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处理婆媳关系的一些妙招

  婆媳关系一向是个很难处理的问题,处理好了会让你的婚姻生活更加美满稳定;处理不好,相当于给婚姻埋下了定时炸弹。一个男人一生最爱的两个女人,一个是生自己的妈妈,一个是娶回家做老婆的人。很多人都说疼儿子就要疼媳妇,同理爱老公就要爱婆婆。要尽量避免婚姻中出现妈妈和媳妇一同落入水中的情况。用笨道理想啊,妈妈只有一个,真要他去救他会选谁?选了媳妇,那这个媳妇也得想想了生养自己的妈妈都可以不顾,将来要是再碰到一个他更喜欢的女人还会管你吗?所以搞好婆媳关系是双赢的结果,每天用点心来思考一下怎样搞好婆媳关系是值得的。

  婆媳之间:相互尊重与谅解

  婆媳之间的相互尊重要求双方有事全家协商处理,如经济开支、如何教养第三代等要共同商量,养成民主家风;而属于个人的“私事”,则应互不干涉,个人享有“自主权”。

  作为媳妇,要多尊敬婆婆,因为婆婆年岁大,管家或教孩子的经验丰富;做婆婆的也不要总是在媳妇面前摆架子,要看到儿媳的长处,多尊重儿媳的意见,特别是教养孩子的问题。也就是说双方要相互配合,彼此尊重。婆媳长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协调的事情,这时就更需要双方相互谅解。我们的先辈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所提倡的“设身处地”,“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都包含着谅解的思想,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玉良言”,也完全适合于处理婆媳关系。

  婆媳之间:有分歧时回避矛盾,礼让为先

  婆媳之间一旦发生摩擦,不管孰是孰非,作媳妇的一定要先忍让,万不可针锋相对。婆婆说什么,只管听着,等事后双方都心平气和了,再探讨矛盾的起因与解决方法。这样一来,婆婆面子十足,自己今后也会想法子弥补自己的过失,你在婆婆眼中更是一个识大体的好媳妇。

  此外,婆媳双方平日有了意见,切忌向邻居、同事或朋友乱讲。我国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捎东西越捎越少,捎话越捎越多”。说的就是“传话”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良作用。婆媳失和,向亲朋邻里诉说,传来传去,面目全非,只会加剧矛盾。作为婆媳,应引以为训。

  婆媳之间:物质上的孝敬与情感上的交流相结合

  上了年纪的人,感情相对脆弱,怕孤独,爱唠叨。作为媳妇,如能与婆婆多聊家常、多做家务,多买点老人喜欢吃的东西,会极大地安慰老人那颗孤苦之心。 除了物质上孝敬之外,还应注意和婆婆搞好感情交流,消除心理上的隔阂。因此,做媳妇的平日里要经常向婆婆问寒问暖,每逢老人身体不适,更需悉心照顾。特别是碰到教养孩子方面的问题,做媳妇的不管如何做,都应该和婆婆通报一声,让婆婆也有满足感。

  婆媳之间:发挥儿子的中介作用。

  婆媳关系本来就是亲子关系与夫妻关系各自的延伸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家庭人际关系,儿子在婆媳关系中扮演着“中介”角色。

  儿子可以帮助婆媳进行心理沟通。例如平日家中有什么关于婆婆的好事,儿子可以多叫妻子出面,母亲过生日,买了东西叫妻子出面送给老人等。这些策略都有助于婆媳之间的情感交流。

  婆媳之间发生矛盾时,儿子可以起疏导作用。由于婆媳之间既缺少母子间的亲切。又没有夫妇间的密切,因而出现了隔阂往往不容易消除,通过儿子从中周旋,可以消除心理屏障,使婆媳和好如初。

  处理婆媳关系秘笈-理解你的婆婆!

  有人说,“‘婆媳关系’是一对天然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娶了一个媳妇,就等于死了个儿”。当然,这话有它的偏颇之处,却有它的道理。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另一种家庭关系则大相径庭——“岳母关系”。俗话说,“十个女婿九个亲”、“一个女婿半个儿”。这世界真奇怪啊!同样因婚姻纽带产生的亲情关系,“婆媳关系”和“岳母关系”竟呈现出如此之大的反差,叫人匪夷所思。也许,这就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矛盾和统一构成生活的丰富和前进的动力。

  “婆媳关系”紧张的心理原因

  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婆婆有这样的心理定势?认为儿子结婚便离母亲远了,如同失去了爱子般的痛苦?影响“婆媳关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从心理的角度看,“健康的母子关系”是导致“婆媳关系”问题的关键。

  如果依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健康的母子关系要经历“二次分离”。第一次分离是“孩子的分娩”。女人最感到幸福的时候是知道怀孕的那一刻,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让女人经历里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化过程。孩子在母亲的肚子里时和母亲是完整如一的,在孩子生产到人间并逐步由生理的发育到心理的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在渐次的萌芽、增长,并出现两次“反叛期”。这是母亲和孩子的“第一次分离”。

  “第一次分离”的结果是孩子由纯然的对母亲的依赖到自己独立的探索世界,尽可能的摆脱母亲的干预而独立自主。第一次分离如果成功的话,对母亲和孩子都是双赢的:母亲除了对孩子尽必要的照顾之责外,把生命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依然的追寻自己的情感、事业及成长;孩子则可以自由的发展自己。假若,“第一次分离”不成功,就会导致母子的“情感依恋”及“互赖”的现象。尤其是母亲本人的心理不成熟或情感遭受挫折,如离婚单亲、老公背叛、家庭意外事件等,都可能造成母亲把生命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全神贯注着孩子的每个动向。这样的母亲情感失衡,过多的“爱”孩子,从而对孩子施加了更多的压力和期许。孩子也回很痛苦,面对一个“完美的”、“严厉的”母亲,也容易发展出“依恋型人格”或“畏缩型人格”——躺在母亲的怀里不想长大或长不大。

  “第一次分离”为孩子的“第二次分离”——结婚成家埋下了伏笔。如果说第一次的分离不成功,孩子结婚后(从恋爱开始),母亲便有被孩子遗弃的感觉,孩子也会产生“新婚焦虑症”——不适应婚姻生活,甚至在潜意识里期待妻子既是“太太”又有“妈妈的感觉”。

  这是很危险的信号!母亲想回到从前儿子只对她一人依恋的局面,而现实不许可,母亲的行为出现“退化现象”——情绪多变、敏感、脆弱等。其实,母亲“行为退化”的心理需要是“儿子的关注”!

(实习编辑:李丽欣)

2010-07-19 00:00:00浏览2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