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夫妻该警惕的那些“性常识”

  导读:性健康的问题难以找到正确的获取途径,向长辈咨询?那不是现代女性认可的方式,去医院医生也未必有时间听你细细说明来意。于是,性健康错误可能就这样一直在意识里扎根发芽……

  错误观念之一:通过了妇科常规检查就万事OK

  每年体检,都会很贴心地为女同事们安排妇科常规检查,她和大家一样,以为通过了这样的检查就万事OK了,但是,一次无意中和医生聊天,柴娟才知道,例行公事的常规检查往往对性病无能为力!

  最近,美国一家卫生机构调查:大部分女性对性病一无所知;仅仅1/4的女性略微了解一点衣原体感染(一种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能够导致不育;近一半妇女认为,无论身体出现什么问题,每年一次的常规体检都能查出来—遗憾的是,事实远远不是这样。 在中国,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位妇科医生告诉我们,在妇科门诊中,只有寥寥无几的人主动提出要求,请医生做性传播疾病的化验检查。

  医生的忠告是:千万不要完全寄希望于常规妇科检查,如果怀疑自己患性传播疾病,即使可能性极微,也要及时通知医生,并把所有症状原原本本地告诉他,例如:异味分泌物、排尿疼痛水泡等等。

  错误观念之二:如果得了性病,一定会有感觉

  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认识。

  很多性传播疾病(例如乳头瘤病毒、衣原体感染、疱疹等),常常是悄无声息地危害人体,患者本人没有异常感,相对于男性,这类疾病在女性身体中则更为隐蔽,也更不容易及时发现。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性传播疾病会殃及女性身体其他器官。

  例如:乳头瘤病毒可能引起宫颈癌;衣原体感染会引发盆腔炎从而导致不孕。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错误观念之三:不射精就不会怀孕;经期同房也不会怀孕

  体外射精的避孕方法是相当危险的。我们的爱人在“前戏”中分泌的润滑液(前列腺液),就含有一部分精液。而且,不要对男人的控制能力寄予太大希望,在高潮前抽出体外,很难保证万无一失。

  事实上,大部分男人都有漏精现象,而且精子的数量和活动能力足够造成怀孕。如果不进入阴道而在外阴部射精,也不是没有怀孕的可能。活跃的精子可能进入阴道并继续向子宫运动。 另外,一般人认为,月经期行房不用担心怀孕。但事实是:确实有经期行房而怀孕的先例。 这是因为不规则排卵造成的。大部分妇女在月经开始后的第14天左右排卵,但如果排卵期提前,再加上精子生命力旺盛,则很可能造成怀孕。

  男性一次射精的平均数量约为3亿个精子,这些精子可以在女性体内生存7天左右,如果再加上女性提前排卵,就十分有可能怀孕。所以,即便是经期,也要采取必要的避孕措施。

  错误观念之四:持续服用避孕药不仅能让月经停止,还能降低患乳腺癌的危险

  只说对了前半句。我们知道,连续服用避孕药可使月经暂时停止。而且从相关记载来看,月经次数少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比率低,但这并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实际上,持续服用避孕药并不能减低患乳腺癌的几率,原因在于: 是否患乳腺癌,取决于雌激素分泌水平。远古社会的女性很少会得乳腺癌,因为那时的女性刚过青春期就开始生育,而且一生中要经历好几次怀孕。在怀孕期和哺乳期,卵巢处于休息状态,不再分泌雌激素。而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越低,患乳腺癌的几率就会越低。因此从纯生理学上讲,妇女越早开始生育越好。但是,现代社会我们的生育年龄大大推后了。

  有一种误解,认为持续服用避孕药能降低乳腺癌的危险。事实恰恰相反,服用避孕药不能降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还将增加雌激素的含量。所以,从纯理论上说,应该是增加了患乳腺癌的危险,但从现实中的调查数字中找不到这两者有什么必然的关系,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也不用太担心。而且,现代科技研制出的避孕药,雌激素含量已经比从前降低许多。

  错误观念之五:使用避孕工具就不会感染性传播疾病

  在众多的避孕工具中,只有避孕套有这种双重功能,既可避孕,又可以防止感染性病。下面是对几种避孕工具的抗性病能力的分析:

