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心理疗法助你治愈病态自恋

  在衡量自恋时人们往往与利他主义对比来谈。正常情况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恋心理情结,其程度为俗语中所讲的“利己不损人”。

  并非所有自恋都是病态的。在自恋阶段,有些习惯可持续到成年,很难改掉,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它甚至可以发出耀的光芒。

  政治领袖里,高度的自恋往往是普遍现象,那些必须靠影响大众来获取权力的人尤其如此。一个领袖如果自信有特异的才能、伟大的使命,就比较容易赢得一般人的信赖,因为一般人会被这种表现出绝对信心的人所吸引。但是,自恋的领袖并不只是为了赢取政治上的成功才动用他这种自恋性的魅力,而是为了他的精神能够平衡。适当的自恋使人充满信心,他需要成功与别人的喝彩。

  极端自恋的人几乎非得成名不可,不然他会抑郁不已,会发疯。但要成名却必须有相当的才能和相当的机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博得别人的喝彩,而喝彩会满足他的自恋性梦想。这样的人,即使已经成功,还是不得不追求更多的成功,因为如果他们失败,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可以说,别人的喝彩是他们的自我医疗法,这让他们逃沮丧和疯狂。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在为追求目标而战斗,实际上却为自己不至于疯狂而战斗。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病理性的自恋作了如下的定义:需要赞美的、表现在幻想上和为上的弥漫性“无所不能”,缺乏共情,常始于幼年,并一直持续到目前,且符合以下五条或更多的标准:

  第一,夸大成就和天赋,在没有相应的成就下,期待被看作是最优秀的;

  第二,被无限制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

  第三,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己仅能被其他同样特别的或高地位的人理解,或应该被联想到与上述的人为一类;

  第四,要求过度的赞美;

  第五,有特权感,比如,无由地期待特殊的好的对待或他人对他(她)期待自动的顺从;

  第六,攫取他人的利益,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七,缺乏共情的能力,无欲望去认识或认同其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第八,常常嫉妒他人或相信其他人嫉妒自己;

  第九,表现出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

  由于缺乏共情,自恋者丝毫不会考虑他人的想法,而将自己的意愿以“一厢情愿”的方式折射到他人身上。由于相信自己才是唯一的,因而,自己的愿望应该马上完全能够得以满足,别人的想法应该超不出自己的想象之中。

  如一个病人在偶然看到他的xinli治疗师也会站在马路边吃早点时,在后来的治疗中他抱怨道:“我万万没想到您作为一个从国外回来的留学人士竟也会和那些平民一样在马路边吃饭!您应该是在西餐厅中听着优雅的音乐,拿着刀叉蘸着黄油吃面包。”

  这类人看人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自己的想象,因此,在现实表现出与自己想法存在着差距的情况时,病理性自恋者会逃避现实,远离人群和社会,或者为内心的“自恋形象”做出出格的行为,如有的连环杀手在杀人后说自己是上帝派来结束这些人的痛苦的,或者无所谓地说自己不过开了一个未办营业许可证的殡仪馆。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常可见到有类似人格特征的人,如演员或艺术工作者,他们有高智商和亮的外貌,有较好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公众场所中有较好的人格评价,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赞美成瘾。这也许是职业使然,或者应该说,是他们的人格促使他们选择了职业。健康的自恋可以使人充满信心并勇气十足地去完成事业,不过,由于自恋会导致对别人感受的忽视,所以在发展亲密关系上有时很容易出现问题。病理性的自恋总是以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为代价的。

  自恋让人沉醉,有的自恋不仅无妨,而且衍生出动人的故事:那西斯为迷恋自己的形象憔悴而死,同时,还可以有完美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病态的自恋则将对自己欲望的追求建立在对别人价值、自尊蔑视的基础之上,而且他们并不觉得自己需要治疗。

  心理治疗对此类病人需要花费相当大的气力,弗洛伊德当年甚至推断:自恋者由于移情较难产生,所以无法治疗!现在,人们已经知道,病理性的自恋是需要并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进一步适应社会的。

(实习编辑:张华仙)

