类的人格,个人独特的人格模式是由环境作用对行为的强化而被固定下来的,所以行为主义关心的是行为如何随着环境改变而变化,而不是象精神分析学派那样去关心具有持久性的本能与自我。斯金纳(B.F.S Kinner)是行为主义的后期代表,我们以他的观点为例,来说明行为主义对人格研究对象的看法。斯金纳设计了有名的“斯金纳箱”,用以对老鼠和鸽子等小动物进行实验。在实验箱里,他通过对动物的训练,将“随意”操作和奖赏联系起来,从而引出特定的操作反应。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在斯金纳看来,操作条件反射同样适合于人类。因为人是动物,对待人也可以象对待动物那样去训练和塑造其人格或行为;人是享乐主义者,和“斯金纳箱”中的白鼠一样,一切行为都是追求享乐和避免痛苦;动物可以被环境所改变,那么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对环境施加良好的控制,人的人格或行为就可以按照我们的意愿而得到塑造。

  行为主义理论为严谨的科学态度来研究人格,探讨人的行为,受到了理论界的高度评价;但恰恰由于它一味地追求所谓科学性,无视人的本性和情感,无视人与动物的区别,把对动物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简单地搬到人身上,把实验室的研究纳入“真实世界”之中,从而遭到人们最严厉的批评。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实体几经改变,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开始把眼光转向了健康的正常人,企图通过对健康人的研究,找出人格形成的原因。马斯洛认为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类看成是动物本能的受害者和文化引起冲突的牺牲品;行为主义把人类看成由环境塑造行为的生物有机体。这两种理论都有缺陷,它们把目光局限在人类的黑暗面、消极面、疾病和动物方面,突出了对心理上残缺不全的个体的研究。因此,马斯洛把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注意力集中在许多年来一直被忽视了的领域上――研究健康的、机能健全的人类有机体。与此同时,人本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的人格理论却和弗洛伊德一样,来自治疗实践,以病人为研究对象。所不同的是他对人性抱着积极和乐观的态度。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理论强调人的积极品质,注重个体的有意识经验和成长潜能,提出了层次需要理论和自我实现的概念;认为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制裁和约束,而是通过自我实现的愿望驱使人向着积极的、预定的方向前进,去追求完美。正是这种愿望激发了人的各种力量,使之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塑造了人的品质。

  综上所述,在人格理论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人格研究的对象,从只注重精神病人,到动物再到健康人乃至最后三者结合的全方位研究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精神病人,是要找出形成人格障碍的原因,最终治愈他们,让他们成为能够最和谐地同他人生活的完善功能者;研究动物是为了获得对人格研究有用的科学方法和数据,用动物作为在某些实验中无法用人类作被试者的替代品;研究健康人,是要让他们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材。研究的这种发展过程是必然的,这是人格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逻辑必然性。

  三、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逻辑发展

  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逻辑发展不仅表现在理论观点上,研究对象上,还表现在研究方法上。方法是过河的桥,是构建理论体系的操作工具,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是依据一定的方法构建起来的。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这些方法、揭示这些方法的内在逻辑必然性。我们知道,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一般分为分析的方法,综合的方法,主观的方法,客观的方法等几大类。而这些方法又不是孤立的,按照思维发展的逻辑,人类的认识方法是由主观走向客观,由分析走向综合的。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也必然遵循着这一逻辑。

  具体说,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首先是运用分析的方法。因为人类认识世界首先认识的是具体的,相对静止事物,而且这种认识的演化则是把认识对象进行分析的分析,直至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分析为止。这种分析的方法首推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弗洛伊德首先把人分为正常人和精神病人,进而对精神病人作精神分析。在具体作精神分析时,弗氏又将精神分为有意识动力过程和无意识动力过程,并致力于无意识动力过程的分析。这种分析的目的在于“挖掘到人类心灵的最深层”,这种分析的方法又叫自由联想和临床分析法。弗氏的这种分析方法对探索无意识这样一个独特领域是非常有效的。

