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在独自游戏时,常常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还常常自言自语,时而与这个角色对话,时而又与另一个角色对话,好像他正在与这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
有些父母便担心起来,怀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其实,这是儿童正常的行为表现,这里的“不同角色”是幼儿假象的游戏伙伴,“自言自语”是幼儿的游戏语言。
三口之家的现代家庭结构,决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较多时间在家里独自游戏。这时就常常会出现年轻父母担心的幼儿游戏语言。幼儿的游戏言语是其思维的有声表现,它伴随着游戏进行,反映游戏过程中的问题和行为结果。
假象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与无形的朋友。据研究,有15%-30%的儿童会出现这种现象,多在3-6岁之间发生。一般来说,这个现象到了入学年龄,随着幼儿社会交往的增多会逐渐消失,个别儿童可能延续到10岁左右。
(实习编辑:李丽欣)
副主任医师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精神科 精神康复科
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西安脑康心理康复医院 精神心理科
上海新科脑康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心理科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沈阳市新城子区清水台镇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山西省太原市河西区晋祠路一段65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北票市西官司营村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昆山市青阳中路5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和平路3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民营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段兴西路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