2011-01-12 00:00:00浏览9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抽动症可以治愈吗
小儿抽动症通常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一般难以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部分患者能够有效控制和缓解症状,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孩子会突然出现不受控制的动作和声音。这些动作可能包括眨眼、耸肩、做鬼脸等身体抽动,而声音表现则可能是清嗓子、说脏话等。该病症具有较高遗传倾向,相关基因的变异或缺陷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进而导致抽动症状出现。这种遗传因素使得疾病根源难以彻底消除。在神经生物学方面,患者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异常,可能引发神经信号传递紊乱,这是抽动症状产生的重要生理基础。由于神经递质系统的复杂性,目前医学手段很难使其完全恢复正常。此外,心理和环境因素在疾病发展中也起到关键作用。长期处于压力、紧张、焦虑的心理环境下,或者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刺激,都可能加重抽动的症状。即便在治疗过程中,这些因素也可能持续干扰治疗效果,导致病情反复。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是控制和缓解症状。药物治疗方面,常用药物如氟哌啶醇、硫必利等,能够调节神经递质功能,减轻抽动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纠正基因缺陷或完全修复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心理行为治疗同样重要,通过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然而,这些治疗方法都只是对症处理,难以实现彻底治愈。对于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建议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严格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营造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减少孩子心理压力。
卢祖能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主要体现在肢体畸形、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骨骼发育异常等方面。了解这些后遗症,有助于家长对小儿麻痹症患者的后续护理和康复有更全面的认识。1、肢体畸形:肢体畸形是小儿麻痹后遗症常见的表现。由于病毒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进而出现肌肉力量不平衡。例如,下肢肌肉受累时,可能出现马蹄内翻足、外翻足、膝关节屈曲或过伸畸形等,这些畸形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对行走和日常活动造成极大阻碍。2、肌肉萎缩:病毒侵袭神经后,受影响的肌肉长期得不到正常的神经刺激,会逐渐出现萎缩现象。肌肉萎缩多呈不对称性,患病肢体的肌肉体积明显小于正常肢体,肌肉力量也显著下降。3、运动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是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核心问题。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轻者表现为肢体活动不协调、力量减弱,严重者则完全丧失运动能力。如行走时,可能出现跛行、步态不稳,甚至需要借助拐杖、轮椅等辅助器具才能移动,极大地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范围和独立性。4、骨骼发育异常:小儿麻痹后遗症还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由于肌肉力量的改变和长期的运动障碍,骨骼受到的应力分布不均,导致骨骼生长缓慢、变形。若孩子曾患小儿麻痹症,家长需密切关注其身体和心理状况。对于有后遗症的孩子,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训练、矫形器具的使用等,以最大程度地改善肢体功能和矫正畸形。
尹春燕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小儿高烧惊厥吃什么药
小儿高烧惊厥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氯唑西林、地西泮等药物。需注意,药物均需遵医嘱使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若症状加剧,听及时就医。1、对乙酰氨基酚:属于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解热作用。其能有效降低小儿因高烧产生的过高体温,减轻因发热导致的不适。使用时需严格按医生指导剂量服用,避免过量导致肝损伤。2、布洛芬:同样是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也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按照医嘱使用对于小儿高烧惊厥有较好的缓解作用。3、氯唑西林:这是一种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因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当小儿高烧惊厥是由细菌感染导致时,使用氯唑西林可针对性地杀灭病原菌,控制病情。剂量需由医生确定,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等不良反应。4、地西泮:为苯二氮?类药物,是控制小儿惊厥发作的重要药物。其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快速抑制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有效终止惊厥发作。在小儿惊厥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缓解症状。建议小儿发生高烧惊厥时,立即将小儿侧卧,清理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不要自行盲目给药,应尽快送往医院,由医生根据小儿具体情况准确判断病因并选择合适药物及剂量进行治疗。平时要注意小儿日常护理,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减少感染机会。定期带小儿体检,了解其身体状况。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抽风可以治愈吗
小儿抽风能否治愈不能一概而论,这主要取决于抽风的病因等因素,部分高热惊厥引起的小儿抽风可以通过有效治疗实现临床治愈,而脑肿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引起的抽风则相对棘手,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小儿抽风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因高热惊厥引发的抽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这类抽风大多是良性的,发作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且发作形式单一,多为全身性发作。当孩子体温快速上升,超过38℃时,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就可能导致抽风发作。只要及时控制体温,减少惊厥发作次数,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多数孩子很少再发作,基本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然而,若是由脑部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引起的抽风,治疗难度就会大大增加。这些病变会持续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抽风反复发作,很难彻底治愈,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来控制发作,虽然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以逐渐减少发作次数甚至停药,但仍难以完全治愈。对于小儿抽风,家长要保持冷静,一旦孩子出现抽风症状,应立即将孩子侧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同时解开孩子的衣领,保持呼吸通畅,并及时带孩子就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孩子高热,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孩子着凉感冒。对于有癫痫家族史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的孩子,更要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