  弗氏的这种分析对分析的方法来说本身也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则表现为分析方法本身的不彻底性,它只是从大的方面――精神方面――无意识动力过程方面分析了个性的形成。因此这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就必然产生一种更彻底的分析方法,这就是卡特尔(R.B. Cattell )的因素分析法。卡特尔认为理论应以测量为基础,这里所说的测量就是心理测量,这种心理测量就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的结果上升为理论就是定性分析。而测量的对象就是特质,也可以叫因素,因素分析法就是把影响性格的各种因素独立出来,一个一个地进行静态的、准确的测量;把测量的结果归纳为一个一个的特质,特质是建造人格的砖块。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把人类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这些特质直接支配着人的行为。很显然卡特尔是一个把分析方法运用得最彻底的人格心理学家,他的这种方法是对弗洛伊德等人分析方法的发展;他不仅把人格分析为各种特质,而且对各种特质进行定量分析――测量。这样一来,一方面使人格理论建立在科学的依据――测量的基础上,使很多无法说明的东西,可以用统计数据加以说明;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分析着眼点在局部,而且是作的静态分析,因此,这种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走进形而上学的死胡同;也就必然被新的方法所代替,这种新的方法就是综合。

  综合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就是指对经验到的事实进行归纳,抽象得出一般性的,整体性的结论,也就是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的一种认识方法。人格心理学综合的方法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这种心理学理论以反对构造派的还原分析为出发点,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强调心理的整体性,并采用现象学方法加以研究。这种方法强调对自然而然地自我观察所得到的经验材料加以如实描述,排除一切预先假设,只描述现象本身。这种描述本身就是一个归纳过程,一个综合过程。格式塔心理学的这种综合方法只强调对现象的综合,因而是一种不彻底的综合。这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就必然要求综合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这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应运而生了,在格式塔心理学综合方法的基础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视人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这个系统内在的必然联系。人本主义心理学运用综合的方法来探讨人的能力和潜能,探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综合的方法既是格式塔心理学综合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分析方法的异化。人本主义哲学的这种综合的方法一方面虽然克服了分析的弊端,在格式塔综合方法的基础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使这种方法越来越完善和细致;但是一种方法发展得越完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受的局限性也越大。这种局限性则在于: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因而缺乏应有的说服力。这种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是把分析和综合有机地结合起来。当代心理学史上,把二者结合起来的人格理论应首推认知心理学。

  认识心理学在方法上是以分析为基础,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在综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具体说,当代声势浩大的认知心理学力求研究人类认知活动的规律,它不去繁琐地了解人在进行认知活动时每一神经细胞的活动情况,而是采用一系列客观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最后通过综合得出结论。认知心理学之所以在当代心理学领域影响大,除了理论本身外,确实与研究方法先进科学有关。认知心理学的这种方法,是分析和综合方法进一步发展的必然。

  与分析――综合方法相联系,还有主观――客观的方法。早期的心理学家注重主观方法,也就是说揭示人格形成的过程的规律纯碎从主观上找原因,并通过主观的先天逻辑模式来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强调了认识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是对的;但是任何时候,作为认识对象的人格都是客观的。因而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又倾向客观,也就是运用客观的方法去揭示人格形成过程的规律性;但纯客观的方法必然导致客观主义,忽视主观作用。所以,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又倾向主观。而认知心理学力图以主观为基础,向客观方向前进,把主客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由主观到客观,由客观到主观,最后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就成了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逻辑必然了。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三个问题:一是人类认识世界时主观――客观的方法与分析――综合的方法是结合起来使用的:一般的情况是主观易与综合结合,客观易与分析联盟;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主要倾向而不是纯碎的一种倾向,这是值得注意的。二是我们在研究这些方法时还应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某一学派的方法是指的主要倾向,而不是指它采用的所有方法,在实际中,问题要复杂得多,往往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主观中有客观,客观中有主观。三是我们所说的逻辑必然性,就是指理论、认识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它的依据是客观辩证法中物极必反的原理。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心理学家或学派都是通过一种主要方法来建构自己的理论系统,因而力求使这种方法包罗万家,尽善尽美。但是一个发展得越完善的方法,局限性也越大,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走向极端。因此,当一种方法、一种理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时,就必然会走向反面――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种方法、这种理论的不足,迫使一些人抛弃现有的体系和方法――掉过头来,沿着相反的方向探索。这就是为什么分析的发展必然是综合,综合的发展又返回分析,最后达到分析与综合的统一的内在原因;也是为什么主观的发展必然是客观,客观的发展必然返回主观,最后达到主客观统一的认识方法的内在原因。

  总之,当代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一堆僵死的理论观点,而是一部生动活泼的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的史诗。我们心理学工作者的任务则在于揭示这部史诗的逻辑联系,以预测人格心理学发展的未来,为建立先进的完善的崭新的科学的人格心理学体系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刘莹)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