  1.口服避孕药:对防止感染性传播疾病无能为力。

  2.子宫帽、宫内隔膜:对输卵管有些保护,而对阴道的保护能力则很不够。

  3.宫内避孕环:这种避孕方式实际上增加了妇女患性传播疾病的危险,因为不再需要其他的保护就可以防止受孕。

  4.绝育手术:减少患盆腔炎的危险,但子宫颈和阴道染病的危险仍然存在。

  错误观念之六:口服避孕药对身体有害

  对于吸烟的女性来说,口服避孕药确实有一定的危害,她们可能会成为心脏病、中风等疾患的牺牲品,而不吸烟的女性则完全不必担心这个问题。

  美国医疗机构的调查:服避孕药的女性患卵巢癌的几率比不服药的妇女低40%~60%,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低50%,患卵巢囊肿的几率也相对降低。口服避孕药对预防盆腔炎也有帮助,因为定期服药使得子宫颈粘液变稠,这样便阻碍了细菌的滋生。还有,口服避孕药减少宫外孕的危险,对于妇女更年期出现的骨质疏松问题也有帮助。 如果你打算使用避孕药物,提醒你注意:

  1.如果你有心脏病、中风和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或是曾患乳癌、子宫内膜癌或肝脏疾病,最好改用其他的方式。

  2.如果你年龄在35岁以上而且吸烟,也建议采用其他方式避孕。

  3.避孕药物不能与抗生素同服,因为会影响药性,导致避孕失败。

  4.避孕药要服用一个完整的周期后才能停药,不然会造成月经紊乱。

(实习编辑:张华仙)

2010-09-28 00:00:00浏览8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赖迪生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孩子心肌酶高但是精神状态好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孩子心肌酶高但是精神状态好,可能是生理因素、心肌炎、心包炎、心力衰竭、脑炎等原因引起的,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1、生理因素如果孩子在检查前进行了剧烈的运动,可能会导致心肌细胞受损,从而出现上述情况。此时通常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但建议孩子在检查前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2、心肌炎心肌炎是指心肌局限性或者弥漫性的急性或者慢性炎症性病变。如果孩子本身患有心肌炎,可能会导致心肌细胞受损,从而出现上述情况。孩子此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注射用青霉素钠等药物进行治疗。3、心包炎心包炎是指发生在心包膜脏层和壁层的炎症性疾病,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孩子可能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能会在检查时出现上述现象。建议孩子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吲哚美辛肠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孩子也可以通过心包穿刺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4、心力衰竭如果孩子本身患有心力衰竭,会导致心脏的收缩功能下降,从而引起心肌酶偏高的现象。孩子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孩子也可以通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移植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5、脑炎脑炎是指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导致的炎症性病变,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孩子可能会出现发热、抽搐等症状,还可能会伴有心肌酶指标异常升高的情况。建议孩子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泼尼龙片、阿昔洛韦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孩子也可以遵医嘱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辅助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避免吃辛辣油腻食物,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以免加重病情。如果孩子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周彬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孩子心跳过快是心脏病吗
孩子心跳过快可能是剧烈运动、发热、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原因导致的,并不一定都是心脏病,建议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根据引起的病因对症治疗。1、剧烈运动如果孩子进行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出现心跳加快的现象。一般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过分担心,也不用进行特殊治疗。建议患者可以适当休息,一般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会逐渐得到缓解。2、发热如果孩子身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可能会引起发热,导致体温上升,刺激心脏,出现心跳加快的情况。如果体温没有超过38.5°C,可以使用温热的毛巾擦拭手心、脚心、腋窝等部位,有助于降温。如果体温超过38.5°C,可以遵医嘱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进行治疗。3、心肌炎心肌炎是指心肌局限性或者弥漫性的急性或者慢性炎症性病变。如果孩子本身患有心肌炎,可能会导致心肌功能受到损伤,从而出现心跳加快的现象,并且还可能会伴有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氯沙坦钾片等药物辅助改善。平时要注意让孩子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4、先天性心脏病如果在胚胎发育时期,心脏及大血管的发育异常,可能会诱发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心脏及大血管发育障碍,出现心跳过快、心悸、气喘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地高辛片、螺内酯片等药物治疗。如果病情比较严重,也可以及时到正规医院,通过导管介入手术进行处理。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可能与碘元素摄入过多或者垂体病变等因素有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会导致机体代谢活动加快,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从而出现心跳加快的现象,并且还可能会伴有食欲亢进、消瘦等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丙硫氧嘧啶片、甲巯咪唑片等药物辅助改善。平时要注意控制碘元素的摄入量,并且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