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什么让海归的心理期待落空

  有着留洋经历的海归,曾是人人羡慕的心理对象。可是,在今天的就业市场上,单有海归的名头已经不足以吸引用人单位。耗费了大笔资金出国读书的海归们郁闷地发现,自己的职位和薪资,并不比“土鳖”高。期望落空,自信受重创,海归们除了抱怨还有什么可以做?

  事件回放

  曹祥从新加坡回国时,捧了一堆的资格证——国际级专业餐服务人员资格证、高级甜点制作证……毕业院校也是新加坡声誉不错的大学。曹祥回国后在一家中档饭店应聘了酒店策划,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常常让曹祥和经理起争执,因为一项策划方案的执不到位,曹祥一气之下辞去了工作。回国3年多,他已换了好几家酒店,一直在就业和失业中徘徊,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定位。面对记者,曹祥感慨:“即使有成堆的资格证,照样换不来一份令人心动的工作啊!”

  自费留学的海归中80%属于工薪家庭,有些家庭甚至因为供孩子出国至今外债累累。调查显示,80%的人期待的工作单位性质为外企和上市公司。而对于目前的工作,70%的人认为凑合,10%的人认为还比较满意,20%的人不满意。有近75%的人对目前的生活不太满意。

  A 缺乏自信让很多人盲目留学

  很多家长含辛茹苦花费巨资把孩子送出国,图的就是国外院校的文凭比国内院校的含金量高、更值钱,学成回国找工作就会比别人更具有优势。我们从留学生选择的专业中也可以发现,中国留学生去国外所学的专业绝大多数都是与目前中国社会中高收入人群或单位相关的专业,比如工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等。每个家长都梦想着自己的孩子学成回来,获得一份拥有优厚薪水的工作,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

  持有这种认识的人,大多存在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一方面觉得国外的科技先进、技术发达,所学必然比国内院校好得多;另一方面认为国内的企业在招工时也会有媚外的心理——有过留洋学习经历的求职者会更受欢迎。“崇洋媚外心理的原因在于我们缺乏自信,170年前,鸦战争重创了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感。于是中国人开始对比我们先进和强大的国家崇媚。由于很多人根本没有去仔细了解清楚各国的情况,导致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所有国家都比我们中国先进,于是便出现了盲目的崇洋媚外。”

  B 自信受重创后易导致负面情绪

  改革开放后,各种进口家电充斥国内,更加重了中国人对外国先进科技的崇拜。当时出现过出国潮,那些出国留学、打工的人,回国后受到单位的重用,或是在国外赚到了大把的金钱,衣锦还乡,这些都让一直留在国内的人羡慕不已,由此海归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成为了成功者的典范。这种刻板印象在现代家庭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家长千方百计让子女出国留学。

  很多人通过留学,获得国外的文凭,回到国内便有了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但是,“这是一种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高自信。这种自信是靠外力的伪装来获得的,但是在很多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过高的自信。然而,我们都知道过犹不及这个成语,过高的自信就是自大了。”那些过高评估自己能力的人,以为在国外学习了几年,回国后就应该担任高职位,获得高收入。可是现实并没有如他们所愿,他们认为的企业招聘中的崇洋媚外并没有频频出现,给他们的职位远比他们的预期要低得多。与此同时,有一些海归发现,那些和他年纪相仿、没有留过学、甚至学历都不如自己的“土鳖”,却有比自己高的职位和收入,也会产生心理不平衡。过高自信受到的重创,会影响到心理状态,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为了降低焦虑,自我防御系统就会产生外归因,将这些原因归结为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平、别人的嫉贤妒能等等。

  此外,有些海归很喜欢炫耀自己的外国经历以及学到的先进技术。比如,经常会在谈话中故意夹杂外语单词、常常会说“我在国外的时候……”或者随意贬低国内的人或者事等等。这些言行的目的是当事人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增强自己的自信,虽然他们不一定是要贬低别人,但是没有想到自己的言行很容易冒犯他人的尊严,引起别人的不满而受到排斥也就不奇怪了。

