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大学生为什么选择同居

  冬意渐深,诸事繁复,但我依旧惦记着那些同居着、正准备同居以及刚刚别离同居生活的大学生们。作为一个人文学者,我更多地是从心理层面来关注大学生同居一族的。

  虽然大学生同居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但是在今天又不得不重提。因课题研究的需要,我在今年这个早到的“寒冬”里,带着几个学生就此进行了专题调查采访。

  在被调研的包括国家、省部重点大学在内21所大学中,获得了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一个是占学生总数39%的大学生有过性经历,二是有53.2%的学生在同居(已经超过大学生总数的一半),而有过同居经历的比例已高达62.7%(其中也有同居之后分手的) 我想数字是枯燥的,事实也是平淡的,然而这看上去很美的大学生同居潮却并不美。

  这里,姑且不谈大学生“可以结婚就可以同居”的论断是否有失偏颇,也不谈大学生同居对学风和校风以及自身带来何种不利影响,我只是想就当下大学生同居现象背后的心理成因做些透析。

  第一是好奇跟风心理。如今的大学生因为年轻好奇、喜欢追逐时尚,所以对同居同样持有跟风赶潮的动机。认为别人同居很有派、很时尚,我也来一把同居。这其中从众和趋同的心理所占的比重较大。

  大一的男生W,来自并不富裕的偏远农村,但是小伙子品学兼优,人长得也帅,他看到那些成绩比自己差,自身条件比自己弱的同学都找到女朋友同居,过起了俨然小夫妻的生活,心理不免有些失落感。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同学们恰恰就拿他没有同居女朋友来调侃他,受不了同学们奚落的他,旋即找了一个同班的女生,买简易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之后,两人就住到了一起。类似像W同学这样,认为同居是种时尚的学生真还不在少数。 第二是及时行乐的心理。

  在当今的高校仍然流行着“不在乎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观念,不管两人之间有爱没爱,有情没情,是否非要同居,大凡都有一拍即合的同居对象,同居几天算几天,同居一段是一段。因为带着这种心理的男生和女生,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感情基础的情况下,贸然住在一起,一般都是早聚晚散。

  Y是一个生性活泼开朗、追求时尚和个性的女生,在情感方面也不太收敛,且听她如是说:“别的女生找男生同居,我也可以。至于能同居多长时间,我可不管。”带着这样的心理,她努力挖掘了一个外语系的男生,他俩双方家庭条件都不错。女生Y提出不需要男生掏一分钱,就是要同居,男生当然求之不得。

  在这样没有感情基础和心理准备下,带着及时行乐的心理,同居3个月后就颇感腻味,不久便劳燕分飞了。像他们这样的情况,占大学生同居比例的1/3。 第三个是减缓压力的心理。一些大学生因为学习期间家庭条件的困窘,而学费过高,生活压力过大;还有一些是临近毕业之前为就业、生存问题而忧心忡忡。这就有了减压的需求。

  但面对这些压力,他们很难进行自我调节,于是企图通过同居来缓解压力,来缓冲一下情绪,这样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某重点大学机械专业的男生H和学中文的女生J,他们都来自外省,两人家庭条件都一般,想到平日里自己想买什么买不起,想穿的东西穿不起,想戴的东西戴不上,而且每个月都为生活费发愁,既然又是老乡,在生活上都曾互相帮助着,两人经过商量之后,索性过起了同居生活。

  像他们这样走到一起并同居的大学生一般都带有很明显的地域因素,要么来自相同的地方,要么高中原本就是同学,很自然就能走到一起。这种情况在大学生同居比例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第四是爱慕虚荣的心理。在高校大学生中间流行着“谁能攀高结贵去同居就是一种荣耀”,所以不论男生女生,一些人追逐的同居对象要么是家里条件好的,要么是家庭政治背景比较优越的。

  男生Z,父亲是北方某省一个县的县长,平日里,身后追逐他的女生排长排,但都没有他看得上的。在他的观念里,找女朋友至少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

  后来他看上了班上一个女生,当然这个女生也很有背景,其父亲是某省一个地级市的市委副书记。他们两个人同居在一起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在一起花钱如流水,同居的居所俨然比一般常人的婚房还高级。

  他们能走到一起是因为自身条件都不错,各自的家庭条件也很优越,但是相处时间长了之后,会因为双方都以自我为中心,互不相让,经常会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架,甚至打架。

  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并动手之后,两人就各奔东西了。 第五是临时照顾的心理。这种心理在大学生同居者中也不鲜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因为自身条件的原因常常感到自卑和抬不起头,自惭形秽。而两个同样背景的人走到一起,他们互相同情,互相协助,形成了临时照顾的心理,这样两人之间有了帮衬和依靠。

  他们之间的同居生活过的虽然比较清苦,平淡而波澜不惊,但能有滋有味。来自河北农村的T和河南农村的R,尽管他们在班上都功课不错,可家境的贫寒,让他俩一直都是沉默寡言,自卑感很强,他俩因同病相怜而走到了一起,在他们的同居生活中几乎就没发生过争吵,在同学们看来,他们的小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他俩呆在一起的日子是快乐的。

  顺着大学生同居心理的透析延展开去,我们在调查中还得出一个结论:同居的大学生中文科生比理科生盛,艺术类的更盛;家教不严、单亲家庭的孩子盛,来自城镇的盛、来自富裕家庭的更盛;低学历的盛、民办高校的更盛。

  事实表明,这5方面的心理都没有很深的根基,所以一旦涉及到毕业找饭碗的问题时,他们中大多数的同居者都会各奔东西,很少能有走到底的。

  大学生选择同居在如今已无所谓对与错、罪与罚了,但就像买股票一样,要看准绩优股,如果对方不是你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可以托付的对象,就不要随便下赌注投资。

  眼下,大学生同居心理已日盛一日,对于这一不可回避的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视。这既给逃学风带来了助纣为虐的影响,也给高校的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还给学生本人造成伤害。比如有的为了同居而打架斗殴的、争风吃醋的,轻则小伤,重则误伤致死的事件常有发生,屡见不鲜。

  大学生同居该怎么管理?毕竟同居与结婚是两码事,现在大学生结婚的是少数,而同居的却是普遍现象。那么,光靠堵不是办法,要疏导。至少对同居的大学生要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至少每个学校应该有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掌握同居学生的信息,了解他们的困难和心理困惑,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然后因势利导做好沟通和引导,窃以为,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干预,确乎重要。

  要让他们知道怎样正确对待婚恋,树立怎样正确的恋爱观,即便同居,也让他们顺利度过同居的时光。 高校周边的民居房如雨后春笋般越盖越高,这无形中也助长了大学生同居的风潮,学生同居的需求,让高校周围的居民形成了租房的产业,这虽然不在本文的叙述之列,作为原因之一略微带过。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只有承认大学生同居现象,正视大学生同居问题,从而进行正确的疏导并加强管理,跟进教育才是明智而科学的态度。从探索他们的同居心理上去反思,而不是一味的去苛责,根据他们心理的特点,举一反三,实施心理干预,心理抚慰,心理辅导,确保其身心的健康,才能为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因大学生同居而引发不应有的负面效应。

(实习编辑:陈兴娣)

63
2010-06-29 00:00:00浏览146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