  C 高自尊让人难以面对挫折

  自尊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尊也有其阴暗的一面,过度的自尊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其一是抗挫折能力低,面对较大的挫折或失败很容易击溃自我的认识和自信心。其二是心理承受能力低,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评或指责,他们往往只能接受自己对自己的批评,而难以容忍他人的。其三是遇强易自卑:自尊心强的人常会将关注点都集中于自我的身上,一旦遇到比自己强的对手时很容易否定自我而产生自卑感。其四是团体协作能力差,自尊心过强的人常常不太相信他人的能力,难以在团队中与他人协作。

  个案中的曹祥有很多国际级的证书,在国内对于那些没有留学经历的人来说,他会觉得自己是专家级别的,无法忍受自己的理念想法被否定。曹祥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海归中常常具有的高自尊的特质。他们认为自己拥有高人一等的学历,是权威,那些没有出过国喝过洋墨水的“土鳖”们应该对他们毕恭毕敬,奉为大师,听命于他们的意见。

(实习编辑:梁子豪)

2011-01-13 00:00:00浏览5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陈礼全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先天性幼稚子宫能治好吗
先天性幼稚子宫通常不能治好。这是一种先天性的生殖系统发育异常疾病,其病因和病理特征决定了目前的医疗手段难以实现彻底治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相关症状和功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若副中肾管停止发育,就会导致子宫未能正常生长,体积明显小于正常子宫,形态也可能异常。其病理特征表现为子宫体小,宫颈相对较长,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常为1:1或2:3,而正常成年女性的比例约为2:1。同时,子宫内膜也较薄,对性激素的反应不敏感。这种先天性的发育异常是从胚胎时期就已形成的,涉及到子宫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从根源上改变这种异常状态极为困难。目前针对先天性幼稚子宫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激素治疗和手术治疗。激素治疗旨在通过补充雌激素和孕激素,模拟正常的月经周期,刺激子宫内膜生长,促进子宫的发育。然而,这种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子宫的有限生长,无法使子宫达到完全正常的大小和功能状态。因为子宫的基本结构和发育潜力在胚胎时期就已受限,激素治疗无法改变这一先天既定的事实。手术治疗方面,如子宫融合术等,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子宫的形态,但对于子宫的功能恢复效果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子宫的发育缺陷问题。而且手术本身也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引发粘连等并发症,进一步影响生殖系统的健康。对于先天性幼稚子宫患者,首先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若有生育需求,要提前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并根据具体情采取个性化的生育指导方案,如借助辅助生殖技术等,但需清楚这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郑永江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幼稚细胞0.5%意味着什么
幼稚细胞0.5%一般意味着患者体内的白细胞数量出现了轻度升高的情况,可能是由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急性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病理性因素引起的。 1、生理性因素 如果患者在进行检查时,发现幼稚细胞0.5%但并没有伴随其他明显的不适症状,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 2、急性感染 如果患者身体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会导致体内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引起幼稚细胞增多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胶囊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温水擦拭身体的方式进行改善。 3、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是由于遗传、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等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临床上一般会表现为贫血、出血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司坦唑醇片、达那唑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 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化学物质刺激等因素有关。临床上一般会表现为贫血、感染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来那度胺胶囊、沙利度胺片等药物进行靶向治疗。 5、淋巴瘤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能与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临床上一般会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伊布替尼片、塞瑞替尼胶囊等药物进行靶向治疗。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要注意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心理幼稚症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心理幼稚症的根本原因一般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药物因素等原因导致的。1、遗传因素心理幼稚症是一种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如果父母患有心理幼稚症,则子女患有心理幼稚症的概率会比较高。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舍曲林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药物进行治疗。2、环境因素心理幼稚症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患者长期生活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中,不与他人沟通交流,或者是经常受到暴力,可能会导致心理发育异常,从而出现心理幼稚症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多与人沟通交流等方式进行治疗。3、家庭因素如果患者的父母长期生活在比较紧张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精神压力过大,从而诱发心理幼稚症。患者可以适当调整心情,多与家人沟通交流。4、社会因素如果患者长期处于不良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孤独感,进而出现心理幼稚症的情况。患者可以适当调整生活环境,多与家人及时沟通交流,避免长期处于不良的环境中。5、药物因素如果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可能会导致大脑神经功能出现紊乱,从而诱发心理幼稚症。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除此之外,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日常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